我国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2-10-24 07:42唐佳懿卢文云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办赛体育赛事赛事

唐佳懿,卢文云

社区体育赛事,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关键环节。促进社区体育赛事发展既是带动人民参与体育锻炼,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多元化体育需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迈入新阶段,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攀升,参与体育赛事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社区体育赛事作为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2];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视为未来5年的主要任务[3]。社区体育赛事作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发展现实还仍未满足居民群众对赛事参与的美好期待,暴露出赛事供给不足、赛事管理乱序、赛事质量不高等多重问题。早些年,学界对社区体育赛事这一议题开展了基本探讨,其中既有对开展现状的定量研究[4],也有关于组织管理的定性分析[5],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随着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革,相关研究因其年代久远、视角局限,已很难在实践层面为赛事发展提供系统指导。据此,本研究从新的时代背景出发,在厘清社区体育赛事发展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聚焦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促进赛事发展的优化路径,以使社区体育赛事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 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社区体育赛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任何系统都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即要素是系统转型和升级的主要表现和动因[6]。因此,探究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逻辑重点在于解构其基本要素组成。一般认为,社区体育基本要素包括社区成员、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育场地设施、经费和体育指导员[7];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包括服务提供者、服务享有者和服务本身的三维结构要素[8];体育赛事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场馆资源、知识和制度资源等[9]。在此基础上,认为社区体育赛事发展应具备资源、机制和结构三大基本要素,资源性要素是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基础,机制性要素是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保障,结构性要素是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支撑,三者共同构成促进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治理系统。具体而言,社区体育赛事的资源性要素指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资源,构成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限制性条件。资源存量情况决定社区体育赛事存在的可能性,基础资源一旦缺乏,社区体育赛事将面临生存危机。社区体育赛事的机制性要素,指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内在机能及运作方式,是人、财、物的基本准则和相应制度,构成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关键性条件。机制优良情况影响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水平,倘若相关机制不够完善,社区体育赛事发展将滋生内部矛盾。社区体育赛事的结构性要素,指社区体育赛事的主体、客体及其发展环境,构成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根本性条件。结构运行情况代表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状态,如果支撑结构存在缺陷,社区体育赛事发展将出现失衡局面。据此,本文建立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研究的“资源—机制—结构”系统分析框架(见图1),以便对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现实图景形成整体性、全廓性的认知,同时厘清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研究理路,由表及里地探明和破除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困局。

图1 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资源—机制—结构”理论分析框架图Figure 1 Theoretical Analysis Famework of“Resources Mechanism Structure”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Events

2 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资源性困境:赛事发展的基础资源存量不足

2.1.1 场地设施不足制约赛事发展空间场地设施是体育活动的物质载体,是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环境条件。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相对不足,赛事发展欠缺充足空间,具体表现如下。(1)社区场地资源总量不足。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显示,我国体育场地面积为29.69亿m2,其中仅2.69亿m2为居委会所属,不到总量的10%[10]。相对有限的场地数量,同不断扩张的办赛需求形成突出矛盾,部分社区离办赛的“用地自由”仍存在一定差距。(2)社区场地资源类型单一。我国体育场地类型分布较为不均,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全民健身路径的数量占我国场地总量73.46%[10]。这一问题在社区表现尤为突出,以上海市社区为例,全民健身路径的数量约占其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总数的86%。场地类型过于单一,不仅会限制居民日常锻炼的活动内容,而且将妨碍社区办赛的项目选择。(3)社区场地资源利用低效。社区辖区内的学校、企业等独立机构一般都配备运动场地,但其封闭的管理模式,使得外部人员很难获取场地的使用权限,导致社区体育赛事用地存在一定权限壁垒。以学校场馆为例,学校拥有全国65.6%的体育场馆,其场馆开放率不足30%[11]。

2.1.2 专业人才不足限制赛事发展质量专业人才是体育赛事的智力保障,对社区体育赛事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现阶段,社区体育赛事发展正面临“人才鸿沟”。一方面,数据显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仍然不够。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持续推行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增长明显,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据已非常可观。但总体上,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总人口比例仅为1:3 994[12],还尚未满足基层社区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现实中,我国专业体育人才投身社区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调查显示,59.74%的体育人才就职于体育公司,仅15.91%选择在事业单位工作,这其中还包含大量体育教师[13]。这造成我国地方街道、社区体育专业人才十分稀缺,以南京市雨花台区某街道为例,其体育科室的多名工作人员均无体育学科背景。调研还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性不足,在岗率普遍较低。真正坚守在社区体育活动一线的往往是对某项体育运动较为热爱且致力于运动推广的业余爱好者,此类体育精英通常在某一项目领域积累了雄厚的社会资本,能轻松组织社区体育赛事。但其中的隐患在于,该群体年龄普遍较大且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培训,很难为社区体育赛事发展提供长效支持。

2.1.3 办赛资金不足影响赛事发展可持续稳定的财力支持,是影响社区体育赛事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赛事的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与社会募集,但这两大渠道均未对社区办赛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政府拨款方面,地方政府并未主动满足社区办赛的资金需求。社区体育赛事活动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理应由政府承担起主要的供给责任,但在各级政府财政事权、责任明确划分的背景下,基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项目还未被纳入行政拨款范围。社会募集方面,囿于社区体育赛事地方性、公益性等特质,导致其难以汲取社会资金。一方面,社区体育赛事以居民社区作为基本活动场域,其局限的外部性影响了赛事商业价值的开发,导致很难吸引辖区外的商业赞助;另一方面,社区体育赛事的核心定位是一项体育公共服务,其内在的公益属性也影响了商业融资水平。可见,资金筹措问题已构成社区举办体育赛事的主要难点,使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持续性遭遇挑战。

2.2 机制性困境:赛事发展的保障机制滞后实践

2.2.1 风险机制落后诱发赛事发展危机完善的风险机制,是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安全屏障”,在保障居民参赛权益的同时,能减少办赛中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但目前社区体育赛事在风险应对、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等环节仍有待完善。(1)风险应对方面:主办方的风险抵御能力不足。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体育赛事的发展节奏。在国家防疫管控力度加大、参赛人数急剧减少的多方压力下,多项社区体育赛事陷入停摆状态,国家体育总局年度首推的“全国社区运动会”也被迫转为线上宣传。(2)风险回避方面:报名规范程序缺失。调研发现,地方社区举办的“零门槛”体育赛事十分常见,部分主办方对报名者“来者不拒”,忽视了疾病筛查、年龄限定等报名条件的重要性,此类行为将提高社区体育赛事风险的发生机率。(3)风险转移方面,投保的重视程度不够。为参与者购买赛事保险是主办方转移赛事风险的基本手段,但在办赛实践中,组委会漏买、忘买保险的事例却屡见不鲜。社区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大多还处于感性阶段,这将不利于社区体育赛事的长远发展。

2.2.2 激励机制落后造成消极办赛局面社区体育赛事的内核是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实际上是其融资、管理和监督的激励制度安排[14]。就社区体育赛事服务而言,目前已形成以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为主导,社会、市场为从属的多元主体供给局面。但整体上,各主体办赛积极性还未被充分激活,尤其针对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对位激励明显欠缺。对地方政府而言,制度性激励不够完善。查阅各地全民健身计划评估方案发现,社区体育赛事的举办情况很少被纳入绩效考评,地方政府大多只将县级及以上的全民健身赛事纳入基层活动的统计范围。然而,当社区体育赛事无法顺利转化为政府绩效时,无疑会影响“政绩导向型”官员的办赛积极性。对社会组织而言,独立办赛仍面临较多阻碍。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出台,如今社会力量办赛的硬性限制已基本解除,但在我国政府的强监管体制下,社会主体的办赛行为仍然受到较多束缚,如在缺乏行政性资源的情况下,非政府组织很难独立解决交通限流、人群管制等外部难题。当此类限制与不便长期存在时,“第三部门”的办赛意愿与办赛质量也可能受到不利影响。总的来说,当前社区体育赛事供给的激励环境尚不够理想,激发办赛主体活力的刺激手段和保障措施仍有待完善。

2.2.3 协商机制落后引发项目供需失衡依托合理的协商机制,便于主办方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有助于提高社区体育赛事服务的供给效度。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将公民放在首位,注重服务于公民和授权于公民的职责,并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15]。但从基层社区体育赛事的供给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及其委托人仍然扮演“掌舵人”的角色,赛事服务供不配需、以供定需的现象已成常态。据了解,少有主办方会在赛前开展民众需求调研,而居民主动表达需求的渠道也十分有限,尤其在竞赛项目的选取上,最具发言权的参赛居民却没有表达诉求的机会渠道。有调查指出,上海市近80%的社区体育俱乐部活动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布置[16]。这其中的问题十分明显:民众意见没有在社区体育赛事决策中得以体现,项目选取的依据更多是供给主体的行政意见而非需求主体的群众意见。这会导致赛事服务与居民需求的匹配失准,进而降低社区体育赛事的供给效能。分析其原因认为,地方政府在赛事供给中依然沿袭传统“单位制”的包干风格,主动“问需于民”的协商意识明显不足。

2.3 结构性困境:赛事发展的支撑结构亟需调整

2.3.1 政府购买赛事服务存在局限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有效手段,已成为我国社区体育赛事供给的主要模式。但实践中,这一模式依然存在供给主体悬浮、竞争机制缺乏等诸多局限,影响赛事服务供给结构的整体协调。从供给主体上看,受到分税制改革的影响,社区工作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街道社区本身的购买能力明显不足。在社区体育赛事服务的购买上,社区购买的“事权”过度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权”,这造成体育赛事服务的供给主体实际悬浮于市、区级政府层面,而并没有顺利下沉到基层社区。从购买方式上看,根据购买过程的竞争性问题,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可分为竞争性购买、非竞争性购买两大类[17],我国以非竞争性购买为主。据笔者统计,2017—2020年,常州市政府共计购买125项公共体育服务项目,而其中有92项通过单一来源采购,占到总标段的73.6%。在社区体育赛事服务购买中,部分街道政府更是通过直接指派的形式进行购买。竞争机制缺乏、购买方式单一,会引起服务内容、过程和质量受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的发展程度限制和阻碍[18],将直接影响社区体育赛事服务的供给水平。从绩效评估上看,绩效评价是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中的最后环节,也是检验服务价值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购买的评价体系建设明显不足,政府既没有对评估做出硬性规定,也没有对评估给予详细的解读。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估的重要性和目前建设现状不够匹配,致使赛事服务供给缺乏质量监督。

2.3.2 居民参与赛事的内驱力不足社区体育赛事,是社区范围内以体育竞赛为主题的集群活动,社区居民积极地、有组织地自发参与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旦离开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体育赛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居民参赛的内驱力还不够强烈,社区体育赛事发展仍欠缺充足动力,具体表现如下。(1)居民参与赛事的踊跃度不高。地方社区在举办体育赛事活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冷场”局面,即参赛人数较少,居民的参赛热情尚不及主办方的办赛激情。(2)居民参与赛事的层次不深。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参与赛事的程度仅限于活动当日参加比赛,而很少参与到赛事决策、赛事服务等相关事务中。(3)参与赛事的主体分布不均。在参与社区体育赛事的人群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据绝大多数,而中青年群体的参赛比例明显较低。其重要原因在于,中青年人群的时间、精力条件相对欠缺,加之社区体育赛事可能对年轻人群的吸引力不足。

2.3.3 城乡社区赛事发展水平失衡城乡发展割裂、分化的基本格局,是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背景,构成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环境。受到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和财权事权分离的长期影响,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严重失衡。其中,社区体育赛事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内容,更已在城乡两地呈现截然不同的供需水平与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如下。(1)城、乡社区体育赛事服务供给水平失衡。城乡公共体育服供给的均等化程度虽无法直接测量,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直接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19],从城乡悬殊的财政实力上可以基本映射出社区体育赛事服务供给的水平差距。另外,从社区体育赛事的服务资源来看,城市社区较农村拥有更为充沛的场地、组织等资源条件。有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初,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已达到100%,而农村社区仅为65.7%[20],在相同努力程度的情况下,城市社区筹办体育赛事活动将遭遇更少的现实阻力。(2)城、乡社区赛事服务需求水平失衡。一般认为,居民收入水平状况与健身需求成正相关关系。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17 131元,而城镇居民为43 834元,是前者的2.56倍。在恩格尔系数方面也呈现一定差距,城镇为29.2%,农村为32.7%[21]。在经济差距下,农村居民很难孕育出同城市居民相当的赛事需求水平。

3 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优化路径

3.1 资源性困境的消解路径

3.1.1 统筹区域及周边场地设施,充分利用现有资

源上述研究表明,场地资源的开发速率不足和配置水平低效是造成社区体育赛事场地不足的两大主因。在我国现实情境中,若要缓解社区体育赛事用地紧张问题,应在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区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地方政府,应在宏观上统筹体育场地设施,主动牵头打通社区与校园、企业在体育场地使用上的沟通与合作壁垒,建立相关协作制度来降低社会场地资源的使用排他性,在政策层面破除社区体育赛事的用地限制。可以借鉴安徽铜陵政府推出的学校、社区、政府三结合模式: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对学校体育设施给予资金补助,让学校为社区体育服务提供场地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解决基层社区在场地不足的问题。基层社区,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好现有场地资源,开展适宜当地场地类型或受场地约束少的赛事项目,如自行车绕圈赛、迷你马拉松、拔河等;另一方面,可以创新社区体育赛事的供给场景,如借助互联网平台、智能终端,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的活动开展。除此之外,社区应积极利用社会网络关系拓宽社区体育赛事的场地渠道。如对内采取资源整合,可与辖区范围的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开展协商合作,积极推动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出社区、进企业”;对外争取资源共享,可与周边社区联合办赛,通过跨区域协作,实现场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3.1.2 设立社区体育指导员岗位,培育社区内生动力培训是一种继续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2]。纾解社区体育赛事人才缺乏的资源困境,需要增强社区体育人才的培训与管理。(1)充分发挥社区本身智慧,积极培育本土力量。努力发掘辖区内体育业余爱好者或志愿者群体,积极向他们开展办赛、执裁等专业培训,使其成为活跃于社区体育赛事工作的本土体育骨干。(2)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的岗位建设。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岗位建设是推动社会体育人才“到地方去”的必要手段,也是增强社区体育赛事发展质量的关键举措。社区通过设立体育指导员、赛事活动专员等专职岗位,既能缓解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压力,又能为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长效支持。(3)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监督力度,尤其针对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来提高执证群体的在岗率,如山东省已经开始试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与星级制并行,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挂靠站点制度。此外,条件允许的社区、协会可以灵活开展线上教学、远程指导等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1.3 成立社区体育专项基金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能力不足,是导致社区体育赛事陷入资金筹措困境的基本原因。对此,社区可从资金的募集和使用两方面来提高社区体育赛事的财务管理能力。(1)增强资金募集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社区在积极为办赛争取行政拨款的同时,应努力与社会企业、商业组织构建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保持活动公益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赛事潜在的商业价值。(2)规范资金管理,节约资金使用。赛前做好详细的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尽力做到降本增效,在保证赛事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办赛的经费成本。另外,成立社区专项基金会也是完善社区体育赛事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社区基金会的投入能改变由政府财政提供公共服务资金的单一主体局面,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扩大整个公共服务的资金量[23]。基金会相对独立的理事会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减轻社区的事务负担,并能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集体智慧。国外已有较多成熟案例可供参考,如英国社区体育基金会(CSF)借助Run Norwich10公里跑步赛事,2015—2019年共募集慈善资金50余万英镑。

3.2 机制性困境的消解路径

3.2.1 完善赛事风险管理机制,控制赛事风险最小化社区体育赛事风险机制落后的实质是组委会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需要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在整体规划上,(1)增强组委会的风险评估能力,在提高自身风险判别意识的同时,建立一套适合本地赛事的风险评判指标体系;(2)规范风险规避程序,针对参赛者人身安全受损这一主要风险,组委会应严格执行成熟的安全保障程序,合理规避相应风险;(3)充分利用风险转移手段,科学合理地将赛事风险转嫁、分担到外部主体上。在具体执行上,承办方要在赛前做好预算规划、制定赛事的应急计划并及时监督与核实赛事保险的购买情况,战略性地预测、预防潜在赛事风险;赛事举办中,工作人员应强化疫情防控,对参赛人员进行必要的健康筛查,同时做好人群控制和设施管理工作;赛后,还需及时进行事后风险评估与经验总结,完成社区体育赛事风险防控机制的迭代更新。

3.2.2 强化赛事举办激励机制,激发地方办赛积极性前文已述,社区体育赛事举办激励机制落后的主要表现为激发和保障办赛主体活力的措施不足。完善办赛激励机制,应在强化地方办赛能力的基础上,辅以一定的外部约束和内在激励措施。首先,提高地方办赛能力是完善社区赛事举办激励机制的前提。为此,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增强对地方社区赛事举办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全方位的扶持,如增设社区体育赛事专项拨款,为社会组织提供行政支持等。其次,强化地方办赛制度需求是完善社区办赛激励机制的关键。政府应在顶层设计上提高社区体育赛事在群众体育领域的政策地位,可考虑把社区办赛情况纳入地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建立相关奖惩制度等。最后,激发地方办赛意愿是完善社区办赛激励机制的根本。与强制性制度安排相比,诱致性的激励手段同样重要。政府应强化宣传力度,借助多渠道传播社区体育赛事活动的社会经济价值,宣传举办社区赛事活动对促进社区发展、改善民生的价值作用。助力形成积极办赛、踊跃参赛的“社会共识”,激发各级政府的办赛意愿,从而形成由下至上的办赛内生动力,而不仅靠行政命令的外部推动。借助上述措施,以期达到激励相容的机制目标,即同时实现基层街道的办赛目标和上级政府的绩效目标,使社区的利益和上级政府的利益达到一致。

3.2.3 优化赛事筹办协商机制,提高赛事供给精准度理想的协商过程,是指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平等地把他们的建议、知识或信息输入到集体决策过程中[24]。据此,社区体育赛事协商机制的优化路径应包含以下3点。(1)把民心民意作为社区体育赛事举办的参考意见。赛事组委会、社区工作人员要主动了解民意,经常开展民意调研,在赛前探明居民的真实偏好与需求,并在赛后及时收集相关反馈意见。(2)把网络空间作为社区体育赛事内容的协商窗口。主办方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协会官网等平台设立民意表达渠道,通过线上互动实时了解基层对赛事的态度与建议。这既降低了民众诉求的表达门槛,便于居民群众的赛事意见表达,又打破了日常协商的时空阻隔,减少双方的沟通成本。(3)把协商制度作为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内容。组委会要把协商制度建设提上议程,用制度、章程来规范赛事协商的内容与程序。在内容上,应规定赛事协商客体不仅局限于赛事的项目选取,而应包含赛事形式、办赛时间与地点选址等多项内容;在决策程序上,应充分体现民众的主体地位,如可以在赛事组委会设立居民代表等相关职务。只有真正做到将协商建议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才能保证社区体育赛事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3.3 结构性困境的消解路径

3.3.1 提高政府购买服务水平,优化社区体育赛事供给针对政府购买社区体育赛事服务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需要从购买服务的主体、过程和评估等方面进行重点完善。首先,要促进社区体育赛事服务购买的财权下移。掌握购买实权的地方政府,在加大社区体育赛事服务购买力度的同时,应加强对基层体育工作的专项支持,提高地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自主购买能力。其次,要提高社区体育赛事服务购买的竞争性和公平性。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培育本土体育公司、赛事协会,增强赛事服务供应商的业务能力与竞标能力,让市场机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要加强招投标过程中的程序监管与信息公开,避免政、企之间出现违规合作,防止政府购买程序流于形式。最后,要完善社区体育赛事服务购买的绩效评估。服务委托方应加快健全社区体育赛事服务购买的绩效考核标准与评估方案,在此基础上,为提高评估的客观真实性,可考虑在评估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此外,为进一步保证社区体育赛事服务购买的有效性,应突出人民在服务购买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公众满意度作为政府购买社区体育赛事服务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3.3.2 增进居民利益相关意识,努力构筑赛事产品吸引力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当居民看到社区发展的直接利益时,他们倾向于支持该发展,或者当他们观察到个人和社区成本时,倾向于取消他们的支持[25]。基于上述理论分析,部分居民对待社区体育赛事的淡漠态度,可能源于社区事务与自身利益长期脱钩。据此,提高社区居民参与赛事的内驱力,重在增进居民与社区体育赛事的利益关联。首先,要激活居民对体育赛事活动的认知,这需要社区、政府加快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向社区居民宣传社区体育赛事的公益性与利民性,帮助人们意识到参与赛事对增进人际交往、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体育赛事,促进重点人群赛事活动开展,让社区居民亲身参与并真实体会到社区体育赛事的现实价值,提高对社区体育赛事的认同感。可以配合相应激励手段来提高居民参与赛事的获得感,如扩大社区体育赛事的奖励范围,增强赛事参与的福利保障。最后,要完善赛事服务内容,提高赛事吸引力。一方面,要在赛事参与门槛上降低赛事活动的限制性与排他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扩大赛事活动的参与规模;另一方面,在赛事内容设计上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让社区居民成为赛事活动的“效用最大化者”。

3.3.3 组建社区体育赛事联盟,促进城乡赛事发展一体化城乡社区体育赛事发展不均衡,是城乡二元割裂发展环境影响下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失衡的重要表征,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实质和目标就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26]。可考虑组建社区赛事联盟,把城乡社区体育赛事发展视为整体并确立一致目标,通过搭建城乡赛事发展的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详细而言,城乡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首先要保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通过努力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提高农村社区的体育服务供给水平;通过加快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社区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力;通过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宣传,激发农民的体育活动参与意愿。其次,要促进城乡办赛要素的合理流动。鼓励和促进社区体育赛事的人力、财力的赛事资源在城乡合理流动,如农村可以为城市社区办赛提供广阔的户外场地支持,城市赛事人力资源可以积极向农村传播办赛经验或直接提供技术支持。最后,要促进城乡社区体育赛事的联合互动。加强城乡赛事的合作沟通,可采取联合办赛的形式增强城乡社区体育赛事的联系,也可举办联盟系列赛,在城乡社区选取流动办赛地点。通过上述路径,以期促进城乡社区体育赛事发展从形式平衡走向实质平衡,最终形成资源共享、公平可及的城乡赛事发展格局。

4 结语

社区体育赛事,是满足群众多元体育需求的重要手段,是激发民众健身参与的关键支点。通过对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进行研究,深刻认识到发展社区体育赛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要素出发,发现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正面临资源短缺、机制落后和结构失衡三重困境,只有采取针对性措施消解上述困境,才能推动社区体育赛事驶入良性发展轨道。加强社区体育赛事发展研究,可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新思路,也能为促进体育赛事发展提供新观点。可以预见,社区体育赛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回归学界视野,将有助于开拓全民健身发展的新阵地。

猜你喜欢
办赛体育赛事赛事
本月赛事
2022年赛历划重点
张家口76个冬奥项目全部完工达到办赛条件
北京冬奥会场馆年底全部建成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