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渡君
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魏晋墓6号墓出土砖壁画《烤肉图》
在考古的世界里,食物遗存是可以大致反映出墓主或当地人的饮食偏好的。那些埋藏了千百年的美食,究竟抓住了谁的胃?
辛追夫人的心头好
有着“东方睡美人”之称的辛追夫人,正是被体内的138粒甜瓜籽和墓中的食物遗存暴露了“吃货”属性。
看过马王堆汉墓展厅的出土食物专区就知道,辛追夫人是一个鸡鸭鱼肉、飞禽走兽、荤素不忌的人。
在煎、炸、蒸、煮、焖、炖、炒等多种烹饪方法做出的美食中,“羹”是辛追夫人的心头好。小叔(菽)鹿胁白羹、鲜鳜禺(藕)鲍白羹、鹿肉芋白羹、鹿肉鲍鱼生笋白羹……每一样都是她爱吃的。
考古发现的烤肉
在发掘马王堆汉墓时,考古工作人员竟然在一件云纹漆鼎里发现了汤和莲藕片。这些尘封了几千年的藕片,刚出土时,形状仍清晰可辨。遗憾的是,藕片出土后不久,就因为不断搬动和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变长而逐渐减少直至全部消失。
不过研究表明,辛追夫人最爱的吃法是“炙”,也就是当代人也爱的“烧烤”。
烤肉不仅多次出现在辛追墓出土的遣册竹简上,而且还有不少相关实物遗存。
关于古人也爱吃烧烤这件事,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除了文献记载,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上就有烧烤的情景,甘肃省嘉峪关市出土的魏晋时期墓中壁画上,也有很多人们正在烤肉的画面。
这些壁画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人们制作烤肉串的全过程,至于他们烤的是五花肉串,还是鸡、牛、羊、鹿肉串,只有墓中的食物遗存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1985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常乐镇的常乐墓地被世人发现,后经数次考古,发掘出墓葬近百座。其中M17墓葬保存较好,还出土了丰富的食物遗存,其中一部分很有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加工过的熟食,这在该地以往的汉墓发掘中可不多见。考古专家分析研究后认为,常乐墓地出土的肉串应为羊肉制品。
因此,这可是一份来自汉代的“红柳大串”。既然烤羊肉串都有了,那烤羊排怎么能没有呢?
1985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战国至汉代的扎滚鲁克墓葬中出土了距今2800多年的烤羊排。串在红柳枝上的羊排肋条清晰,骨肉相连,最长的一根羊肋骨有18厘米,光是看着都觉得香。
由此可见,西北人民喜食烤羊肉的基因是千百年前就有的。而那些戍守边关的将士,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1983年,考古人员在嘉峪关的汉代烽火台遗址附近,发掘出一只因脱水而略显干瘪的猪蹄。经科学检测后得知,这是一只来自2000多年前的汉代野猪蹄。
可是秦汉时期,家猪的饲养已经十分普遍,这只极具破坏性的野猪又为何会成为边疆将士们的食物呢?或许是因为除了敌人来犯,他们还会遭遇野生动物的袭击;又或许是因为军粮供应不足,他们只能猎取野味改善生活……
西安市临潼区湾李村的墓葬发掘中出土的食物遗存,让我们看到了秦汉时期的陕西人对各类肉食的热爱。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此地共发掘出312座墓葬,而陪葬有带骨动物肉制品的共有67座。经考古人员分析统计,其中肉制品来源最多的是绵羊,有38只;其次是狗,有23只;另外有猪22头、黄牛20头、山羊10只、鸡9只、蚌4个……
M208墓中的一个铜敦里盛放着满满的肉制品,通过红外分析和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为战国时期的黄牛肉。这是我国墓葬陪葬中保留最早的肉制品。
铜敦中的牛肉掰开后,白色的弹性肌腱膜仍清晰可见,肉丝根根分明。这是因为铜敦封闭严实,土坑墓室内空气隔离状况也比较好,加上这些肉可能本身就是风干的,又或者是腊肉,所以才能以这样的状态保存至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北人和湖南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吃鱼并擅长做鱼。腌鱼、咸鱼在湖北人和湖南人的餐桌上十分常见。
2014年12月,在荆州中学新校址夏家台墓地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战国楚墓,墓葬里居然有几条阳干鱼。更令人称奇的是,部分鱼肉还没有腐化。
其中一条用盐腌过的鱼,时隔千年依然保存完好,还能看出是鳊鱼,鳊鱼是当地人腌鱼时常用的。这条阳干鱼作为荆楚饮食文化代表展品,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有网友笑称:“这大概是有史以来知名度最高的咸鱼了,躺平2000多年终于熬成了事业编。”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至今都无人能解的哲学问题。不过南京博物院里有一罐囤了2800多年的鸡蛋。
1974年11月,江苏省句容县浮山果园的西周平民墓葬区的1号墓里,出土了一个“西周几何印纹硬陶瓿”,罐子里竟然装满了鸡蛋。
这些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蛋壳很薄,直径在3.1厘米~4.2厘米,它们能够完整地被保存至今,堪称奇迹。
在距离这罐西周鸡蛋近2000公里以外的青海喇家遗址,出土过一碗4000多年前的面条。
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也是中国唯一一处史前灾难现场。
根据遗址中的群体人骨遗骸,考古学家认为引发这场灾难的是一场地震,而摧毁聚落的是地震引发的洪水。
遗址中有一个倒扣在地上的陶碗,陶碗直径20厘米左右,高10余厘米,掀开后就露出已经薄如蝉翼的面条。由于陶碗倒扣且被淤泥覆盖密封,这碗面条才得以保存4000多年。
西周保存至今的鸡蛋
经检测,这碗面是用小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杂粮面。此外,研究人员还在面条样品中检测到了少量的油脂、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物硅酸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片。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碗光面,它很可能是有浇头的,而且还有肉有菜。
当你在博物馆里遇见这些美食时,你是否想尝一尝这些跨越了数千年的美食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