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七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教育方法之研究

2022-10-24 07:19薛向权
考试周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校园家长

薛向权

一、引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担任着引导者的角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分辨是非对错等。在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发挥引导者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要依靠教师和学校来完成,更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家校社会的合力,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约束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简述

简单地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开展长期教育的过程。是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学生开展有计划的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爱学习、善于合作、乐于交往、热爱生活等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第二,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能促进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涵盖了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文明礼貌、遵守公德、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对学校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自身的行为,对加强学校校风建设、班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可以把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比喻成一棵树的成长,我们从幼苗时期不断地为其灌输养分和水分,在持续的养护修剪中幼苗终会成为根基深厚的参天大树,行为习惯也是如此,在不断的修正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同样,在种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加以修剪规划,那么树苗可能会长歪;如果不持续地浇灌,树苗也许就枯萎而死。对学生来说,如果坏习惯没有及时地整改,也会对其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对学生来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同等重要,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带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业水平,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制约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行为习惯的支撑,学生全面发展更要以良好行为习惯为基础,因此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七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教育方法

(一)从学生的角度谈策略

步入七年级的学生,虽然生理发展逐渐成熟,但是其心理发展还不完善,不能妥善处理心理问题并且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对七年级的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应当尊重学生的心理,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作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态度语气,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诚地去沟通,而不是一味地说教,不给学生辩解的权利,更不能单一地采取惩罚措施;教师可以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发展情况建立奖惩机制,以此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 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科学引导教育

七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十三四岁的年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有强烈的自尊,更渴望与老师、家长等成年人平等交流,能够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从交流中获得成年人的尊重;但是又受到沟通能力和自控力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不成熟的行为。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对七年级学生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其心理发展特点,要明确这个年龄阶段具有的特殊行为和心理,给予学生一个平等、相互尊重的沟通机会,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规范他们的行为,循序渐进地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 把握沟通技巧,让学生乐于接受

无论是师生沟通还是父母和孩子沟通,有效的沟通是开展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形成平等良好关系的有效手段。部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引导,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往往都是没有耐心的说教、训斥,甚至没有顾及学生的自尊心而在班级里大发雷霆;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将一些小错误放大,一味地数落孩子,将自己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导致孩子心理受伤。面对这样的状态,大多数学生表面上是服从教育,但是在内心里却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不满情绪累积之后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这更不利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掌握教育沟通的技巧,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感受问题,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在这样有效的沟通下,双方处于一个平等互助的位置,教育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学生也会更理解教师和家长的心声,才能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效落实。

(二)从教师的角度谈策略

1. 教师言传身教,发挥榜样力量

教师的言传身教带给学生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在针对七年级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持续性教育训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加强教育。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方式,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教师要利用好班会课、思想品德课等机会,有目的性地开展行为训练:比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课后复习习惯、能够专心听课、尊敬师长、遵守班级班规等,在这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活动中渗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要针对七年级的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出发,选用多样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学生的课业压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作为教师要一手抓学习,一手抓行为习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六、七年级的衔接点,能够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衔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七年级的学习进度,减少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 发挥学科特点,加强学科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阵地,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思想特点、言行习惯、教风格等都会对学生有影响,学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模仿,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将课堂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效地连接起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给学生以思想道德的启发,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融合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自然地渗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得到了智力和能力的双重提升,思想观点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广大教师要利用好课堂阵地,渗透德育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谈策略

1. 加强校园制度建设,形成良好校园氛围

在长期的、持续性的教育和训练中,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那么一个科学合理的校园制度建设,就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学校在制定校园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广泛收集教师的意见和学生的意见,建设出一个更加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校园制度,在满足学生诉求的同时能够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鞭策学生自我管理。例如在制定校园制度的时候,要充分参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建立校园管理制度和班级管理制度,要全面概括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规格和要求,并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制定,避免假大空;同时为了保证制度落实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应当建立对应的检查制度,检查的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中、活动中的表现,学生行为习惯等,在合理的约束中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许平时学生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对学校来说,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对学生行为、品德的熏陶,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校园操场环境整洁,学生在有废弃物的时候也不好意思丢到操场,而是主动寻找垃圾桶;校园基础建设完善,学生也会小心翼翼维护;班级内布局合理,桌椅有序,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去遵守;校园内洋溢着人文关怀,学生之间就会更加团结互助。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学校在长久以来不断改进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结果,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强化校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四)从家庭教育方面谈策略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基础,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做好家校联合工作,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1. 学校和家长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单单依靠学校或者单单依靠家长都是很难实现的,因此需要学校和家庭的有效沟通,共同实施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作为教师要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状态,可以进行家访、电话或微信沟通,在沟通中互相达成共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家访的观念,不能只说学生的错误,导致家长一接到老师的消息就认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从而产生抗拒的心理,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沟通。教师应当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要指出学生的不足,邀请家长共同配合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在这样的沟通下,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小,更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建议,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 做好家庭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观念

就当前的家庭教育而言,无论是家长的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都存在很多的不足,很多家长往往只是一味地说教,甚至采取暴力的方式,给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和伤害。家庭教育是学生最基础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和行为规范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当给家长正确的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实现学校和家庭统一战线,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氛围。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或者网络平台,开展家庭教育课堂,听家长诉说教育过程中的困扰,及时地进行指导解决教育问题,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在这样的形式下,学校和家长有效联系,方便互通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从社会层面谈策略

1. 联合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区是学生从小生活的重要环境,社区环境建设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当联合社区等部门,开展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能够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是学生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体现,能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活泼好动、自我表现意识较强、探索欲望较强的年龄阶段,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参加社区实践活动,是学习、受教育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情感体验都大大得到提升。

例如,带领学生去帮助社区内的孤寡老人打扫房间、带领学生清除非法广告、带领学生举办“今天我站岗”等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将爱奉献给社会,同时得到社会的感恩回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从他人身上汲取不同的思想,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学习自立自强的精神,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 利用多媒体宣传模范,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新的互联网环境,手机、电脑、电视之间有效联动,将丰富的知识、及时的新闻和大量的资源呈现给大家。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接触互联网,因为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巨量的网络信息不断地改变学生的思维,对其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可以利用学生热爱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宣传教育,促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各界,都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对模范事迹的宣传,形成榜样的力量给学生带来激励的作用,让学生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吸收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我国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榜样人物,中国航天人、张定宇院长、张桂梅校长等,这些榜样无时无刻不激励着当代青少年。校园可以定期利用多媒体宣传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还可以播放《感动中国》等节目,社会各地方大屏幕也可定时循环播放,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其学业和身心健康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规律的要求。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有效实施,需要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效结合,共同将教育计划落实到位。作为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作为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行为规范,做到有效监督、及时整改;社会各界应当肩负起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责任,严厉打击社会丑恶现象。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一定会硕果累累,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校园家长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