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枫盛,谢旭敏,郑剑伟,李杰荣,李春景,张世林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外科,广东 佛山 528000)
隐匿性阴茎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此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67%。此病可导致排尿困难、包皮炎、尿潴留、勃起疼痛、成年后性交障碍、性心理异常等诸多问题,首选手术治疗[1]。研究显示,多数隐匿性阴茎患儿通过行改良Devine 术后可获得满意效果,但也有一部分患儿会在术后发生阴茎体回缩[2]。Spinoit 等[3]报道,接受传统手术矫治的隐匿性阴茎患儿其术后阴茎体回缩的发生率可高达29.4%。本文对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8 例行改良Devine 术的隐匿性阴茎患儿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导致隐匿性阴茎患儿行改良Devine术后发生阴茎体回缩的危险因素。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8 例行改良Devine 术隐匿性阴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长期随访。这148 例患儿的年龄为1 ~6 岁,平均年龄(4.15±1.77)岁;其身高为73 ~128cm,平均身高(103.07±13.05)cm;其体重为9.8 ~39.8 kg,平均体重(19.91±6.49)kg;其术前BMI为12.10 ~33.86,平均术前BMI(18.34±3.46);其中术前阴茎隐匿程度为轻度的患儿有29 例(19.6%),为中度的患儿有78 例(52.7%)、为重度的患儿有41例(27.7%);其术后包扎的时间为5 ~12 d,平均术后包扎的时间(6.75±2.17)d ;其中术后发生感染的患儿有26 例(17.6%),术前曾在外院行包皮环切的患儿有19 例(12.8%),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的患儿有27 例(18.2%),术后发生BMI 增加的患儿有34 例(23%)。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阴茎体回缩将这148 例患儿分为A 组(112 例,未发生阴茎体回缩)和B 组(36例,发生阴茎体回缩)。这148 例患儿各项临床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表2。
表1 148 例隐匿性阴茎行改良Devine 术后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
表2 148 例隐匿性阴茎行改良Devine 术后患儿的随访资料
全麻成功后,患儿取仰卧位。用Ⅲ型安尔碘消毒术野,铺无菌巾。留置导尿管,使用5-0 普里灵缝线于阴茎头处做一牵引线,牵拉阴茎头。于包皮背侧做一长约1cm 的纵行切口,分离包皮内板与阴茎头粘连,使得包皮翻转。于冠状沟下缘0.5cm 处环形切开包皮,逐层切开阴茎浅筋膜、阴茎深筋膜至阴茎白膜,将包皮脱套,暴露条索状纤维组织。分离并松解纤维索带组织,将包皮脱套至阴茎根部,继续向下分离阴茎海绵体至耻骨前。在阴茎根部背侧2 点钟方向、10 点钟方向的白膜上用7 号丝线各缝合1 针(对称缝合),并分别悬吊于两侧耻骨前筋膜处。将脱套的包皮复原,裁剪切除多余的包皮,用6-0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包皮切口。用网状敷料加压包扎阴茎体。
围手术期均予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留置导尿管5 d。如遇疼痛情况给予及时的镇痛治疗。术后第3 天予第一次切口消毒换药,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继续用网状敷料包扎阴茎体至术后5 ~7 d。如遇切口感染情况,延长包扎时间至切口愈合。
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进行门诊随访,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主要观察术后阴茎显露情况,显露长度比术前增加≥1cm 视为治疗有效,比术前增加<1cm 视为治疗无效(回缩)。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8 例患儿中有36 例患儿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出现阴茎体的回缩。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曾行包皮环切、术后发生皮瓣坏死、术后发生BMI 增加与隐匿性阴茎改良Devine 术后阴茎体回缩的发生有关(P<0.05)。统计结果显示,曾行包皮环切(OR=3.821,95%CI=1.101-13.259)、术后发生皮瓣坏死(OR=8.072,95%CI=1.778-36.658)、术后发 生BMI 增 加(OR=5.352,95%CI=1.899-15.083)均为导致隐匿性阴茎患儿行改良Devine 术后发生阴茎体回缩的危险因素(P<0.05)。详见表3。
表3 对导致隐匿性阴茎患儿行改良Devine 术后发生阴茎体回缩危险因素的分析
隐匿性阴茎是一种以阴茎体发育正常、但显露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其常见于青春期前儿童群体。此病的发病机制如下:阴茎肉膜发育不良,形成弹性较差的条索状组织;阴茎肉膜和Buck 筋膜无法有效附着,使得阴茎不能较好地在皮下滑动,造成阴茎伸缩受限,使大部分阴茎固定于耻骨联合下方,不能进入皮肤和包皮腔内[3-4]。进行隐匿阴茎矫治手术是治疗隐匿性阴茎的主要方法,但部分患儿会在术后出现阴茎回缩、显露不佳的情况。探讨导致隐匿性阴茎患儿行改良Devine 术后发生阴茎回缩的危险因素,对提高其手术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患儿手术的年龄、术前阴茎隐匿程度、术前BMI、术后感染情况与术后阴茎回缩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Perger 等[5]建议行改良Devine 术最早的时间为患儿3 ~6 月龄。Radhakrishnan 等[6]建议隐匿性阴茎患儿若2 ~3 岁时病情还未好转,无法站立排尿则可考虑进行手术。本研究中患儿的手术年龄为1 ~6 岁,平均手术年龄(4.15±1.77)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尽早为重度隐匿性阴茎患儿进行手术可减轻患儿父母的心理负担,并可避免影响患儿的性心理发育。Casale 等[7]认为,隐匿性阴茎患儿存在阴茎肉膜发育不良、纤维索带的异常分布可导致其出现阴茎伸缩受限、阴茎皮肤根部附着异常、耻骨前脂肪过多、包茎、包皮环切术后背侧瘢痕粘连筋膜束缚阴茎外伸等情况。Joseph[8]认为,阴茎肉膜发育异常是导致婴幼儿隐匿性阴茎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会阴部皮下脂肪堆积过多则是导致年长儿、青少年发生隐匿性阴茎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经分析得出患儿的术后包扎时间与术后阴茎回缩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占必兴等[9]认为,隐匿性阴茎患儿在术后易出现明显的阴茎皮肤水肿,需用纱布对切口进行加压包扎1 ~2 周,以避免其发生包皮水肿。张梁等[10]认为,在隐匿性阴茎术后,用纱布加压包扎5 d 可足以避免包皮水肿。本研究回顾病例的术后包扎时间为5 ~12 d,平均术后包扎时间(6.75±2.17)d,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包扎时间与术后阴茎回缩无明显的相关性。笔者认为,适当减少术后包扎时间可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儿的疼痛,且不会引起包皮严重水肿等并发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曾行包皮环切(OR=3.821,95%CI=1.101-13.259)、术后发生皮瓣坏死(OR=8.072,95%CI=1.778-36.658)、术后发生BMI 增加(OR=5.352,95%CI=1.899-15.083)均为导致隐匿性阴茎患儿行改良Devine 术后发生阴茎体回缩的危险因素(P<0.05)。本研究中148 例患儿术前的包皮环切率为12.8%,其术后皮瓣坏死率为18.2%。隐匿性阴茎术后皮瓣坏死可导致局部瘢痕愈合、瘢痕挛缩,并可造成新狭窄环的形成,影响术后阴茎显露的效果。术后各种导致皮瓣血液循环障碍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皮瓣坏死。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皮瓣张力较高时,皮瓣内的血管会受压闭塞,导致皮瓣出现血液循环障碍[11]。本研究中术前曾行包皮环切者的皮瓣坏死率明显高于未行包皮环切者。这可能是因为,术前曾行包皮环切的患儿其阴茎处缺少皮肤,行改良Devine 术后易出现局部皮瓣张力较高的情况。2)术中进行电凝止血的方法不正确,尤其在皮瓣上过长时间、过于密集地进行电凝,使皮瓣血管遭到了破坏[12]。3)包扎压力不当。对于需要加压包扎的皮瓣,如包扎压力过小,会造成皮瓣与阴茎体黏附不紧,压力过大则会导致皮瓣血运不良。本研究纳入的患儿中有19 例患儿曾于外院行包皮环切术。部分基层医院对隐匿性阴茎的认识不足,可能导致误诊,误行包皮环切术,从而可导致再行矫治手术难度的增加。术后BMI 增加可导致耻骨前脂肪堆积,影响隐匿性阴茎改良Devine 术后阴茎体的显露。
综上所述,术前曾行包皮环切术、术后发生皮瓣坏死、术后发生BMI 增加均为导致隐匿性阴茎患儿行改良Devine 术后发生阴茎体回缩的危险因素。提高对隐匿性阴茎的认识,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误行包皮环切术。术中合理设计皮瓣,注意保护血管网,减小皮瓣张力,避免术后皮瓣坏死有助于避免术后阴茎体的回缩。术后控制体重,避免BMI 增加导致的耻骨前脂肪堆积有助于术后阴茎体的显露。上述研究结论仍有待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