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草船借箭》是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分析其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对我们了解历史人物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草船借箭》背后深意,了解诸葛亮身上具有的智慧和品质。
关键词:《草船借箭》 诸葛亮 人物形象分析
一、前言
《草船借箭》的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故事情节精彩之外,诸葛亮这一人物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以来诸葛亮都会被灌上神机妙算,智慧过人的称号。提起诸葛亮,每一个人脑海中蹦出来的画面都是有一位翩翩公子,戴着纶巾,手拿羽扇正在指点江山。他为后人树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典范,是多谋善断,集文治武功于一体的“智慧”化身,具有清正廉明的“政治”风范,生前身后都散发着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那么。诸葛亮到底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呢?让我们结合《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全面走进他,了解他。
二、《草船借箭》相关背景介绍
诸葛亮是《草船借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成就极高。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揭示了当时的各类社会矛盾,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诸葛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分析《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能够加深我们对名著的认识,能够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地影响。
三、《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一)努力干实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在《草船借箭》中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他努力干实事。即使和别人存在矛盾,他也是一切以实事为重。所以周瑜借以国事为难他,想要陷害他时,即使知道是陷阱,他仍然没有退缩,淡然立下军令状,用计谋在三天内成功拥有了十万支箭。虽然他最终是成功了,但试想一下,在他谋划的途中任何一步出现意外,那他面临的将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可能不但要接受惩罚,还会从此在军中无威望。那他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步险棋呢?究其根本,他是想尽自己最大努力来为自己打拼的天下做出实事。比起在乎自己,他更在乎自己守护的地域,更在乎自己的主公。除了努力干实事外,诸葛亮更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典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指的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简朴的作风来培养人,它就出自诸葛亮所写的《诫子书》。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一直都是以这一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他以节俭来治理国家,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但他一直都两袖清风,既没有别人一样的财富傍身,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妻妾。相反,陪伴他一生的妻子是一个样貌丑陋的女子。即使他有才能、有智慧、有权力,但他绝不会借助权力去为自己谋私利。在他管理朝政的十余年里,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自己的部下,所以在诸葛亮大力提倡节俭的理念下,在蜀汉这片土地上形成节俭之风,奢靡之事骤减。很多官员都已他为榜样,以他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当时的蜀汉官员大多数都做到了居官清廉,不尚奢华。例如董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又如费伟“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这些都足以说明诸葛亮对当时为官为臣者影响巨大,是当之无愧的实干家、清廉官员。
(二)智慧过人,处事圆滑
一提起诸葛亮,大家都会赞叹,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等俗语可见他的聪明才智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甚至还有诸葛亮之后,再无诸葛亮的说法,可见他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方向标,成为了衡量智慧聪明的标准。从古至今,有诸葛亮出现的地方,必定存在着智慧,他以一人之力,开启了大家研究天文地理的熱情。诸葛亮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从小就智慧过人,有远大的志向。虽然他与刘表、蔡瑁都有亲戚关系,但他胸怀大志,不愿屈服与权贵之下,所以他在没有遇到明主之前,一直都是过着隐居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带着弟弟诸葛均隐居隆中,一面躬耕陇亩,一面关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长达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当明主刘备三次不顾严寒,来到诸葛亮所住茅草屋来请他出山坐镇时,他被感化。不出门,就像刘备详细分析了当时天下局势,还为刘备制定了取荆州、夺西川、成鼎足、图中原四个阶段性战略目标。当刘备听了他的分析之后,瞬间茅塞顿开,为后面国家强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他出山后,他不遗余力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努力着。他本可以凭借亲戚关系安稳度日,但他没有。他一直在找寻那个真正的明主出场。他放弃安逸的权贵生活,不依附于强者,努力依靠自已,与屡遭挫折寄人篱下的落魄将军刘备共谋天下。他的胆识和远见卓识让我们佩服。
在智慧方面,他一直是很传奇的存在。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在《草船借箭》中,他的智慧得以充分展现。在赤壁大战前夕,周瑜欲借十日造十万支箭杀诸葛亮,而诸葛亮却凭借着天时、地利和人和在三天内就完成了十万支箭的任务。与周瑜的小肚鸡肠、嫉妒相比,诸葛亮尽显大度。他虽然明知道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是陷阱,是周瑜想致自己于死命的借口。但他依然为大局考虑,毅然决然立下军令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借箭成功,立下奇功。在借箭中,一是天时,大雾容易蒙骗曹操。二是地利,在海上进行,有优势。三是人和,鲁肃私下帮助。这三个方面,差一点运气都不行,由此可见诸葛亮智慧过人,敢想别人不敢想,敢做别人不敢做,干一件事前,就已经有了相应的考察,凡是有预备,所以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靠他自己细心和努力的。诸葛亮的“智慧”还表现在在为人处世上。《草船借箭》故事中的鲁肃,本是周瑜的挚友,如果他提前把诸葛亮要的东西透露给周瑜,诸葛亮就算再怎样神机妙算,也终将失败。但是呢,他却在接受诸葛亮求助之后,并没有将实情告知周瑜。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为人处世上也大有可为。他能以身作则,与人交往,真诚相待。处理事务,稳重成熟。所以即使是周瑜的挚友,也愿意帮助他完成任务。在他管理的军队中,上下好评一片,深受士兵和百姓爱戴。
四、评价诸葛亮形象
(一)从对手评价诸葛亮形象
总所周知,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抛开曹操及孙权等阵营人才不说,就刘备阵营而言,杰出人才便有家喻户小的关羽、张飞、赵云以及马超等,他们均拥有盖世武功,可谓是英雄豪杰云集之地。从作者层面出发, 将诸葛亮跻身于众多强者之中,对手的心悦诚服凸显了诸葛亮的智慧。在诸葛亮未出茅庐时,眼界和胸怀超凡的水镜先生便对诸葛亮的才华进行了烘托;在刘备吸纳人才三顾茅庐期间,古淡旷逸的亲朋便是诸葛亮的映照;诸葛亮同意出山并得到刘备重用时,刘备身边已经有了关羽和张飞,两人起初对诸葛亮存有妒意,并对其能力抱有质疑,在诸葛亮在博望和新野战役中获得胜利之后,此时屡屡受挫的刘备军队根基初步稳定,而关羽和张飞也发自内心的对诸葛亮产生了敬佩之情,二人对其心悦诚服。在《草船借箭》典故中,诸葛亮同样处于人才云集环境中,并且相较于其他事情而言,此次的风险性更高。在文章中主要涉及到以下人物,即诸葛亮、鲁肃、周瑜以及曹操。鲁肃是孙营中人,其性格温厚,为人诚恳,不会威胁到诸葛亮,而周瑜和曹操二人不同,曹操生性多疑且奸诈狡猾,周瑜城府较深,二人均不是泛泛之辈,对诸葛亮有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周瑜,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且与有“小霸王”孙策交情匪浅,曾施展计谋,利用蒋干之手将曹操身边的将领除掉,赤壁之战中的胜利其功不可没,在东吴不仅是朝中肱骨大臣,同时也是重兵在握的实际统帅。但其对诸葛亮心生嫉妒,不断的制造和寻找时机想要置诸葛亮于死地。
诸葛亮孤身前往东吴进行游说,其通过唇枪舌战使诸儒初步形成了共同对抗曹军的共识,然而,在这背后,其不仅要时刻警惕周瑜埋下的暗箭,同时还要制定能够让群儒同意的退敌方案,在曹军大军压境的环境中,稍有不慎性命堪忧。作为为了突出诸葛亮超凡的智慧,对人物关系进行了精神的设计,在一才优胜众才的情景中,使读者切实感受到艺术的冲击。
(二)从险境评价诸葛亮形象
周瑜的一生总是处心积虑的药除掉诸葛亮,在对诸葛亮发出共同商议军事的邀请时便已经设下陷阱,让诸葛亮前来送死,且认为是其死有应得。两人进行了如下对话:
周瑜:我们马上就要和曹操开战,若是水上交战不知用何种兵器有利?诸葛亮答到:“自然是弓箭”,周瑜言道:“诸葛先生与我想到一处了”,但当下战事吃紧,弓箭严重不足,为此,周某想让先生打造10万只弓箭,作为公事,周某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言道:“即是都督委托之事,诸葛自然不会推脱”,然不知这10万只弓箭何时需用?周瑜问道:“十天如何”?诸葛亮言道:“马上便要与曹军交战,若十日完成定然会不利于战势”。此时周瑜问道:“依先生所见,这10万只弓箭何时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说道:“三天”,周瑜故意说道:“军事紧急,望思虑周全,不可说笑”,诸葛亮说道:“诸某哪敢与都督玩笑,诸某可以立下军令状,若三日交不出10万只弓箭,任凭都督处罚”,周瑜见目的达成,甚是高兴,便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言道:“今日怕是来不及了,从明日开始算起至第三天,还请将军派遣500余名军士前来江边取箭”。
通过上述对话可以看出,周瑜不动声色将诸葛亮引入陷阱中,而诸葛亮装作不知便跳入陷阱中,一个步步紧逼,另一个知难而上,使危险变得更加危及。对周瑜“乖巧”形象的描述,可以更为显著的烘托出诸葛亮加倍的“乖巧”。二人在表面上是在轻松的谈笑,但是实则暗流涌动,相互较量。虽然只有几个回合的过招,但周瑜已然将诸葛亮推置火海之上,当读者读到此处会不由得担心诸葛亮。诸葛亮能否脱离险境,有如何让周瑜输的心服口服?作者将诸葛亮这一人物置于“险境”当中,在为人物赋予更为广阔空间的同时,为事件的后续发展设置了勾人心魄的悬念。
(三)从战争评价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巧妙的将“造箭”转化为“借箭”,逆向思维的转变让人始料未及,其发挥自身的才华,预算到第三天江上定然会出现大雾,将其作为借箭的最佳时机,面对周瑜设计的险境,采用将计就计,对曹操谨慎且多疑性格的充分掌握,仅仅用了一晚的时间便从曹操处获得10万余只箭,使周瑜不由得发出感慨:“诸葛亮之智慧,我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是战争整个过程的局部描写,但却博得了读者的关注。哈斯宝曾对《红楼梦》进行评点,其提到倘若将两场热闹相互连接,吵闹愈发严重,极易让人耳噪眼乏,为此,在中间添加部分恬静雅音,让读者体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而其对《红楼梦》的点评同样适用于《草船借箭》。在险象环生等紧张气氛中的空隙渗入部分休闲轻松的内容,使战争的动静融入以及张弛有度的变化更为明显,将战争中存在的暴力以及残忍给予有效淡化,促使主人公的风骨更加明显,如此使得残酷的战争中留有部分摇曳多姿的诗意氛围。《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中记载建安十八年,曹操和孙权在濡须对垒,两方在开战期间,孙权充分利用水面上的雾,乘坐轻舟对曹军的军队部署加以观察,同时让自己的军队鼓乐齐鸣。曹操生性多疑,质疑其中有诈,因此不敢迎战,仅是让弓箭手弓弩齐发,以此击退吴军,而孙权船上射满了曹军的箭,满载而归。由此可以发现,在“草船借箭”典故中孙权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三国演义》可以用“七实三虚”加以形容,作者罗贯中为了更加深入的刻画将诸葛亮人物形象,运用了“奇” “险” “趣”等诸多艺术技巧,将草船借箭之人更换为诸葛亮,且此种做法并没有使事件主干与史实相违背,仅使处于刻画人物的需要。自然,为将诸葛亮神化,作者在后面的叙述中运用了不同的情节来丰满人物形象,例如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空城计以及七擒孟获等。
五、结语
诸葛亮的传奇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他睿智,但自己也是非常努力的。从夜观天下,到布局谋篇,他都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所以深入《草船借箭》课文,我们了解了那个阳光的他,那个充满智慧的他,那个即使面对强敌,仍能做到从容应对的他。他身上的精神品质犹如一把明灯,正在引领学生们积极向前,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张澎.浅析诸葛亮人物形象[J].金田,2015(10).
[2]陈佳婧.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探析[J].大观,2016 (11).
[3]陈涛.简析诸葛亮人物形象[J].东京文学,2010 (12).
[4]黄琴,陈静静.浅析诸葛亮的三种形象[J].青年文学家,2020(12).
[5]文汇.诸葛亮的胸怀——诸葛亮艺术形象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9).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县中寨镇马营学区武胜小学)
作者简介:肖庆余(1969-),男,甘肅陇南人,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