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误解的突破

2022-10-22 23:50:12卿洁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多义词多义本义

卿洁

摘要因词语多义、忘却关键词义等原因,语境中的词义常被理解错误。针对必修上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学中提出的要求,本文以成语“不赞一词”中易被误解的“赞”字为例,通过对其词义的系统梳理,探究其本义、引申义以及古今词义的区别,准确解读语境制约等步骤,最终总结出词义误解的突破策略。

关键词不赞一词本义引申义词义演变语境制约

在阅读古诗文或使用文言成语时,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关键词语的理解错误,往往导致整个文句或成语的理解错误。以成语为例,“危言危行”本指“言行举止正直不阿”, 但因把其中的关键词语“危”错误地理解成今天的常用义“危险”,就导致将整个成语的意思错误地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为”;同样的道理,之所以将表示“长期借用不归还”的成语“久假不归”错误地理解为“长期请假不回来”,将表示“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的成语“屡试不爽”错误地理解为“屡次试验都没有成功”,也就是因为将这两个成语中的关键词“假”和“爽”错误地理解成了“请假”和“成功”。

造成关键词语不能正确理解,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不知道该词是多义词,对其词义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只知道“危言危行”的“危”有“危险”之义,不知道它还有“高耸”(如“危楼”)、“端正”(如“正襟危坐”)、“将死”(如“病危”)等义。

2.虽知道该词是多义词,但在这个成语中的意义不常用,不在我们记忆库中。例如,我们知道“爽”有“舒服”“直爽”“明亮”等义,但“屡试不爽”中“爽”的“差错”义不常用,我们的记忆中就没有储存这个义项。

3.我们也知道该词是多义词,也曾学过它的这个意思,但解释时想不起来。例如我们在《劝学》中学过“假舟楫者”中的“假”是“借”的意思,但在解释“久假不归”时联想不起来。

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避免误解这类关键词吗?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的“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部分,给我们提供了解决的策略。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部分,一共安排了五项学习任务:

1.从你所学的古诗文中,再梳理一些一词多义的例子,比如“兵”“报”“亡”“朝”“理”等,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

2.参考后面的“学习资源”,梳理一词多义的例子,撰写学习笔记,说明词义的引申关系。

3.参考上述例子,梳理下面的词语,也可以再找一些,看看词义变化的情况。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其他形式,在班里展示、讲解。

4.下面这些句子中,加点的部分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如何理解?再搜集一些类似的例子。

5.查找资料,搜集容易错误理解的成语,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些词语的含义是什么?如何避免误用?

这五项学习任务,围绕准确把握“一词”的“多义”,要求我们开展四大学习活动,即:

(1)梳理活动。任务1明确要求“再梳理一些一词多义的例子”,任务2再次要求“梳理一词多义的例子”,任务3指令开展“梳理下面的词语”活动,都是要求对多义词有哪些义项开展梳理活动。

(2)搜集活动。任务3明确要求“也可以再找一些”,任务4明确规定“再搜集一些类似的例子”,任务5也要求“搜集容易错误理解的成语”。另外,梳理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是首先要“搜集”若干例子,所以,任务1.2.3中也隐含了“搜集活動”。

(3)探究活动。五项任务中虽然没有出现“探究”字样,但都暗含有“探究”的要求,如任务2中的“说明词义的引申关系”、任务3中的“看看词义变化的情况”,这二者都是以探究出结论为前提的,没有探究出词的本义、引申义及其引申关系,就没有办法“说明”;没有探究出古今词义的区别,就没有办法“看看词义变化的情况”。

(4)运用活动。不仅包括理解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如任务1“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任务4“如何理解?”任务5“这些词语的含义是什么?”而且还包括理解词义后对多义词的正确运用,如任务 5“如何避免误用?”而且还包括将探究的结果进行表达交流,如任务2的“撰写学习笔记”,任务3的“在班里展示、讲解”,任务5的“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也就是说,当学生对某个关键字不能准确理解时,我们就先要引导学生搜集含有这个关键词的词句,然后解释并梳理出有哪些义项,接着探究这些义项中哪个是本义、其余义项是怎么演变出来的、这些词义古今有什么区别,最后是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该词。这也是课标中“语言的积累、梳理、探究”任务群的要求。下面就以上面提到的“不赞一词”为例来具体阐明。

“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非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其中的“赞”字常常被错误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以下任务来解决这个问题。

任务一搜集含有“赞”字的文言句子或成语。

①辩慧乱之赞也。(《商君书》)

②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后汉书》)

③国无道而年谷和熟,天赞之也。(《左传》)

④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后汉书》)

⑤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史记》)

⑥太宰以王命命冕服,内史赞之。(《国语》)

⑦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吕氏春秋》)

⑧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尚书》)

⑨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史记》)

⑩伊陟赞于巫咸。(《尚书》)

?自赞于平原君曰(《史记》)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之赞己,暗莫甚焉。(《资治通鉴》)

?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吕氏春秋》)

?太和中 , 帝思褚忠孝 , 下诏褒赞。(《三国志》)

?柳宗元《梁丘据赞》

?陈亮《辛稼轩画像赞》

?羊孚作《雪赞》云……(《世说新语》)

?赞曰:《易》称太极……(《周易》)

?其友谕赞议之徒 , 尤为冗散之甚 ,搢绅皆耻由之。(《资治通鉴》)

?未几,迁参议中书省事,赞决机务,精练明敏。(《元史》)

成语“赞不绝口”“交口称赞”“啧啧称赞”“交口赞誉”

任务二解释并梳理“赞”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义项。

(1)帮助,辅助。如①②③④

(2)古代辅助行礼之人。如⑤

(3)引导。如⑥

(4)举荐。如⑦

(5)告,告诉。如⑧⑨⑩?

(6)称赞,赞美。如???

(7)文体的一种,一般用于颂扬。如???

(8)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如?

(9)参与。如??

任务三探究“赞”字的本义、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

(1)“赞”字的本义

“赞”是一个会意字,小篆字形写作“”。《说文解字》:“赞,奉礼进见”。徐锴注释:“进见以贝为礼也。”“先”指走到别人前面,上面两个“先”,构成“兟”字,形成众人纷纷奔走的状貌;下面一个“贝”,指财礼。所以,“赞”本义为“人们纷纷带着财礼进见。”“赞谒”“赞献”“赞见”,均是带着财物、极品进献之意。

(2)“赞”字古今词义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为了满足使用的需要,“赞”在本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丰富的引申义。从本义“带着财礼进见”出发,通过词义引申、词性变化等方式,“赞”字逐渐派生出以下9个义项:①帮助,辅助;②古代辅佐行礼之人;③介绍,导引;④举荐⑤告,告诉;⑥称赞,赞颂;⑦文体的一种,表示颂扬;⑧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

必修上教材告诉我们:“一词多义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赞”如此繁杂且看起来无交集的各义项是如何演变出来的呢?我们试做如下探究:

“赞”的本义是“人们纷纷带着财礼进见”,进见需要人来传达、推举,故引申出“导引”和“举荐”之义;进见是一件很正式的事,需要专门的人来做引导,又引申出“古代辅助行礼之人”之义;辅助行礼之人要去传达引荐之事,又引申出“告,告诉”之义;替别人引见是对他人的一种帮助,又引申出“帮助,辅助”之义;辅助他人就是参与到他的事务当中,又引申出“参与”之义。

人们纷纷进见表达的是对进见对象的一种认可,故又引申出广泛使用的“称赞,赞美”之意;称赞还可以诉诸于文字,又引申出了“赞”作为一种颂扬文体来使用;诉诸于文字来颂扬,是一种对生平事迹的总说,又引申为“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

以上探究也许不完全符合“赞”字意义真实的演变过程,但至少让各义项之间形成了有机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住这些广博繁杂的词义。

(3)“赞”字古今词义的区别

社会还在发展,词义还在演变,有的词义在使用过程中已经消失,有的词义在社会发展中产生,有的虽然没有消失,但古今词义可能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或在词义轻重上,或在范围大小上,或在感情色彩上,或在语体色彩上。与古代有所不同,甚至有的词义由指此转移到了指彼,如“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赞”的多个词义中,“赞美,称颂”古今相同,“帮助,辅助”(如“赞助”)和作为文体还在使用,但“古代辅助行礼之人”“导引”“举荐”“告诉”“参与”等词义已经消失,导致我们对古汉语中的“赞”字词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今律古地把“不赞一词”理解为“不赞扬一个词”。

任务四结合语境正确理解“不赞一词”中“赞”字的含义。

正确解释句中的词语还要注意语境的制约。通过以上梳理,我们能基本完整地把握“赞”的词义了,但这时我们还需要解读整个语境,以确定这里只有某个意思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非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前一句译为:“孔子在司寇職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探讨的判词,绝不独自决断。”下句话锋一转,“至于”翻译为“到了……的时候”,“为”解释为“撰写”,“笔”活用为动词“记载”,“削”根据主语“撰写《春秋》”解释为“文字的删减”,故前半句翻译为“到了撰写《春秋》时,(他认为)应该记载的一定要记载,应当删的一定删掉。”意思是孔子认为《春秋》写得繁简得当——这就对后面“赞”的词义形成了语境制约:既已繁简得当,那子夏(孔子后期的得意弟子) 这样的弟子都不能对文词增删发表意见,不能“参与”其中。结合起来看,后句应翻译为“就连子夏这样的弟子,也不能参与文词删减的意见。”由此,“不赞一词”的准确语义就提炼了出来: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综上概述,要突破词义误解的问题,一要认真积累、梳理关键字的义项,成系统地把握关键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再区分出它的古今意义;二还要准确解读语境的制约因素,以选定最恰当的解释。“危言危行”中的“危”、“久假不归”中的“假”、“屡试不爽”中的“爽”,我们都可以运用以上策略来突破。如此,词义误解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本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所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单元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KC2021-030)和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统编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单元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2021-04-5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重庆市第三十中学校]

猜你喜欢
多义词多义本义
多义词
“酉”字初探
青年时代(2016年7期)2016-05-14 11:40:50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8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多义词way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实证研究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5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海燕(2013年2期)2013-07-09 12: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