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蓄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宣布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突破,其中选择和建设10所高水平职业本科院校、把职教高考作为主要的职业院校录取途径、推进高职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则是面向高职院校的内容,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门面”之一,其馆舍、馆藏以及特色内容的质量体现了学校对其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表明了学校对于图书馆支持教学科研、普及传统文化以及科普教育所寄予的厚望。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图书馆不得不面对馆藏资源与有限空间之间的矛盾,除非新馆在建设之初对其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并融入智能化功能,但对于大多数图书馆而言,原有图书馆建设的空间已相对固定,图书馆需要对内部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再造,并融入智慧服务,这对图书馆未来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
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涵盖高职院校图书馆,主要服务于学校的师生,兼有一部分社会服务职能,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与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读者获取信息的手段已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了,如果资源在高校间能够形成资源共享,使图书馆逐步泛在化,图书馆将会跳出时间与空间的束缚。
印度阮冈纳赞于1931年在其发表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作为有生命、可生长的图书馆,应具备不断地改变自己来适应外界需要的能力,即在规划与设计图书馆过程中,确保空间布局的可扩展性。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提出了“信息走廊”的概念,它是共享空间的雏形,后来又衍生出信息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不同形态。2004年,美国东北大学对图书馆空间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估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空间需求评估体系,并依托该体系成功开展空间再造工作。斯坦福大学的“无书图书馆”采用远程书库与电子阅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图书馆空间面积和容量问题。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研究启动较早,近几年,我国高校图书馆也意识到空间服务对于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在研究国外同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了相关研究。2012年3月,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34家高校图书馆成立了首都图书馆联盟,借鉴了国内外经验,通过在读者集中的宿舍区开辟图书角,在院系设置专业分馆,向重点实验室、专家课题组推送学科服务等来扩大图书馆的空间范围,也就是提供了“图书馆+”空间服务。郭卫宁探讨了该物理空间对国内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的启示。曹志梅认为旧馆舍的空间改造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旧馆舍的空间改造理念应以用户为中心,释放馆舍可用的物理空间,同时增加新兴空间的构建。孙东琴指出高校图书馆在空间改造中应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推动图书馆空间转型。吴明明等认为图书馆空间布局设计应更为人性化,注重用户体验,设计科学、合理的用户空间体验区。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读者可通过多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大数据技术引入后,读者数据管理与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图书馆管理逐步迈入智慧时代,“智慧图书馆”按照概念被描述为“一种智能化建筑”,但从业务开展形式来分析,它可以是虚拟化的图书馆,也可以是虚实结合的图书馆,因为它本身不受空间限制,再融入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后,是数字图书馆智慧化的一种服务体现,它具有知识共享性、服务高效性、使用便利性的特点,其对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造成了很大冲击。智慧图书馆提供的是智慧服务,智慧服务源自2008年BIM“智慧地球”项目,其在各个领域迅速发展,图书馆也是其中之一,随着近年来RFID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各种智能空间服务的开发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一部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体系包括智慧采选服务系统、纸质资源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资源分享系统等多个系统,它可以构建以用户为主体的资源空间,使空间智慧化,采购智能化,资源管理智能化。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原有馆舍的基础上,为保证空间的可持续利用,可通过对空间的智慧化再造,引入智能化设施与设备,使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对读者充分提供智慧服务。
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优势,提供资源共享服务以及在线个性化体验服务,可联合第三方企业定制开发专属虚拟空间,也可直接采购账号权限开通使用服务。2012 年,维克多·泽维斯基指出图书馆空间是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空间体系,比如服务器、计算机存储空间以及通讯频道等可支持读者访问数字资源的载体,可称为“虚拟图书馆空间”。
图1 超星云舟知识服务平台
建立全校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科研论文数据库,将专业资料、课程、学术成果以及相关行业资料等进行集成,也可与相关部门的平台进行对接,实时获取相关动态,从而形成学校专属的专业资料库,为师生检索知识库提供便利,提供更加广泛的资料信息服务。
在电子触摸屏体验的基础上,设置包括虚拟图书馆体验、3D图书阅读体验、可穿戴设备体验、3D 打印体验、AR技术场景体验等,激发师生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积极性,降低人力所带来的出错率。
在借助RFID与大数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读者获取相关信息的频次、查找信息的种类,对应其专业方向,进行整理、归纳和处理,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对读者精准推送个性化定制信息,提高人性化体验的质量以及人文关怀程度。
空间再造与智慧服务相融合对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因受空间、资金以及人员水平的限制,图书馆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受到了掣肘,有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比如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图书馆,利用新馆建设的契机进行馆舍、设备以及智能化的建设,收到的预期效果明显,但此类经验取决于学校对于建设用地、资金以及学校整体建设规模的把控,并不适用于其他所有高职院校。像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图书馆,经过10年的运行,图书馆楼体老化严重,无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范围改建与扩建,学院建筑用地不允许建设独立分馆,且原有空间并未进行二次开发,已投入使用的移动平台、图书系统、数字资源平台并未与空间形成直接联系,缺乏服务创新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为给读者提供更大的阅读与学习空间,在原有基础上,图书馆增设了文学书库,开放特色资源库,因改造问题使电子阅览室对外提供自习服务。空闲研究空间从最早的5间变为1间,其中2间改造成微课室,1间提供给思政教学部,1间提供给航运经济系,实现了为专业提供了专属的空间服务。但因读者对物理空间有着舒适性、安全性、私密性以及高体验感的需求,相对而言,图书馆仅仅是增加了空间的覆盖率,并没有针对物理空间的功能进行技术更新与高体验感的提升,原有提供给相关专业研究空间利用率低,且无法对其他专业与读者共享使用,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
图书馆馆藏资源量与空间使用主要受学校专业建设情况与招生规模的影响,高职院校需要发展,会通过升格与申办新专业来提升办学规模,同时会引进一些专业人才以及增加招生规模,这使图书馆业务面临一定程度的冲击。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图书馆大厅的空间布局是外单位参观的一道“景观”,但随着图书馆的设施老化以及年久失修,原有的风光不再,在不建设新馆的前提下,图书馆需要另辟蹊径,对馆内进行提升改造,这需要学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与合理设计规划。图书馆每年会定期对读者进行问卷调查,但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读者填写问卷存在随意性,使得图书馆不能准确获取读者的真正需求。另外,图书馆欠缺对同行先进单位的调研以及缺少资源共享与活动开发,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达到上述目标更加困难重重,因此更无法进行具体任务实现。比如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因前期规划问题,最终被闲置,仅对读者提供自习服务,后来也规划过共享空间,但方案都欠缺合理性,比如像一些高校图书馆一样,为了多给读者提供学习区域,摆几张书桌和椅子,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共享空间。
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面临馆员数量不足的情况,一部分图书馆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通过外聘工作人员来保证对基础业务运行的支撑,有的甚至从采编业务开始全部服务外包。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图书馆现有馆员12人,除馆长、书记外,正式员工10人,通过第三方机构另招聘了12人,其中包括学生馆员1人,便于维持基础业务与勤工助学学生管理。10名正式员工中,仅有1人为图情类专业,1人为信息技术类专业,缺少设计与运维管理人员,提供智慧服务更无从谈起,应用与管理均受到较大影响,且与配备的相关管理制度一直沿用旧制度,改进内容较少。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图书馆的图书书架、阅览桌以及计算机设备,90%以上均为学院进入海河教育园区后为新馆建设时所投入的,近几年,除新增一部分阅览桌椅以及几台办公计算机外,整体设备与设施更新速度慢,且没有实行RFID智能化改造与多项智慧服务开发。2021年,图书馆在学院的支持下,原有的“一卡通”换成了“一码通”,但在建设后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的管理问题很多,且目前的图书系统一直以来并未真正与学院的“一码通”系统进行对接,智能化程度不足。其他很多高职院校在硬件方面更是显示出投入不足的情况,除近两年已建设新馆的图书馆外,其他高职院校图书馆的RFID改造也存在不足,目前所了解到的是,天津职业大学于2020年进行了智能化新馆建设,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于2018年进行了智慧化新馆建设。
多渠道、多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除获取读者需求外,需要了解同行先进单位的建设与管理情况,每年的资金运行情况,人员招聘与培养情况,创新服务情况等,并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通过不断调研,了解近2-3年市场发展情况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形成纵向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根据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的短期、中长期发展与建设规划。短期规划内,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空间,结合读者需求与图书馆发展要求,从而明确改造的目标,进行充分合理的设计,形成可行性方案并逐步进行实施。
共享空间原指公众共同享用的建筑空间,主要目的是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当应用到图书馆中,就出现了如“信息共享空间” “学习共享空间”以及“知识共享空间”等称谓,这些空间所面对的群体主要为教师与学生团队,为满足团队社交、学习研讨、信息分享的需求,图书馆需要提供联网速度快,且具有一定私密性,便于团队进行会议,开启远程媒体社交与专属教学辅导,以及可供师生对课程、演讲、资料朗读等内容进行录制的场所。空间内的软硬件资源以及数字资源均可进行分类,便于为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使用的需求。例如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图书馆建设了微课室,本来是学院为满足师生团队对于录课、演讲与参赛作品设计所提供的私密场所,但因网络连接受限,可供团队使用的空间有限,软硬件并未针对性分类,因此,其使用量并不高,需要加强智慧化网络与资源建设。
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并不满足RFID智能化建设的条件,另有一些高职院校,例如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图书馆,其馆藏规模已经符合中型图书馆的馆藏要求,配合新改造的校园“一码通”以及现有图书馆系统,达到了一定自动化程度,但因学院资金主要用于馆藏建设,其智能化改造程度受到了限制。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背景下,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对科普教育与社会服务等方面需要加大对原有空间进行改造与智能化设备同步建设,融合空间个性化与智慧化,从而真正体现“门面”的作用。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行空间再造与智慧化改进后,对于如何为读者提供服务,需要围绕改进后的情况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制度进行改进。至于图书馆员,在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进修以及引进信息化技术相关专业人才方面需要同步开展,从而不断提高软件应用,运维与管理的水平,使人人皆有“用武之地”,而不是使用优胜劣汰制对团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整编,一方面学校现有体系下无法轻易实现,另一方面,其他专业人才的合理使用,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创客运动可以理解为“互联网+DIY”,即人人都可利用软硬件、材料、伙伴等身边资源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并通过互联网分享给外界。创客空间是创客运动的载体,它可被看作是创造新事物的实体实验室,其引发的“创客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需求,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此也开设了相关空间用于学生创业,经过近几年得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社会上一些创业孵化基地相继“垮台”,我们也认识到,创业需要在一定条件下,选择符合社会与市场发展的创业理念。一些高校图书馆联合学生处,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基地,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或可以与教务处、学生处合作,为学生提供教育学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图书馆服务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可效仿上述模式,在图书馆为高职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孵化基地”。
高职院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智慧服务融合虽然不如公共图书馆、普通高校图书馆发展迅速,一部分图书馆甚至完全停留在传统图书馆阶段,无任何再造与智能化建设。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在“提质培优”背景下,学校对图书馆支持的力度会越来越大,各大职院图书馆如果在图书馆空间再造时能充分了解读者需求,明确改造目标,并进行长远规划,通过多渠道拓展共享空间的功能,增设可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创客空间,以及构建新型智慧空间,同时融入多项智慧服务,才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现代化多功能图书馆看齐,真正体现出图书馆对于学校与社会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