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燚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十二五”以来,受全球经济衰退、消费电子需求快速转型及产能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成本优势不断丧失,天津市以计算机、家用电器为主导产品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战略。
传统专业是指专业体系发展成熟度较高、专业知识框架逻辑严谨的专业,这些专业经历了多次的专业建设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随着时代的更迭,由于专业竞争和自身知识体系发展的停滞,大多数传统专业面临着跟不上人才市场需求的尴尬局面。为了进一步激发传统专业的优势,专业发展道路应逐步由“大而综合”向“小而专业”过渡。传统专业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原动力驱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分化和融合。
调查显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会被分配到生产、检验等基础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重复度较高且工作时间长,因此学生普遍工作稳定性较差。其次,电子产业飞速发展,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员工具备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多方面能力。同时,随着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攀升,电子制造企业对于基础员工薪资投入方面越来越少,最后导致社会面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
专业群的组建方式可以是多样的,目前比较多采用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现有专业发展情况为组建依据,以专业实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为核心,辐射若干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同的一般专业组成一个集合。另一种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针对某一先进行业“定制式”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面向组建专业集合。专业群的产生不仅服务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解决了电子制造领域传统装配岗员工工作内容重复、技术含量低和缺乏成就感等不足,培养出的人才可以跨越营销、工艺管理和软件开发等岗位,员工晋升空间更宽广,收入也会随之提高。因此,专业群体的培养模式需要对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调整课程体系,使毕业生更能适应专业就业岗位的变化。
电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在进入电子制造企业初期,要在“流水线”工作至少半年。“流水线”工作是企业新员工尽快了解公司产品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流水线”的工作内容单调,部分学生工作后期出现倦怠、频繁请假等现象,这种对自我期望过高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之间的矛盾导致始终难以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
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专业结构向复杂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这改变了企业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格和水平。但高职院校现有专业存在教学资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专业结构老化等问题。专业群建设不能满足支持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区域产业发展或自身的专业优势,还要坚持将专业与产业相结合,积极探索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途径。专业群的发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要动态设置具有技术创新性、前瞻性的专业,做到人才培养先行。
目前我国高校的新专业必须从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与区域发展匹配的效率。同时,专业调整需要师资、实训和教学资源的同步调整,造成专业调整成本过高;院校专业群建设会优先考虑办学效益,选择招生好的专业,这就未能充分反映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设置普遍滞后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
政府没有明确企业在专业群建设中的角色,企业也没有看到在专业群建设中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只是高职院校在单纯地为了提升校企合作数据而闭门造车,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校企合作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合作体系。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市场导向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多数校企合作都在同一个地方停滞,很难有突破性的效果产生。
学生和家长对传统专业的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存在偏见,对新型产业结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传统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一辈子留在“流水线”上,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这就导致某些专业在招生、就业和教学管理方面存在阻碍,进一步来说,即使本专业的学生也会出现没有学习动力和兴趣的状况,这样将不能起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应该了解面向行业某一领域、某一产业链的岗位需求。专业群建设作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载体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高职院校通过调整专业群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更准确地将区域经济调整与升级联系起来。专业群的建设质量能直接反应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度和对产业发展方向把握的准确度,将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教学优势,将有效地解决现在各专业实训设备不均的现状,真正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打破原有教研室的壁垒,将群内教师的所长整合起来打出“组合拳”,拓宽教师的发展路径,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学校必须依托自身的条件和优势,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构建合理的专业群框架,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专业群体的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群建设促进高职院校专业优化和升级。专业群中的专业包括一些积累丰富的传统专业,传统专业经历了多轮专业建设后具备学术程度高、逻辑严谨等“先天”优势,但若墨守成规必将受到科技发展的巨大冲击,最终被时代淘汰。专业群建设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传统专业优化和升级,专业群内专业将协同实现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作用,学校要从专业群出发根据专业发展科学规划专业布局,这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专业群建设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由于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对“热门”专业的过度追求,区域内许多高职院校逐渐形成了同化的局面。这不仅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办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可以实现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目的。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往往是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这些专业在教学成果、产教融合和师资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为这些专业配套一些相关领域专业共同发展将提高成果质量,从而深度服务产业发展、凸显院校办学特色。
专业群建设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效率。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将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专业群的建设将职业院校有限资源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利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关联性共同组建一条完整的实训体系。专业群内配备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实现群内所有专业的共享,专业群内专业具有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架构,可以实现师资和实训设备的共建共享,从而极大解决专业建设成本,更好地实现专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传统专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和方针,更需要专业的自我改造,传统专业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继续创新,而传统专业在不断实现发展的过程中,内部结构的优化进一步促进了创新的增长。面对新的发展,高职院校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改革路径。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创新管理机制,改革传统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模式。
图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沿革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将原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梳理,申请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第一批“新工科”专业,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以机器人专业群为依托,深入优化专业结构,全力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与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建设优势现代学徒制培养基地。积累了一些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国家层面反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国家政策进一步深化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坚定了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根植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传统优势,遵循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强化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是学校实施德育育人的重要举措。“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体。”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是一种与国家和民族荣辱与共的价值追求,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归属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和使命。教育学生不应急于求成,而必须在心理和精神层面做好准备,要有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的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准备。
创新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灵魂和主脉,也是学生能力和活力的标志。缺乏创新氛围将严重阻碍高质量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产生,同时也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市场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这里提到的创新氛围,也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高职院校应以传统专业为载体,通过开设相关实践课程,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因此,传统专业需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这对于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中必须注意的问题。通过对传统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将某一技能培养过渡到更广泛的书面和口头沟通技能、合作和社交技能等。传统专业在未来发展中应该是创新型的发展,在确定知识架构时要选择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和持续性的知识点,尝试引入新思想、新理论,关注国家和地方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主导,学生通过教师传授新知识来构建知识框架。这种僵化的方法导致学生进入职场后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较高,很难独立完成自己所负责的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开始布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所需岗位能力,将课堂角色予以转换,创设工作情境和实际工作任务,以工单的形式下发与工作过程有关的设备、技术和工艺等信息,最终结合小组讨论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职业院校应该鼓励和支持跨学科项目共建和共享,打破原有学院之间的壁垒。发挥高职院校传统专业基础扎实的优势,紧扣市场需求进行升级。另一方面,以专业群为主导联合行业优质企业建立联合实训中心,在“不停产”的同时将学生的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真正引入实际的工作场景。加强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和学会组织的强强联合,为传统专业的发展提供开放、共生和健康的学科发展格局。
充分整理现有校企合作经验,利用行业优势企业在生产全流程中积累的资源和信息优势分析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情况,更新专业群内专业设置和调整方案,以此作为传统专业预警、评估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调动企业合作积极性,共同解决学生实习设备、场所和内容等问题,尝试将企业“引进来”建立“校中厂”,保证在职业院校中建立一批设备齐全、资源丰富和科技含量高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建立丰富的校内实习岗位,加强实训全流程管理,采用院校和企业“双导师”机制,在传统专业基础上共同研制和开发教学资源。
汇集热爱教育、德才兼备的企业技能大师参与人才培养。这些技能大师长期深耕技能提升,通过让学生感受技能大师的言传身教,加强对全体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开展技能大师经验分享会,通过大师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高度。让学生体会工匠精神,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深入实施导师制,实现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和生活导师的联合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和生活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指导。
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按国家政策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将传统专业对应的行业与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相对接,指导高职院校做好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政府应向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并成绩突出的企业释放政策红利,激发高校与企业共谋发展的合作热情。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专业的宣传和投入,电子产品本身品质的不断提升和种类的迭代更新满足了人们丰富的日常生活。
通过各种会议和媒体宣传传统专业在新兴专业快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高人们的认识,改变人们的思维。高职院校应通过社团等组织专业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有价值的社会服务。在招生宣传短片中重点介绍传统专业在现代生产制造领域的重要应用,紧盯相关制度、办法的落实情况,从而有效促进人们对于传统专业观念的转变,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传统专业和尊重传统专业从业人员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