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吕铭欣
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程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程标准》)。9月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此标准一出,引发了家长的热烈讨论,大部分家长表示赞成,希望学生可以因此学会一定的生活技能,也有部分家长对劳动课的具体实施表示担忧。
那么,新发布的《劳动课程标准》中,除了家长热议的学做饭、维修家电,学生要学的还包括哪些内容?学校又应该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工作?
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思想,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具备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955年9月,教育部首次提出要重视劳动教育,明确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1958年,由于国民经济“大跃进”开展了三年“教育革命”,学校大办工厂、农场,师生大量参加生产劳动,造成教育比例失调、师生参加劳动过多、教育质量下降。随后,教育部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在学校教育中的占比和作用。
这一时期,劳动课程的内容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除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使不能升学的毕业生通过劳动教育获得生产知识和技能。
改革开放时期,面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的新局面,党和国家及时提出了与第一个时期不同的教育方针,劳动课程设置出现了许多与前一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特点。一是把劳动思维培养单独列为一项,强调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技术素养的要求;二是强调增长学生的智慧和知识、能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是扩展了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工农业,还涉及商业和服务业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教育进一步发展,有了新的时代内涵。2015年7月,教育部会同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出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用3—5年时间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纵观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劳动课程设置都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新发布的《劳动课程标准》也是如此。《劳动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劳动实践的多样性、课程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劳动观念、习惯和精神。
根据《劳动课程标准》,劳动课程内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方面;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方面;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方面。
根据劳动课程的内容结构,1~2年级侧重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中选择,3~9年级应涵盖三类劳动内容。基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劳动课程标准》从做家务、做水果茶、洗菜做饭、维修家电,到培育蔬菜、饲养动物,传统工艺,再到为社会提供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等都有涉及。
教育部《劳动课程标准》的发布,把70、80后的家长们拉回了曾经在学校的劳动时光。一位家长表示,自己在农村上小学时,下地拔过草、给农忙的父母做过饭,甚至还有农忙假。反观自己的孩子,平常很少有机会做家务,在城市里,干农活更是不可能。
不少家长赞成让孩子学习基本的家务劳动,最起码学会做饭。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三年来,很多家庭都经历过被隔离在家的情况,在外卖不通畅的时候,具备烹饪技能变得十分重要。很多家长表示,如果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会做点简单的食物,家长就会放心一些。
也有一些家长表达了担忧。劳动教育比例的大幅增加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是非常好的,但如果这项学习变成孩子要在家里完成,让家长拍照或者拍视频打卡,会不会最终演变为“给家长的作业”?
不少家长也对这样全面细致的劳动课程存疑:如此丰富的课程真的能很好地实施吗?学校到底会怎么实施呢?
家长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一位中学班主任向笔者表示:“最先实施的学校或许是一些重点学校,对于普通地区的普通学校来说,想要根据《劳动课程标准》对学生开展全面细致的劳动课程并不容易。针对更小阶段的学生还好说,学校还可以借用食堂、教室等场地上劳动课,但是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这些方面,我们缺乏专业的教师。农业生产劳动方面更是很难将城市的孩子组织到农村去体验劳动。”
除了缺乏劳动课的场所、专业教师等资源,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困难。比如一些学校的学生数量已经超出了原本学校可以容纳的规模,平常的教学、生活场景设施几乎已经达到饱和,就算劳动课的场所、专业教师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具体的实践可能还是难以覆盖到每个学生。
针对这些问题,《劳动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的说明,明确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针对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学校可以尝试与当地的企业、工厂建立常态化联系,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专业人员指导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业劳动;针对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生产,了解农业知识、参与劳动。总之就是,依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开展符合实际情况的劳动课程。
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劳动课程的实施,必须是学校、社会、家长三方合作,由学校教育引领方向,社会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家庭教育跟进养成劳动观念、品质和习惯。《劳动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校在实施劳动课程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资源。
《劳动课程标准》不只提出了诸多的要求,还根据不同的任务群以及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提出了具体的活动建议,给学校具体的实施提供了指导。
比如家长们所关心的烹饪。在1~2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完成复杂的炒菜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可以在教室开展削水果皮、做水果茶等活动;3~6年级可以在学校统一组织学习或者家长指导学习做早餐、简单的炒菜等;7~9年级的劳动课程可以结合家政领域的职业体验等。
在课程评价方面,也根据不同的劳动任务提供了相应的表格示例,比如劳动任务单、家庭劳动清单、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表、任务评价标准等,供学校参考。
至于具体的落实情况,则是要跟不同学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少家长和学校也提出,《劳动课程标准》的落地需要编写一套完整的、从易到难的标准劳动课教材,让学校和老师们可以有序开展教育课程。
教育发展至今,尽管国家一直提倡减负,并于去年出台了严格的“双减”措施,但仍有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鸡娃”家长前赴后继为孩子报各种课外培训班,很多孩子进入学龄阶段后,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少家长现在仍然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孩子:“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别的都不要管。”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很多孩子自理能力下降、学习热情也逐渐枯竭。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孩子们学会做饭、维修家电,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并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是“德智体美”的综合体现,“德”体现在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对劳动内容的责任感;“智”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体”指劳动中的体力、体质,以及意志力的体现;“美”体现在劳动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审美的提升,以及认识并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
当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孩子的成长也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上,而是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孩子们会从劳动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思维会更加活跃,人格成长也将更加完善,在不断成长中,他们也将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希望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获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