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卓 许正林
(1.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044;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海外华人会馆是连接中国本土中华文化与海外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其建构了中华文化在多元对话中传承的共享空间,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主体。空间即媒介,海外华人会馆这个中华文化的共享空间就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媒介。媒介不仅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分析传播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在媒介环境学理论的演进中,其更是构筑了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开放空间。现有的媒介环境学的研究大多是宏观层面的探讨,少有微观的分析,因此,本研究深入到海外华人会馆内部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阐释“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海外华人会馆“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状况,也能进一步丰富媒介人文性的研究内涵。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把交往环境视为媒介,是将媒介从工具本身进行了空间的转向,并为空间赋予了媒介的属性,其交往结构由物质和组织两个层面组成。
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是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媒介环境学会的成立推动了媒介环境学派在继承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媒介环境学理论与研究范式。媒介环境学理论围绕“作为环境的媒介”,从构成、特性、功能三方面展开:构成方面,指生物结构、技术和符号系统共同塑造了人类的经验;特性方面,指媒介并非中立传播信息,而是能够限制和组织人的感觉、表达和思维;功能方面,指人类的文化世界是一个依赖传播并能独立发挥作用的复杂系统,传播能够改变整个文化生态。
历史上,海外华人会馆大都由神龛发展为神庙,再由神庙扩大为会馆,同时建立华文学校。早期,雪隆海南会馆就是庙宇、会馆与学校“三合一”的体制架构;1956年,学校因场地不足迁出会馆;1985年,新建于乐圣岭的天后宮落成,随后会馆办事处迁入天后宫,最终形成了馆庙“二合一”的架构。
2016年6月28日,马来西亚社团注册局批准的《雪隆海南会馆 (天后宫)的章程》规定,雪隆海南会馆是非营利性组织;其建立宗旨是促进乡情、会员间的经济、文化、宗教、教育与福利等事业;管理会馆的一切事务;推动及协助社会和国家公益活动。由此可见,海外华人会馆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基于乡情的文化、宗教、教育及福利事业,主要有传播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教育以及服务国家公益活动的职能。
海外华人会馆的媒介属性是探析其媒介实践的基点。媒介学认为,“物质化的组织”是传承的主要媒介,由技术设备和组织机构结合而成,以地标系统的外在形态存在,多具有非营利性的机构性质。
1.物质实体方面
现坐落于吉隆坡乐圣岭的雪隆海南会馆,是马来西亚的旅游胜地,有宏伟的庙宇建筑、可容纳近千人的礼堂、婚姻注册处以及丰富的实体景观:福禄寿塑像、怡心园 (观音许愿池、六角亭、月老塑像)、神龙药圃、十二生肖塑像、中华战略棋盘、二十四孝石、二十四节气铁艺剪纸。
2.组织架构方面
雪隆海南会馆在其章程的指导下,成立了会馆理事会、妇女团、青年团三大组织机构;在会员大会的领导下,设立了执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馆部、活动部、大殿部,各小组 (教育组、福利组、公关组、国内外事务组、产业发展委员会、综合管理委员会、捐款鉴定委员会、招标与采购评估委员会、乐龄组、学术与出版委员会、婚姻注册组、龙狮团、佛学会、环境规划及维修组、资讯工艺组等),以及理事会领导下的秘书处。各部门在ISO品质管理体系下各司其职,保证了会馆文化活动的正常运转。
媒介本身构成了符号世界,在符号世界里,媒介如何实现传播进而影响个体与群体的意识行为,是媒介环境学派探讨的重点。在这一层面上,海外华人会馆并不仅仅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华文化在跨文化实践中的符号介质,实现了会馆符号意义的生产与传播。
1.作为文化地标的会馆
雪隆海南会馆在新馆址上,历经30多年的发展,完成了文化符号的建构,不仅是吉隆坡民间三大族群之华人的文化地标,更是上榜中国天后宫国外影响力榜单,排名第二。其因精致壮观的庙宇建筑吸引了不同族群、不同国籍的游客前来打卡、留念,人们甚至认为矗立在吉隆坡市中心的乐圣岭上的会馆就是中华文化地标。
印度女导游JN赞叹:“这个会馆非常典型,在吉隆坡,庙宇建筑在华人庙宇中非常有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我们带游客必来游览拍照的景点。”
图1 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外景
2.佛教仪式的婚姻注册处
雪隆海南会馆不仅是华人文化地标,在很多海外华人心中也是婚姻注册圣地与华人族群文艺表演的殿堂,他们会选择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带着双方家人盛装前来登记结婚。
广东籍新郎XLG说:“我不是吉隆坡的 (怡保的),但是我们都会来这儿结婚的。这个日子很好,又在过年期间,两边的家人聚在一起,结婚登记,还可以拜拜,很喜气的。这个日子很火爆,我们提前了3个月才预定上的。”
3.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大礼堂
雪隆海南会馆的大礼堂远近闻名,不仅是会馆文艺团展现中华文化艺术的“训练场”,也是华人社会传承中华文化的“教育场”,很多海外华人青少年就是在雪隆海南会馆礼堂的舞台上得到启蒙的。
春节节目的表演者XXL说:“我大概十岁就开始在这里登台表演了。因为姑丈是文艺工作者,又办培训学校,我们表兄弟几个都跟着学快板啊,然后过节也来表演。”
在雪隆海南会馆这个特定的公共空间中,建构者与使用者在共享、共情、参与互动中实现了意义的生产,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本土化的开拓和创新,也对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进行了符号重塑。
海外华人会馆的媒介功能指其作为媒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组成的内部系统与外界环境呈现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教育传承以及社会服务方面。
一方面,雪隆海南会馆非常重视发展文化,每年都会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持续了30多年的28项品牌活动囊括了传统节庆、慈善、教育等六大方面,受众年龄、群体范围跨度较大;另一方面,雪隆海南会馆在文化传承中勇于创新,从2006年到2020年2月,创下了25项马来西亚记录,位居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榜首,2018年8月26日,更是荣获马来西亚举办文化活动最多团体的称号。
传承妈祖文化不仅是雪隆海南会馆的首要职能,也是其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雪隆海南会馆每年都举办的妈祖活动获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共创下7项马来西亚记录,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两项是在2017年7月1日至7月3日“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中马文化交流会 (吉隆坡站)中,获得的首站迎驾中国祖庙妈祖灵身、最大型文化游行队伍记录。
雪隆海南会馆在园区通过各种中华文化实体景观打造了中华文化的教育场域,比如,2016年春节打造的二十四孝石让游客体验到了儒家的孝道精神;“二十四节气”铁艺剪纸景观让海外华人重新认识并爱上了剪纸和二十四节气这种传统的中华民俗文化艺术;中华象棋战略景观传承了中华文化运筹帷幄的智慧,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用象棋上的楚河汉界比喻国家间关系:互相尊重才能共存共荣,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雪隆海南会馆还持续举办了各类比赛:挥春大赛、象棋大赛、灯笼制作比赛、端午节裹粽比赛,这些中华文艺、民俗比赛对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群体中的普及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还吸引了马来西亚人和印度人的参与。
图2 “二十四节气”铁艺剪纸景观
图3 中华象棋战略景观
首先,1986年,雪隆海南会馆率先在华人社团设立了法定的佛教仪式的婚姻注册处,以分担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压力,并常年举办“看你一世都不厌婚姻讲座”,为人们提供幸福婚姻生活的指导。其次,雪隆海南会馆通过一系列慈善活动肩负起了服务社会的责任,不仅发起并连续举办了30多届“您的一滴,救我一命”捐血运动,还通过“施赠贫老”“温情满人间”“博爱满人间”等慈善活动践行着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
从雪隆海南会馆当前的传播实践来看,其能在吉隆坡乃至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中独树一帜,成为华人文化地标,是因为能够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锐意创新,并且,在本土化发展中摸索出了独特的品牌化路径:无论是创造马来西亚记录,还是与时俱进地推动各项传统民俗活动,都是其在文化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在地缘性组织面临发展困境之时,雪隆海南会馆锐意转型,用ISO品质管理体系创新组织结构。1999年1月29日,雪隆海南会馆获得了ISO9001:1994版本国际品质管理体系认证,以国际品牌管理体系建立品质管理架构,奠定了不断改善服务品质的现代化管理基础:一方面,倡导在职训练的风气,提升了管理者与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培养群策群力、精益求精的团队精神,善用资源梳理竞争优势,开创专业形象,这也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生存之基。
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属于中华妈祖的分支,是经历了“移境”之后,在新的环境中“定居”下来的妈祖庙,其发展仍需依赖于正统的妈祖文化。2016年9月7日,雪隆海南会馆的 《海南之声》杂志与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 《中华妈祖》杂志签署了深化合作、互设专栏的备忘录,《中华妈祖》为 《海南之声》新设“中马之约”栏目,并在全年6期的刊物中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刊发 《海南之声》推荐的文章;《海南之声》也设置了对应的“中华妈祖”专区,刊发 《中华妈祖》已载的文章。在数字化时代,雪隆海南会馆积极拓展网络化发展道路,能够更好地助力其“讲好中国故事”。
海外华人会馆不仅能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还能够丰富媒介人文性研究的内涵。本研究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入手,基于媒介环境学理论,通过案例对当代海外华人会馆进行了媒介探讨,认为海外华人会馆的媒介属性鲜明、媒介功能齐全、媒介符号意义深远,今后,在媒介定位维护的路径中将继续对中华文化价值在多元文明的互鉴中进行本土化的文化解释,从而实现中华文化海外传承的意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