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思考与对策

2022-10-21 08:06宋成龙
学周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学科

宋成龙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甘肃玉门 735211)

近年来随着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进一步凸显,广大师生和家长充分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作用,逐渐提升了对该学科教学的关注和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促使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有效落实现代教育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进一步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在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学科教学要点及现存问题,探究学科教学具体的改革策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核心板块,每个核心板块又包含多个具体的核心素养要点内容。从“道德品质”的层面出发:首先要“明大德”,具体包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及方针路线等;其次要“守公德”,具体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遵纪守法,崇尚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最后要“严私德”,具体包括严于律己、宽和待人,文明礼貌、爱岗敬业等。从“健康生活”的层面出发:一方面要“珍爱生命”,具体包括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人生的价值与生命意义;另一方面要“健康人格”,具体包括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有效管理自身情绪、心态等。从“法治观念”的层面出发:首先要“尊法”,其次要“守法”,最后要“用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要点

基于深入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师应该认识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效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切实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落实以下要点:首先,学科教学应该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看出,其教学目的是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正确的法治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约束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日常生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开展学科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既能够增强课程教学的感染性和说服性,加深学生理解与感悟教学内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又能够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识,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其次,学科教学应该以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为目的。提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根本出发点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必须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这个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教学着眼点,以“引导学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为教学着力点,将学科教学的重心放在端正学生思想意识、改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上,以此极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最后,学科教学应该以坚持“四性”为基本原则。“四性”是指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及综合性。其中思想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灵魂,是确保学科教学正确性、有效性的根本原则,如果学科教学缺乏思想性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人文性能够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扩展和升华学科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实践性则是连接学科教学与实际生活的重要纽带,是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科教学缺乏实践性就会成为“无土之木”,失去教育价值。综合性是指综合教学资源和教学目标,是新时期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智育”,轻“德育”

(1)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受传统重视学生智力、考试成绩等观念影响,很多学校把道德与法治课当成类似“选修”或“副科”对待,甚至直接占用道德与法治课讲解语文或数学等。在学校的各项评价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作用和地位也常常被忽视,这就导致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不高,没有研发课程的热情。(2)教师数量、素质有待提升。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但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专业教师少,很多都是班主任或其他科目教师兼任,教师数量不足自然就会导致课程数量少。另外,由于很多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所以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有待提高,而且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等工作。学校也没有相应的专业提升、培养活动或计划,这些都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专业能力和素质有待提升,跟不上社会发展。

(二)重“成绩”轻“能力”

受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风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能力”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无论教师讲解还是学生讨论的核心普遍都是重要考点或答题技巧分析;在教学流程方面,教师普遍采用“讲解教材知识点→归纳需要记诵的考点→结合考试趋势布置超量作业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不仅导致学科教学过于枯燥乏味,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导致学科教学无法发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作用和价值。

(三)重“形式”轻“效果”

受教育理念认知偏差、功利心理、考评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很多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教师授课过程中为了彰显课堂教学形式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而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融入过多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形式过于“奢华”,教师因忙于操作电教设备和讲解扩展内容而难以静心思考课本知识,缺乏深入挖掘和讲解课程教学内容。教师过于频繁的操作和种类繁多的素材也会分散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导致他们难以静心学习与思考课程内容。这种改进看似创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了信息化教学、整合教学资源等理念,但并未获得预期教学效果。

(四)重“拓展”轻“深入”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适度拓展教学内容。然而实际上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拓展知识的尺度,存在重“拓展”而轻“深入”的问题。教师授课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强行拓展内容,将许多超出学生当前认知能力的知识搬进课堂,导致教学内容臃肿、教学重点模糊,不仅影响教学效率,还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理解难度。

(五)重“经验”轻“创新”

重“经验”轻“创新”也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为了确保授课时不会出现失误往往会模仿老教师的教学模式授课,不敢轻易大胆创新教学模式;而年长的教师一方面缺乏学习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认为自己的教学模式比较成熟,虽然没有过人之处却能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从而缺乏创新课程的意识和能力。这就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模式单一、陈旧,逐渐与当前时代的发展形势和教育理念脱轨,从而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及学科发展。

四、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求真,联系生活热点,让课程教学有“地气”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指出教育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授课时应该注重两者的结合,以此凸显课程教学的实际意义。这与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要点相一致,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开展生活化教学是改革学科教学的重要思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学科教学必须体现生活性和时代性,要紧密围绕时代发展和生活热点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真实国情、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联系生活热点,让课程教学有“地气”是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教学部编版教材《积极奉献社会》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播放纪录短片、真实照片等教学手段将课程教学与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生活热点相联系,从而将“奉献社会”这个抽象概念与生活实际现象相对应,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含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通过“说说你身边发生的奉献社会的案例,随着时代发展,奉献社会的形式和含义是否发生了变化?”等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历出发分析和讨论“奉献社会”的含义和本质精神,并从“抗击疫情志愿者的真实事迹”“抗击疫情最美逆行者”等社会热点中自主提炼对“奉献社会”的独到见解。通过联系生活热点找到课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不仅使课程教学更“接地气”,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显著提升教学内容的说服力,促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意识,凸显学科教学价值。

(二)崇善,借助思维碰撞,让课程教学有“正气”

“明辨是非”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受心智发育特征影响,他们很难在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观念。而以往教师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是主观告知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无法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判断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思辨性问题,借助思维碰撞让学生自主判断不同的价值观念能够有效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学科教学的价值。以教学部编版教材《守护生命》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真实案例“某女子轻生跳河,正巧路过的退伍军人王某及时跳入河中营救,但该女子情绪激动并不配合,王某经过努力最终将其安全救上岸,但是王某却因体力透支而牺牲。”然后提出“如果你是王某你会怎样做?”这种思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舍己救人、生命至上”这两个不同的价值观念。通过提出思辨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辨析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独到的见解,彰显学科教学的意义。

(三)励行,开展实践活动,让课程教学有“生气”

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切实发挥课堂知识的思想引导和行为约束作用,才能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新版部编版教材显著提升了“社会实践活动”所占比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性的要求。因此,教师转变“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主动实践知识,实现“知行合一”是改革学科教学的重要路径。以教学部编版教材《中国人中国梦》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课上时间或自习时间以“我是筑梦人”“中国梦·我的梦”等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脱口秀表演等实践活动,利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程相关知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等。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对授课内容形成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结合时代发展形势、学生兴趣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等科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手机记录反映祖国发展的视频或照片,并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加工,制作成反映“中国梦”的微视频,再将微视频上传到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新媒体平台上,根据投票或点赞的数量评选出最佳微视频,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践行“中国梦”,实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将枯燥的知识教学与有趣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使学科教学更富有“生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实现“知行合一、理实结合”,提升学生实践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理念不断发展,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与素质,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也应该深刻了解学科的核心素养,分析新时期学科教学的要点,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联系生活热点、借助思维碰撞、开展实践活动等路径大胆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充分彰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超学科”来啦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