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理论公共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022-10-21 20:58陈俪月
音乐生活 2022年8期
关键词:记谱基础理论调性

陈俪月

本项目主要是针对音乐基础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性研究,对课程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对象等环节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改革方案和建议。强调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在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重视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的相互促进,合理增补内容,结合教学实践指导学生理解音乐基础理论的形成特点及意义。

一、课程教学反思

音乐基础理论课是所有音乐理论课程中最基础的一门课程,也是每一位音乐学习者或音乐爱好者都会接触的一门课程。目前,它不仅是国内普通高等音乐院校招生考试科目中重要的一项考试内容,而且绝大部分的音乐院校仍将其作为必修科目,要求学生学习。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认同音乐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的、重要的课程。但是从今天教学现状来看,学习者在这方面的受益却是非常有限的。反思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拓展,基于表面

没有人会对音乐基础理论的内容感到陌生。事实上,我们很早就开始这方面的学习了,每一个人的音乐启蒙都是从音高、音长、调式等这类基本问题开始的。但是,如果高等音乐院校中的乐理授课内容仍是“启蒙”式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20世纪以后,音乐风格发生的巨大改变不仅带给人应接不暇的音乐感受,更重要的是,由于创作技法的变革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基本音乐元素的变化。作品中的音高、时值、和弦、调性等基本音乐元素的改变使其风格大变,乐谱中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的新的记谱或符号,它们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含义。可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只关注对西方传统音乐理论内容的学习,忽略了现代音乐基本元素变化的现象,导致学生常出现学习内容与演奏实践内容衔接不上的问题,进而也没有使这门课程达到更好地辅助教学的目的。

其二,教学基于表面,没有整体思维。大多学习者对音乐基础理论的掌握也仅是基于对音乐参数个项的基本认识,认为乐理就是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简单介绍,只要知道了音高、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程和弦等就是学会了乐理。这显然是不够的。在学生认知里它们往往只被视为个体,与其他没有关联。学生也不会去关注其现象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特点,更不会去观察,思考那些基本音乐元素的变化以及它们综合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和声、形成什么样的音乐风格等等,所有这些在概念上都是非常模糊的。

2.教学理念缺乏有效性

反思音乐基础理论课在学科层面、理论层面、教学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教学缺乏有效性,没有达到与其他音乐课程更好衔接的效果。(1)从学科层面讲,作为高等音乐院校中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不能仅局限于西方传统理论内容的介绍,它还涉及其他很多方面,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的学科知识进行讲解。通过教学应该让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深度和广泛性重新重视起来,仅满足于对基础层面的理解对以后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提高一定是有局限的。(2)理论层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体系及内容的不完整,缺少对概念的溯源和梳理。(3)教学层面问题存在多种因素。从教学授课及教材内容来看,绝大部分学习者的状态都处在“半聋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更多是通过字面来理解,而较少能够通过音乐去感受它们、认识它们。所以,我们对音程、和弦、调式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没有认知的,对节奏、节拍、织体、风格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不清楚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最终目的虽然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现象中所存在的、既已形成一定规律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绝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怎样从“视”“听”“唱”三方面共同理解音乐、观察音乐,解决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两者之间的衔接及实际应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培养教学“新思维”

现代专业音乐院校的起点很高,学生都具备更高、更好的专业素质,所以教学更应该根据现状,跟进时代发展和需要适时做出调整。为重视教学有效性的培养目标,拓展教学思维。音乐基础理论是学习其他一切理论内容的基础,也是提高专业修养的基础。系统地学习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角度,从构成音乐最基本的要素开始观察音乐作品,捕捉信息辨别音乐类型、音乐风格和音乐语言的特点。教学思维上的“新”主要体现在个体与整体、历史与发展两个层面的关系。

个体与整体:是指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诸如像“音高”“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色”“力度”等这些元素不应再作为个体、单独的音乐现象来看待。它们是具体、有组织的表现在作品中的,所以,对这些参数的认识和理解就是要把它们还原到音乐作品中并同时参比其他音乐元素,与之结合共同观察它们在音乐中所体现的价值。历史与发展:是指增进对基本要素变化的理解。音乐在发展变换中改变了音乐元素的表现形式,因此从音乐元素的具体应用观察音乐风格的转变,可以更全面、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理论的形成原因,指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二)增补教材“新内容”

1.夯实西方传统音乐理论基础,增加现代音乐理论内容

音乐基础理论应该包括西方传统音乐理论和现代音乐理论两个内容。传统音乐理论介绍的主要是17—20世纪以前,在音乐作品中形成的各种音乐理论现象,主要有音高、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程、和弦、音区、力度、速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十个内容;现代音乐理论是在理解了传统音乐理论基础上,观察其在新音乐语言环境下的变化和导致这一时期新音乐风格形成的新的作曲技法理论。在以往教学环节中绝大部分课时都是与传统内容相关的,少有对其拓展性的介绍。事实上,关注教材会发现这一现象正在逐渐改变。比如[美]斯蒂芬·G·雷兹著《完全音乐理论教程》即是一本非常新颖的教材,他补充了很多其他相关科目的介绍。教材分9个单元,35章组成,除全面介绍了基础知识以外,还探讨了旋律写作与分析、对位、简单结构以及18、19世纪调性之间的风格差异等。全书几乎跨越了3个世纪的音乐理论知识点,每一个专题都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讲解,适用于各种经验层次的音乐专业学生。另一本教材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同样增加了对20世纪现代乐理知识内容的介绍。以20世纪的新音乐为对象,结合作曲技法介绍了新的调式音阶、现代节拍与小节解放、现代和弦与和音、现代调性与调关系等。教材从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梳理了音乐技术的演变过程,“从调性到无调性、从音高到音响、从控制到偶然、从声学媒体到数码媒体”等。这些教材从音乐实际作品中结合音乐理论向学习者解释、说明了音乐语言、音乐风格变化等诸多此类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一定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让学生开阔视野,也满足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背景的需要。

2.增加现代音乐作品中新记谱法内容

了解现代记谱是了解现代音乐的途径之一,也是现代音乐理论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项。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会接触到大量的、来自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新音乐作品。学生所面临的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音乐语言及如何快速读谱的问题。因此,对现代音乐理论及现代记谱法的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童昕编著的《现代记谱法教程》是目前国内对这方面很好的补充教材。全书分上下两部分共27章内容,上篇介绍通用记谱材料,包括音高、时值、力度记号、框型记谱法、图表和文字谱、电子音乐谱六个内容;下篇是专用记谱材料,主要介绍了在打击乐器、竖琴、钢琴、弓弦乐器、管乐器和人声方面出现的一些专用符号或特别符号。尽管教材不可能穷尽每一种现代音乐记谱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基本形式或局部特征寻找到普遍性的规律。由于实际应用的需要,学生对这个内容的学习往往更有兴趣。形式各异的符号会令他们好奇,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学生会主动对照乐谱观察不一样的声音。除了电子音乐图谱属于较独特的形式,其他类型的记谱并不难于理解,大部分与传统用来表示速度、时值、音高等的概念都是有关联的。即便是专用的特殊记号,创作者通常也会给出具体的解释。

3.增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内容

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基础理论授课应当增补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内容的讲授。很多教材都包含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实际授课中,通常只提到民族五声、六声和七声调式,其他就不再涉及了。缪天瑞、林剑编著的《基本乐理》在1982年第一次修订后增加的内容对我们了解民族音乐很有帮助。比如第十二章装饰音里特别提到的民歌、戏曲中本音占时的方法和处理、第十三章民歌和民族器乐曲的传统转调手法、第十四章我国民歌传统曲式等内容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上学习和研究的。

(三)教学实践注重“视、听、唱”

教学授课中注重理论讲解及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只以课本为主。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学习音乐而服务,如果不听、不看、不唱就会慢慢脱离音乐,这种感觉就像哑巴英语。所以,教学实践中要取得多方面的平衡。

教学授课环节中的“视、听、唱”分别表示三种能力。“视”,不是用眼睛看书面的文字,而是强调要学会看乐谱,观察乐谱中的各种音乐要素,观察它们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和变化;“听”,学会聆听,在聆听中更多地去感受音乐,从听觉中获得对音乐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唱”,与专事训练不同,建议通过对片段的视唱练习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缪天瑞、林剑编著《基本乐理》每章课后的视唱练习提供了这方面的指导。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也要根据当前教学能力、学生水平和环境等因素适当调整。首先要更正学生对这一学科理论的认识和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其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的占比,在主要解决了西方传统音乐理论内容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加对现代音乐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内容的学习。在授课环节中侧重举例和观察来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初学阶段存在对自己以外的专业少有关注的现象,有时候在理解上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授课时要根据具体班型适时调整,拿出具体的谱例或音响有针对性地说明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另外,在理论上的梳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授课时要按照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分步骤逐一讲解,随讲随练,实际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猜你喜欢
记谱基础理论调性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从有量记谱法到工尺谱
作为文化的记谱方式
基于律制、调式、记谱及社会学角度的中西方音乐元素比较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记谱法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