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吟,刘毅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四川 成都 620041;2.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四川 绵阳 621000)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结缔组织病(CTD),以育龄期女性多见。大量研究[1-2]显示,UCTD患者出现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先兆子痫、宫内发育迟滞、早产及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增加。作为治疗CTD的经典基础用药,羟氯喹(HCQ)因其具有调节免疫及良好的安全性在妊娠期得到广泛使用。另外,基于UCTD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具有相似胎盘血管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阿司匹林目前也被广泛应用于CTD患者妊娠期的治疗。目前已有使用HCQ联合阿司匹林治疗UCTD合并RSA临床研究,但尚未有结局报道[3]。但在临床中,UCTD患者可能会因用药顾虑而拒绝药物治疗,常引起不良妊娠结局。本研究拟通过观察UCTD合并RSA患者妊娠期使用HCQ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研究其临床症状的转归、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及安全性等问题。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收治的60例妊娠期UCTD合并R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妊娠结束为研究终点。诊断标准:UCTD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上目前多采用Masco提出的定义(患者至少存在一种CTD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同时有自身免疫病的血清学证据,但不符合任一确定CTD的分类标准)。RSA是发生3次或3次以上妊娠28周之前的妊娠丢失;但目前多数专家认为如果已经发生了两次妊娠丢失就应当引起关注,倾向于把发生两次及以上的流产即定义为RSA[4]。本研究中选择发生两次及以上的流产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有两次以上小于12周的流产史,目前处于孕早期,符合UCTD诊断;就诊时至少有关节肿痛、光过敏、皮疹、雷诺现象、脱发、乏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中一项表现;(2)患者了解本次研究,签署协议加入研究;(3)患者及其丈夫均无家族遗传病史;(4)患者以及丈夫染色体正常,无染色体疾病;(5)患者可接受羟氯喹、小剂量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无过敏反应等。排除标准:(1)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患者;(2)肝肾功能疾病患者;(3)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4)妊娠不足4周或大于12周患者;(5)依从性差患者;(6)妊娠并发症严重患者等。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审核批准。
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未使用任何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HCQ 400 mg/d(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治疗。研究期间因染色体异常及其他明确原因引起部分研究对象流产,最后完成研究者为对照组25例,治疗组28例。
(1)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显著改善-患者关节肿痛、口腔溃疡、脱发、乏力、皮疹等症状消失;部分改善-患者关节肿痛、口腔溃疡、脱发、乏力、皮疹等症状改善;无改善-患者关节肿痛、口腔溃疡、脱发、乏力、皮疹等症状未见改善。总改善率=(显著改善+部分好转)例数/总例数。(2)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妊娠期并发症情况,包括妊娠高血压、羊水减少、胎膜早破、胎盘前置等。(3)观察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包括孕妇流产率、胎儿宫内发育迟滞率、早产率、小于胎龄儿发生率等。(4)比较两组新生儿平均Apgar评分及体重情况。(5)记录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观察有无皮疹、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等。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流产次数、就诊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治疗组总改善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治疗组总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比较[n(%)]
治疗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10.71%)低于对照组患者(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n(%)]
治疗组新生儿平均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平均体重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对照组无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皮疹(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7,P=0.313)。
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原因不明,有相关研究表明,在明确原因的复发性流产中,有大约1/3与自身免疫有关。有学者[5]在1 210名既往无风湿病病史的早期妊娠妇女中发现,相较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既往关注较多的结缔组织病,合并UCTD的孕妇高达 2.5%,提示UCTD在育龄期女性比其他确定的结缔组织病更为常见。
HCQ具有抗炎调节机体免疫、保护血管内皮、预防血栓的作用,且具有较好的药物稳定性及安全性[6-7],在有CTD基础的育龄期女性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也得到了各大指南的推荐。HCQ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途径、巨噬细胞以及T细胞的炎症途径协助Th2系统占据优势的正常妊娠免疫环境,还可以通过花生四烯酸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动脉壁弹性,减少血流阻力;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直接保护血管内皮[8-9]。也有临床研究[10]显示,HCQ能够延迟SLE的发作,并且降低妊娠期SLE患者疾病复发的风险。另有病例对照研究[11]表明,在携带抗SSA和SSB抗体的SLE母亲中,怀孕期间使用HCQ可能会降低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羟氯喹起效较慢,需用药2~3个月才有所作用,因而很多专家认为CTD患者在使用羟氯喹2~3个月后怀孕更为安全。尽管如此,但由于大多数的UCTD本身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或轻度的血常规异常,且目前并未在备孕期常规开展关于CTD的筛查,使得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CTD的存在并予以及时的干预。
阿司匹林同时具有抗炎及抗栓的作用,可通过环氧化酶2的乙酰化诱导花生四烯酸触发脂蛋白(ATL)的产生,ATL可抗炎并起抗氧化剂和免疫调节剂的作用,并可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进而阻止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的作用[12]。临床研究发现,妊娠期UCTD合并RSA患者血液具有明显高凝现象,若不及时控制容易引发血栓,危及患者及胎儿安全。多项研究[13-14]指出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具有较好临床效果,可抑制妊娠期UCTD合并RSA患者血流高凝状态,较好为胚胎组织提供血氧供应,保证胎儿安全,降低流产风险。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临床症状的总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但大部分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即使没有用药也可自行缓解。有文献[15]报道,妊娠可致约1/4的UCTD病情复发。另外,随着孕周的增加,UCTD转化为其他明确的结缔组织病类型如SLE、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等的发病风险也会有所增加。而本次研究中的患者临床症状大多能改善,考虑与入组患者症状较轻、样本量较小有关。此外,UCTD患者在妊娠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血小板进行性减少、血管炎、肌炎、间质性肺炎等。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各有1例出现血小板减少,但均在孕晚期出现,且血小板未低于70×109/L,未作特殊处理。妊娠期并发症主要涉及妊娠高血压、胎盘前置、胎膜早破和羊水减少,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患者(32.00%),且治疗组的妊娠高血压发生在35周后,对照组的妊娠高血压发生在30周之前,既往文献[16]提示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会使患者预防妊娠高血压受益。可见羟氯喹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降低UCTD合并RSA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好保证产妇安全。
在妊娠结局方面,一项以UCTD孕妇的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17]显示,UCTD患者发生RSA约占9.5%,而正常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2%(P<0.05)。因本病流产的患者治疗组1例,对照组3例,对照组的流产率为10%,与文献结果类似,提示RSA可能是UCTD患者一个常见且重要的临床表现。既往文献[18]中提示单独使用HCQ的CTD患者与未使用的患者相比,妊娠结局并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本组研究在使用HCQ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了阿司匹林,对照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36.00%,治疗组为10.71%,治疗组的妊娠结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平均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平均体重也高于对照组(P<0.05),可能提示HCQ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更好的改善RSA合并UCTD患者的妊娠结局。整个研究中观察组只有1例患者服用后出现皮疹,停用HCQ后皮疹消失,提示HCQ联合阿司匹林具有较为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HCQ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较好改善UCTD合并RSA患者的临床症状转归,妊娠并发症以及不良妊娠结局,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小,具有一定局限性,可进一步扩大样本含量进行研究,以提升研究数据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