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向东 霍春龙 郭瑽 孙中轩 王丽莉
业务用房南立面局部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九寨沟景区后勤配送中心是为九寨沟景区内诺日朗游客中心提供送餐、后勤等服务保障的配套建筑,该恢复重建项目用地位于九寨沟县漳扎镇彭丰村,是“8.8”九寨沟地震震后重建的15个提升项目之一,现状西侧、南侧、东侧均紧邻度假酒店,北侧与旅游公路“九环线”隔白水河相望,自此处向东约5km即可到达九寨沟景区入口,是通往景区的必经之处。
项目用地大致呈平行四边形,地势较平坦,面积约9 136m。恢复重建前有四栋建筑物,分别为建筑面积3 199.34m的中央厨房加工基地,1 147.23m的职工及商贩宿舍,621.78m的后勤办公和818.65m的餐厅。“8.8”九寨沟地震后原有四栋建筑物成为Dsu安全等级的危房,不能继续使用。恢复重建后,调整为中央厨房加工基地(5 529.62m)和业务用房(6 459.18m)两栋建筑。该工程采用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实施,设计建设周期自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
“拼贴”一词源于绘画领域的拼贴艺术,是一种能够容纳生活中的复杂与普遍,适合表达元素的对峙与杂糅的艺术形式。拼贴最早出现于立体主义时期勃拉克与毕加索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之后由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引入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用于体现城市的单调性和丰富性。自那以后,“拼贴”成为了建筑设计领域非常流行与活跃的词汇。由于场地条件的复杂、地域文化的混搭,“拼贴”也成为了九寨沟景区后勤配送中心恢复重建设计的重要线索。本文从总图设计、功能设计、立面设计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该项目设计建设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拼贴”设计策略。
由于长期缺乏整体规划,原九寨沟景区后勤配送中心的建设十分无序,外部空间破碎。恢复重建首先确定了总图设计目标——创造宜人的总图尺度。自北向南分别安排小尺度的业务用房、中尺度的广场空间、大尺度的中央厨房加工基地,从而强调了空间由近及远的过渡。其中,北侧着重考虑去往景区途径此地的游客在九环线上对于场地的视觉体验,将原职工宿舍、后勤办公、职工餐厅以“拼贴”的方式整合为“一”字形的业务用房,从而获得了完整而丰富的城市界面。“拼贴”的建设结果与厂区实际使用者最初对恢复重建的理解差异巨大,化零为整的设计方法让故人收获新感受,重塑了场所记忆。
中央厨房加工基地是典型的工业建筑。与民用领域相比,工业建筑普遍形式单一,工艺优先原则使得设计往往先平面后总图、先内部后外部,忽视了对环境的塑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厂区人居环境逐渐得到重视。本项目首先在用地外侧设置了不小于4.5m的交通环道,从而满足了中央厨房加工基地货运和宿舍楼大巴车接送的需求,在货运及宿舍出入口处退让出足够的缓冲区,解决了多年来后勤配送中心人车混行的规划弊病。高效的车行流线给园区内部腾挪出更大的场地空间,两栋建筑的主入口、人员通道、餐厅均朝向内部的共享院落,弧形的屋面轮廓、精细的雨棚檐口造型为使用者提供各角度的视觉景框。工人、生产监督者、后勤、营业小商贩、游客,形形色色的使用人群“拼贴”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演绎出动人的厂区画面。通过尺度和轮廓的变化,使得中央厨房与周边空间的关系更加积极、人性化。
中央厨房加工基地的功能是生产,其恢复重建后能满足景区每日3万人次的成品和半成品的加工需求。该建筑按功能可分为主食生产、副食前处理、副食热加工、分装发货和人员服务五个模块。由于该类型建筑具有从生食到熟食到包装的清晰工艺流线,工艺设计主导的平面形式往往为完整的“一”字形。在保证工艺合理的前提下,项目将场地条件、空间尺度、景区风貌等多因素纳入设计考虑,将五个功能模块拓扑变形,重新“拼贴”得到新的“凹”字形平面。在满足工艺的同时,为厂区创造出具有合适外部空间、合适的尺度、比例、视觉感受的建筑形体,为进一步满足景区风貌和环境融合要求奠定形式基础。
作为中央厨房加工基地的配建服务楼,业务用房功能组成杂糅,各功能空间要求不尽相同,设计着重处理空间差异性与形式统一性的矛盾,保证了建筑外轮廓的完整。其中,西侧宿舍楼总计6层,采用剪力墙结构,首层及顶层按上床下桌设置,层高4.0m,其他楼层层高3.0m。东侧办公楼总计5层,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首层及二层设餐厅,其余楼层为办公、会议、中央厨房监控室/调度室、员工活动室等功能,层高均为4.0m。宿舍楼和办公楼使用人群完全不同,功能独立,流线互不连通,结构形式、层数、层高均不同。在保持总高度一致的基础上,两栋建筑以抗震缝对齐“拼贴”,通过统一的6.6m平面轴网体系整合。另外,坡屋顶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遮蔽场所,进一步强调出建筑完整的天际轮廓。
九寨沟属藏族聚居区,位于汉族、藏族聚居区分界线附近。在《九寨沟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中,后勤配送中心隶属于旅游门户风貌区,因此,打造藏汉交融的民俗文化情景空间是中心建设的重点要求。后勤配送中心应成为优秀的景区背景建筑,使其成为九寨沟旅游门户风貌区的和谐一员。
由于气候寒冷、自然景观丰富且林木充足,九寨沟当地传统民居多为安多藏式风格,底部为夯土基座,上部为木构架出挑坡屋顶,形成“上小下大”“上虚下实”“上川下藏”的建筑形制,这种“拼贴”的地域文化背景,正是业务用房的设计起点。由于用地比九环线标高低15m,业务用房在主体平屋面之上增设了通长坡屋顶,让建筑朝北有更好的展示高度。顶层设计装饰线条,使得建筑形成三段式的立面构图。宿舍、办公、会议、楼梯间、走廊,均采用适应各自功能的立面开窗方式,一并统筹于规则的格网体系中,从而在立面上形成了类似拼贴绘画般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建筑的现代性和秩序美感。
与此同时,业务用房坡屋顶下装饰构架端部采用了丰富而艳丽的色彩,源于藏传佛教及游牧民族中的色彩寓意,在传统的黄、白、红、黑主色基础上还增加风貌导则要求的青色。木屋架、木百叶、夯土、砌石、瓦,一系列接近自然材料的运用,使得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和谐统一。
受工艺限制,传统的地域性手工材料往往要通过现代的构造方式和工业化的加工材料实现,不同工艺的“拼贴”跨越了时空,打造赋予地域特色的新时代建筑形象。业务用房坡屋顶以钢结构外包装饰铝板模仿传统抬梁式木结构系统,顶层的装饰竖线条以铝板彩色喷漆模仿传统的藏式木板墙效果,女儿墙以当地市场售卖的成品PVC板模仿传统藏式实木边玛墙,楼梯间外的花格窗采用铝方通外刷白油漆,夯土墙采用夯土漆,砌石墙面采用定制模具的人造文化石,屋面瓦采用树脂瓦和沥青瓦,雨棚的钢柱钢梁以人工涂刷油漆,手工的不均匀效果模仿木材质感,室内吊顶采用木转印铝方通。总体来说,该项目中最初设计采用的传统地域材料,无一例外的在建造过程中寻找到了代替品,地域性首先满足了时代性,是“真”与“假”的合理“拼贴”。
“8.8”九寨沟地震过去3年后,2020年8月16日九寨沟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洪水来时,供电通讯全部中断,项目用地外跨白水河的桥梁被冲毁,周围酒店大多淹没,而正值防水工程完工的后勤配送中心完好无损。洪水过后,地下室甚至难寻雨渍。经此一役,该项目的设计和建设都经受住了大自然的真正考验。与此同时,在满足消防应急使用的前提下,该项目配建的柴油发电机组还能在灾害来临时为中央厨房的生产提供电力,保证了非常时期游客及当地居民的短期饮食供应。这对于九寨沟,这个多灾多难与绝美风光并存的人间仙境来说是极为切实的设计考虑。
项目自投入运营以来功能使用良好,其外观尤为得到好评。有关部门将其视为继九寨沟天堂口建设后的城市风貌新标杆,并将在业务用房上采用的比例、细部、材料、色彩确定为范式,以指导之后的城市风貌设计工作。
1 陈浩然拍摄
2-7,9-11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8 来源于《九寨沟景区后勤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2,13 郭瑽拍摄
14 龚士玉拍摄
1 从九环线上看业务用房
项目名称:九寨沟景区后勤配送中心恢复重建
建设单位: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建设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
建筑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设计团队:卢向东、霍春龙、郭瑽、孙中轩、王丽莉、刘霄、郝晓旭、章雯娟(建筑);刘湘、江波、许锦燕、王晓鹏(结构);徐丹、张红霞、刘路(强电);郭红艳、刘力红(弱电);张昕、王丹(夜景照明);牛晓元、李冰(暖通);崔艳辉、王春香(给排水);张贵容、林桥、吴滔(EPC 管理)
室内设计团队:王祖明设计团队
施工总承包单位: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9 136m
总建筑面积:11 989m
建成时间:2021
摄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郭瑽、龚士玉、陈浩然
2 总平面图
3 业务用房首层平面图
4 业务用房功能构成分析图
5 中央厨房加工基地剖面图
6 中央厨房加工基地工艺分析图
7 中央厨房加工基地首层平面图
8 恢复重建前建筑实景
9 业务用房北立面局部
10 业务用房檐口局部
11 业务用房檐口局部
12 中央厨房加工基地看业务用房
13 餐厅
14 业务用房雨棚处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