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文 程 雪 通讯员/唐 浚
2021年,珠海,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中国空军歼20、运20和空警500、轰6K等一大批主战装备集中亮相……仰望共和国的蓝天,中国战鹰从未像今天这般群星璀璨。
外媒评价:“中国开启了中国空军的‘20时代’,中国正在建设世界一流的空军。”
历史记录下这样一组数据:歼10战机从立项到服役,一共用了20年时间;而歼20战机,仅用9年就完成了这一跨越。
近十年来,我们迎来中国航空事业“井喷式”发展的壮丽时代。战机加速迭代背后,离不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这样一支部队——中国空军试飞部队。
一架新机从首飞到定型,就是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型战机列装前,要完成数百个项目、数千架次飞行试验,伴随出现的各类故障数以千计。
起飞,肩负时代之重。空军试飞部队试飞员直面生死,从不畏惧,每次飞行前都做好了进行最后一次飞行的准备。一次次驾驶这些尚未定型的战机,在各种极限条件下测试战机飞行性能,为加速推进中国空军装备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6年11月,歼20战机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首次公开亮相。2018年2月,歼20战机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向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迈出重要一步。
跃升,翻飞,旋转。
那年,试飞员郑鑫驾驶战机,对某型导弹实弹靶试。
飞机升空按程序发射导弹。忽然,导弹飞行姿态不稳,航迹异常。
电光石火之间,郑鑫迅速应对,紧急避开……
战机落地后,郑鑫才知道,如果当时自己的规避动作再晚0.5秒,飞机就将被导弹碎片击中……
试飞,是孤勇者的战斗。试飞员有一个重要和特殊的使命:突破安全边界。业内人士常用术语是“飞包线”。
“试飞员飞的飞机、测试的武器,没定型,没先例,而且必须飞出高风险、高精度、高难度。”郑鑫说,为了验证拓展飞机性能的极限,拿到宝贵的科学数据,他们必须这样飞。
半小时后,郑鑫再次升空。搜索、发现、标定、发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准确命中目标,为某型导弹定型飞出宝贵的科研数据。
每一次“飞包线”,都能冲破新的界限,为空中作战验证更多可能。
时至今日,每当坐在战机上眺望天际,试飞员李吉宽还会想起多年前的那次经历——
↑试飞归来的空警500飞机
那天午后,李吉宽同往常一样,从容驾机起飞。战机离开地面不久,机身突然不受控制地向右倾斜。他迅速反向压驾驶杆,机身仍然在不停倾斜。
怎么办?面对如此险情,跳伞无可指责。
然而,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价值上亿元的战机就会坠毁,新机型的研制可能夭折……
再拼一把!一次次不放弃的操作之后,战机恢复可控。他立即加大油门,拉起战机,快速冲上云霄。
试飞员的使命,就是在关键时刻保住飞机,保住数据。
2018年11月6日,李吉宽驾驶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完成5个典型过失速机动动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推力矢量飞机过失速机动技术的国家……
他们是“飞包线”的孤勇者,也是空军部队转型的探路者。
“从事试飞事业20多年来,虽然多次遭遇特情、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我深深热爱这份职业。我愿意继续奋斗在试飞一线,为实现空军战略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吉宽说。
晚霞染红了大漠。机场跑道上,一架无人机缓缓滑行。
此刻,操控这架无人机的人,是某研究所无人机飞行员李刚。2019年,他从空军试飞员岗位退休。
20多年试飞生涯,他最自豪的是驾驶我国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首飞。
试飞那一天,李刚终生难忘——他驾驶歼20呼啸升空,经过18分钟的飞行后平稳落地。
当李刚驾驶飞机滑过观礼台并举起右手敬礼,在场的空军官兵、航空工业集团的科研人员,鼓掌欢呼、热情拥抱……经过多年奋力追赶,我国终于有了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机。
在李刚看来,无数个日夜的攻关和拼搏,在那一刻,终于梦想成真。
也正是从歼20平稳落地开始,中国空军跨入“20时代”,也跨入了“隐身时代”。
试飞的航迹,时代的轨迹。我们迎来中国航空事业“井喷式”发展的壮丽时代——
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首飞成功;
2019年10月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战术通用直升机直20编队飞越天安门广场,首次公开亮相;
2021年,第十三届中国航展,试飞员驾驶歼20以新编队、新姿态首次对外公开展示……
“过去几年飞一个型号,现在一年飞几个型号。”李刚庆幸自己参与和见证国家航空事业的腾飞,赶上一个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好时代,“短短几年,完成这么大量的试飞任务,飞机又迅速装备部队并形成作战能力,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那一天,在央视《开讲啦》公开课上,李刚对台下观众分享自己的试飞故事。“作为试飞员,我们肩负时代重托,要不断超越自己,为祖国航空工业创造更大价值!”他说。
试飞员,也被称为“会飞的工程师”。
在武器装备的生产和定型阶段,试飞员凭借自身的技术战术素养, 深度参与武器装备的试验设计,同时开发新的战术动作。
“什么样的动作该选择什么区域、什么高度,还要随时兼顾飞机所处的位置。”在试飞员梁万俊看来,“虽然试飞员是高风险职业,但大多数风险是可以规避的,要安全顺利完成任务,首先要树立科学正确的飞行理念。”
试飞员是新机定型的鉴定者,是新机性能的探索者,也是新机设计的参与者。
一次,国产某新型飞机试飞前,梁万俊作为试飞小组成员,参加机上试验后,感觉驾驶杆的横向控制难以操纵。经验告诉他,在空中,飞行员操纵是否灵活顺手,直接影响到飞行的质量。梁万俊查阅各种资料,提出调整的可行性建议。工厂立即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攻关,对驾驶杆进行了调整。事后证明,这个小小的改进,对改善飞机的操纵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试飞员邓友明深度参与运20设计环节,包括座舱布局、控制板、显示器、机组操作手册、地面模拟台等方面建议得到设计团队的充分采纳,这在我国运输机研发中尚属首例。
新型战机像一张白纸,试飞员要为它填上各项性能参数。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跨越一个个技术鸿沟——从之前所没有尝试的,到现在所没有经历的。
试飞员邓友明,驾驶飞机执行某试飞任务。为了取得更多的数据,邓友明决定延长飞行时间……
每一次试飞归来,他们都为飞机设计提供了新的参考。一个个烫金的科研获奖证书证明:一名优秀的试飞员,不仅是飞行的先行者,还是航空理论的探索者——
2012年,试飞员王文江、梁万俊,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9年,试飞员李吉宽,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飞”出科学的计算规则。试飞员们一次次摸清战机性能底数,对接未来实战要求。
肩负强军使命,承载强军梦想。
今日,中国空军装备建设加速发展。中国战机一代代更新换羽,一次次冲上云霄,推动着人民空军战略转型步伐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