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岩 臧学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这个关系国家大局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明确其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提高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关键着力点,切实形成强化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合力。
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与风险挑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仍然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保障能源、矿产、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供给对于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统筹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保证稳中求进的“压舱石”。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加速演进,国际市场动荡不断,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冲突加剧,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由此导致的国际市场消费收缩、初级产品供给波动、增长预期持续走低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挑战。尤其是在初级产品供给外向依赖较重的背景下,国内经济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只有不断提高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才能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影响,增强国内经济发展韧性,保障宏观经济运行持续稳中向好。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形势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是增强国内经济自我稳定发展能力的关键一招。随着国内要素市场结构性变化,人口红利消退,资源对产出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巩固初级产品供给以保障市场稳定运行。同时,随着资源环境对高质量发展的约束加剧,迫切需要发挥初级产品基础性作用,通过改变初级产品供给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有,随着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协调推进,连接生产和消费、与需求和供给均高度相关的初级产品供给便成为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推动形成新的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保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大战略举措。初级产品供给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在国内生态承载力相对不足、能源供需缺口持续拉大和粮食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初级产品供给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强化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节约资源是提升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资源是最基本的初级产品形式,资源利用方式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资源约束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由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造成的。如果不改变原有的资源利用方式,人与自然矛盾将持续加剧,人类终将面对比发展更严峻的生存问题。改变资源利用方式首先要彻底摒弃资源无序开发和粗放利用的传统模式,落实全面节约战略,从生产、消费两个环节入手,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覆盖源头、过程、终端三个维度的资源合理开发、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协调推进的可持续资源利用模式。
在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背景下,我国原有依靠资源投入换取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面临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等多重挑战,必然难以为继,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已迫在眉睫。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将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节约发展理念贯穿于社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形成覆盖三次产业的绿色发展新动能。一方面,要创新农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加快工业绿色改造升级,提升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形成三次产业绿色发展、生态链接、有机协调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拓展绿色技术应用领域,推动绿色技术广泛渗透于社会生产生活各环节。
绿色生活方式与绿色生产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两翼,必须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生活方式绿色转变就是要求人们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普遍价值追求,转变思想观念,摒弃以往大量占有、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生活方式,转而追求适度简约、循环利用的绿色生活方式。一是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良性互动、绿色供给与绿色需求动态平衡的格局。二是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做好资源循环利用前端环节,提升生活垃圾再利用效率和价值转化率。三是营造崇尚节约的社会文化氛围,将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形成个人、家庭、单位、社会主动学习、深入领会和全力践行“节约资源、永续利用”的公众合力。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轨迹的延续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单向发展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循环化发展模式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轨迹,也是人类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伟大跨越。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是提升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抓手,关键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循环经济深度融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受技术水平限制,多种资源开采和有效利用率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级产品供给的有效性,这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背景下,提高资源开采利用率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不断拓展资源开发利用边界。一是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创新,通过多技术融合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开采利用率和价值转化率。二是加快资源低碳开采利用技术创新,强化开采利用全过程低碳约束,以初级产品低碳化推动整个社会生产低碳化。三是不断提升新能源技术安全水平,推动新能源安全利用技术创新,科学有序地推进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安全替代。
统计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2020年,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增长近8倍,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近10倍,不仅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通过构建完善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到废弃物再到资源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新生之路,以资源高效利用夯实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基石。一是畅通资源流通渠道,推动生产生活领域废弃物多途径转化利用,形成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协调循环的废弃物资源化和高效循环利用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循环产业,以循环产业为纽带、以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为载体构建三次产业协同循环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国内国际协同循环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不断壮大国内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抢占废弃物循环利用全球产业链制高点,推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农产品供给是初级产品供给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业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新形势下,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关键是要协同推进农业生产条件改进、农业科技支撑与农民收益保障。
农业是对自然条件依赖较高的基础性产业,土地资源更是决定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首先必须做好基本农田保护、修复、提升这篇大文章,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一是坚守农田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二是坚决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农地污染综合防控和治理,改善土壤质量。三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协调推进农业领域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农地资源刚性约束下,提高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拓展农业生产边界。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是我国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共同短板,必须加大攻坚克难力度,全力打赢农业科技创新翻身仗。一是全力推进种业技术创新,彻底打破全球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被动局面,努力实现农业生产从源头到终端的全过程技术自主可控。二是大力推进农业“四化融合”,充分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加快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实现农业自立自强,首先是要实现农民自立自强。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民是保障农产品供给不可忽视的最重要力量,所以,必须坚持高标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政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存发展环境。一是创新农业价值转化和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提升农业价值创造能力,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农业主体活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着力改善农民生存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