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芳 贺泽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新疆工作总方针。座谈会召开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新疆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文化润疆”带来了新疆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大大提高。新疆高校开展的“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编者注)教育是“文化润疆”的重要一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促进“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项课题。
“文化润疆”是结合新疆的特殊区情提出的重大方针,目标是实现新疆精神文化建设领域的文明进步,为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新疆自古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区域,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交汇,社会主义文化滋润着各族人民的生活。“文化润疆”中的“文化”是先进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领导下孕育的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史”教育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润疆”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积极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2020年6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要求全国各大院校结合实际,以“四史”基础知识为主线,通过专题教育教学等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专题教育教学就是强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渠道的功能,将“四史”教育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
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充分说明了“四史”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2021年4月教育部提出了在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工作要求。新疆高校将“四史”教育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点工程。
实事求是地结合区情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要求。“目前,新疆高校的各民族大学生总体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的立场坚定,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反分裂斗争的必要性,但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教育和再教育是长期的、不可间断的。”新疆高校大学生生源广泛,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众多,过去的一段时期,“三股势力”(即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编者注)的破坏不可低估。“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用先进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助力“文化润疆”建设的有效开展。
目前新疆高校发展势头好,思想政治教育跟上了时代的节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逐步提高,但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三股势力”“双泛”(即“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合称,编者注)思想还有可能继续对新疆教育工作产生危害,“问题教材”的余毒还影响着部分人的思维;政治上的“两面人”是“三股势力”的背后帮凶,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些人就会兴风作浪、歪曲历史,企图干扰新疆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广大师生群体乃至党的教育事业造成一定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下简称“四个服务”)“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贴近“四个服务”,把“四史”内含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细节串联起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分析,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新疆这块古老而崭新的热土上开启意识形态教育的新篇章,完成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为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出了原则上和理论上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常说要“心怀国之大者”,教育事业就是国之大者,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国之大者,新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就是国之大者。因此,充分理解党和政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和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政治任务看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编者注),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看,除全国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四门课程外,新疆高校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这些课程之间具有内在的内容联系。“四史”教育有机地融入这些课程中,教学就不会从理论到理论,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思想启迪。通过实践我们看到,凡是在教学中抓住“四史”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声情并茂地讲解课程内容,学生的眼睛一直会盯着授课的教师,学生的思维也一直会伴着教师的讲解而受到启发,教和学达到有机的统一,其结果是教师们有成就感,学生们也有了获得感。
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知识,感悟历史的厚重和温度,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研读“四史”的基础上,怀着激情和感情走向讲台、走向学生。
“‘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结合,具体地讲,就是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新疆地方简史教育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以史化人”“以史铸魂”,要兼顾课程体系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将历史、理论、实践上的逻辑讲深入、讲清楚。在实践探索中,新疆的一些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对当地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将本土历史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又加强了地方文化场馆同高校的合作,满足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求。因此,把新疆的区情、社情与“四史”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种教学方式,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实践、社会活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都非常有益。“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因此,“四史”教育不能脱离其生成的本源,要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理论智慧,又要回归到生活去实践引领时代。新疆高校“四史”教育要结合重要节日和革命历史等红色文化,联系大学生的实际,使社会实践的教育内容丰富起来。
实践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积极开发打造历史遗迹中的“四史”教育资源,如在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场所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带领学生线下参观;把课堂搬到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进行情景式教学、讨论、演讲等;组织公益宣讲活动,引导学生进社区、进乡村,到基层开展公益课堂,学生用学到的“四史”知识向基层群众宣传,传递“四史”文化。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及“四史”教育内容等设定社会志愿活动主题,借助“四史”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志愿活动,把英雄模范人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对党忠诚、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伟大精神传播给群众。如新疆的一所高校开展“争做雷锋好榜样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走到群众中,宣传雷锋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昂扬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感人故事,将党史和新中国史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对“四史”最深刻的感知,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四史”的积极性。
新冠疫情期间,新疆的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运用钉钉、腾讯会议等互联网平台,组织正常的教学活动,推动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变革。基于新疆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短缺的实际,运用国家对口援疆等政策,采用柔性援疆等方式把内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吸引过来,借助网络线上授课,内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播“四史”知识,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善于运用网络、视野宽广、积极上进的一代新人。“四史”教育要利用网络数字化平台,以符合新媒体时代教育新要求的方式构建“云端课堂”,融汇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召开的重要会议、出台的重要文件,新疆高校可以开设“形势与政策”线上直播课,创新网络教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如喀什大学利用课前五分钟在网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疆的民族政策等,将“四史”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大学生学习和践行“四史”文化达到“日用而不觉”的效果,从而引导他们认真、积极地学习历史,增强历史自信心、历史责任感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领域内的主阵地,其作用不可替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四者之间既彼此关联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
“四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来龙去脉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事实,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在“四史”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系新疆地区的历史,联系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联系新疆解放、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深入分析讲解,学生就会从内心生出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心声,从而在思想上有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良好心愿,才能够有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的自觉行动。
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的活力源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处在尤为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大学生的多次座谈中,一直鼓励他们要奋发有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建功立业,把个人“小我”融入到伟大祖国的“大我”当中,大学生响应总书记号召,在实践中为伟大祖国做出贡献。从近年来新疆高校毕业生看,大多数都留在了新疆发展,他们是未来建设新疆的有生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建设同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本领能力息息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四史”知识融入教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完善自我投身于新疆的伟大建设中。
不学习“四史”,就不会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也不知道中国共产党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行全方位改革开放,更不会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艰难探索才找到了这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在应对人类历史上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的境遇下,不同社会制度与国家治理能力的优劣暴露无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现了政党频繁更迭、社会秩序动荡等治理危机。我们把新冠疫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人民生活安定有序,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新疆近年来的发展和祖国一样日新月异,生活在这里的大学生们有目共睹,身临其境才感受到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的新疆好。
新疆的大学生和全国的大学生一样,他们充满理想与激情,在党和国家培育下树立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他(她)们也容易受到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中产生的错误思潮影响,比如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畸形的网络文化等,这些错误思潮干扰了青年人的成长、成才,还有一些青年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这一内容兼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华民族不懈奋斗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真正体悟到“四个自信”的理论和实践魅力,自觉、自主、自在地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新中国建设取得伟大成就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此,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我们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等取得的成就,懂得这些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获得的,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信仰,不仅是因为提供了一种科学高尚的价值追求,成为指导人们活动的动力因素,而且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主动地去信仰这种理论体系,并通过学习进而又在反复体会和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追求。“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引导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意义就在于信仰者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追求的坚定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在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坚信不疑的思想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让“四史”有机地融入其中,以“四史”事实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感受到真理的光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有了历史的注脚。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能够在新时代牢记初心使命,领会并践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方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