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对促进精神科护士健康状况的作用

2022-10-19 05:43梁丽芬黎秀向莉欧阳少维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精神科幸福感

梁丽芬 黎秀 向莉 欧阳少维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讨精神科病房的开放化管理模式,然而,目前仍以封闭式管理为主,长期处在特殊工作环境下对人们的心理、工作和生活都有明显的影响。据报道[1],大约30%的精神科护士在经历精神科意外事件后一段时间内发生心理障碍的概率较一般人群大2~3倍。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和科学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予以纠正。积极心理学由马丁·塞里格曼于20世纪90年代开创,主要思想是:研究人的积极品质,通过发展个人力量和美德,增强积极心理,转化消极心理,以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疾病及增加幸福感的目的[2]。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视角[3],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研究重点是:不试图改变疾病的进展,也不迫使人们从不好的经历中发展积极反应;而是通过挖掘人的积极品格和美好品质,使人们以积极和有建设性的情绪做出反应[4]。与传统的专注于消极心理的认知行为疗法不同。积极心理干预方法主要有积极情绪表达、生命意义疗法、正念疗法、希望疗法、幸福疗法和创伤后成长等,所有疗法均遵循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发展个人的长处,增强积极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个人的成长和改变,从而养成积极的品格。本研究引入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运用积极情绪表达法、撰写心理日记改善了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6—9月我院任职的精神科护士80名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既往身体健康,均具有2年以上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经历。排除条件:存在严重的躯体疾病;诊断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在干预期间休婚假、产假、自愿退出本研究者。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名。观察组中男19名,女21名;年龄20~44 岁,平均36.26±2.35岁;文化程度:中专5名,大专26名,本科9名;职称:护士7名,护师20名,主管护师12名,副主任护师1名。对照组中男17名,女23名;年龄22~56岁,平均35.26±2.51岁;文化程度:中专7名,大专22名,本科11名;职称:护士7名,护师23名,主管护师10名。两组护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主导的干预,将观察组护士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8名成员,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第1周:组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团体培训,主要内容是包括积极情绪的认识和表达、积极关系的建立、积极应对和成长、积极人格特质养成,同时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将最近本院发生的5个有影响力的事件开展讨论,引导如何从积极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大家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强化自我肯定,缓解护士的负性情绪,提高积极心理[4]。采用积极的语言方式和行为应对方式处理事情,使理论联系实际。

(2) 第2~8周:要求护士每周撰写2篇心理日记,记录最近发生在身边以积极心理品质为主题的事件,例如工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知识、仁慈与爱、修养与节制、勇气、正义等事件,描述积极情绪体验。对日记的篇幅和表达方式不作任何限定。交流的内容从自己日记里挑选宣读,其他护士可以发表感想,互相交流体会,让彼此接触到美好的事情,激发表达积极情绪。每周进行1次小组交流,每2周进行1次全体护士交流,营造温馨、舒适、幽默的气氛,有助于增强团体心理干预效果。

(3)第9~12周: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增加每周1次团体活动,例如福利院做义工、组织排球比赛、社区老年人心理关爱义务活动、绿道骑行活动等,从而提升护士感受爱、关爱、友善、积极向上和主观幸福感,体会身体力行的积极体验感。每次活动结束后书写积极的体验进行分享,最后将书写的积极体验整理汇编成书赠送给每位参与者作留念。

1.3 观察指标

(1)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5],该量表包含了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意识、行为、感觉、情感、思维、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心理症状的情况。由Derogatis于1973年完成编制, 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 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其中“其他”因子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不单独计分,统计在总分内;其他9个因子分别单独计分。每个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即1~5分计分,1分为没有,2分为很轻,3分为中等,4分为偏重,5分为严重。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较好。

(2)幸福感:总体幸福感量表(GWB)[6]是反映主观幸福感的一种工具,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心理学家 Fazio于1977年进行修订,信度和效度良好。该量表包含33项内容,通过6个维度对应幸福感6个因子进行评分。6个因子包括对健康的担心、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与紧张。得分越高,表明幸福感越高。

(3)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的基础上,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发展而来。1991年经浙江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翻译成为中文版的SF-36,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效果评价、卫生政策评估和普通人群的生存质量测定等领域。该量表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和精神健康的8个维度共36个条目,每个维度得分为0~100分,8个维度得分之和的均值为综合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以及良好的集合效度和区分效度[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时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护士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士总体幸福感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护士对健康的担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与紧张、总体幸福感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总体幸福感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士SF-36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护士的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SF-36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严峻,由于他们服务的对象是精神疾病患者,这些患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危险事件,工作风险大, 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患者及家属的语言或暴力伤害、人身纠缠, 甚至法律诉讼等。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精神科护士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这种状态长期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必然会导致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如烦躁、焦虑、抑郁等。同时,社会上对精神病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对精神病患者惟恐避之不及,对于精神病院工作的精神科护士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感,使精神科护士容易产生自卑和人际敏感。护士的心理压力与工作压力大、压力源多、职业倦怠、职业满意度的降低、离职率的升高及职业认同度的不稳定有密切相关性[8]。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积极引导和干预。构建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和保障,直接关系患者的安全,对临床护理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9]。以往的心理干预方法是关注消极情绪经历的方法。而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补充。有研究指出[10],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康复措施对缓解胰腺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自护能力、提高希望水平具有积极作用。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实现自我幸福的心理精神学科。有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韧性和感恩意识[11]。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积极心理学其主要研究激发积极情绪体验、启发个性优势和维护积极关系。方彩萍等[12]通过撰写和分享心理日志的方法激发大家的积极情绪体验,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前期的团体知识培训,利用具体的事件对精神科护士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使他们了解认知评价与情绪体验之间的相互关系,消除不合理信念,能帮助护士正确认知和舒缓工作压力,增强调适能力和应对技巧,有效促进心理健康。通过积极人格特质养成激发每个人身上的人格力量和美德,养成了积极的情绪。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条目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科学干预,精神科护士的精神症状明显减轻。在对护士减压训练过程中采取团体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护理人员负性情绪及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具有良好的效果[13]。在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组织人员根据不同性格特质合理安排组员进行积极情绪体验交流,积极行动导向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进行日志交流时,尊重每一位成员的隐私,合理挑选题材,努力营造温馨、愉悦、幽默的气氛。通过12周积极心理理论的运用,不断强化护士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工作中遇到问题积极应对,从而减少了负性情绪,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14]。护士可通过团体活动,获得多方面的帮助与支持,能拓宽视野,在良性的关系中得到身心疗养,在活动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意义[15],研究过程中有大部分护士认为进行干预后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也有足够的信心去解决问题,整个人就充满了正能量。通过正能量的激励和让护士能体会到工作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观察组护士对健康的担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与紧张和总体幸福感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士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3个维度得分均比对照组高,说明通过心理干预激发了积极情绪体验,提升了总体幸福感,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有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和护理职业环境的改善有相关性[12]。所以要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增加护士之间的有效互动,改善人文环境,以提高护士的幸福感。持续探索和推进精神科的开放化管理模式,营造宽松、安全的环境氛围更有利于护士和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士面对有种种心理问题的患者,接触的消极因素比较多,通过积极心理的导向把注意力转移到积极因素中,通过激发内在的正能量,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只是一个起步的阶段,而且研究的案例数目偏少,在后续的临床实践可以通过深化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扩大干预的群体及延长干预的时间,更好地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各个领域。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精神科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我院精神科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探讨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精神科低年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