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对等理论下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以杜牧《清明》为例

2022-10-19 08:36◎高
今古文创 2022年39期
关键词:原诗许渊冲译文

◎高 玥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近些年来,为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以央视为主的各大电视台及网络平台相继播出各类诗词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向上吧!诗词》等等。这一导向使得国内出现了全民读诗、全民诵诗的热潮;也使得国际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希望凭借诗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而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高潮和瑰宝,尤其能彰显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许渊冲作为中国翻译界首屈一指的人物,在唐诗英译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许渊冲教授的《唐诗三百首》英译本作为其代表作在中外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本文选取《唐诗三百首》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清明》一诗为研究对象,以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为理论依据,从词汇、修辞、句法、风格和文化五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一、尤金·奈达及其动态对等理论

所谓形式对等“重点在于文本信息,即关注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关注的是接受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应尽可能与源文本的不同元素相接近”;而动态对等则以“等效原则”为基础,其标准是“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尽可能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因此,形式对等的重点在于忠实于原文,尽可能显示原文信息的形式和内容;而动态对等的重点在于译文读者的反应,不需完全贴合原文。由于奈达本人更倾向于后者,并对后者进行了较大篇幅的论述,本文因此以动态对等为理论基础,选取许渊冲英译《清明》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分析。至于奈达在1986年与冉·德·瓦尔德(Waard, de)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的功能对等概念,本身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性差异,只是为了消除人们对于“动态对等”这一术语只强调译文效果的误解罢了。

二、许渊冲及《清明》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擅长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和法文,也擅长把英文和法文的文学著作翻译成汉语,因此也享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盛誉。许渊冲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80年,在国内外出版译著约80部,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所热爱的文学翻译这一伟大事业之中,真正践行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深刻内涵,为中国古典诗歌在世界上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清明》是我国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描写了以下情景:清明时节,诗人孤身一人奔波于异乡路上,不巧还下着毛毛细雨,倍感凄凉,只想找处酒馆避避雨、暖暖身,便问路于一位牧童。《清明》一诗作为中国小学生必背篇目,可谓是家喻户晓。该诗不但包含了中国特有的文学意境和历史底蕴、也包含了中华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不失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首尚好唐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4 两组EHP-5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EHP-5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许渊冲一生致力于翻译实践一线,并将自己的翻译思想概括总结为“美化之艺术(意美、音美、形美;等化、浅化、深化;知之、好之、乐之;翻译即艺术),创优似竞赛(与源语文化竞赛,与自己竞赛,与其他译者竞赛)”。简单来说,许渊冲教授把翻译视为了一场无穷无尽的比赛,一场探寻艺术本真的自我升华。正因如此,他所创作的翻译看似不忠于原文,实则充分考虑读者、语意表述完整、形式忠诚对等,值得研究: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三、动态对等理论下的许氏《清明》英译分析

动态对等的提出者尤金·奈达本人否认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他认为这可能导致文学性削弱和风格失落等一系列问题。随后也有一些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辩论,如方开瑞和罗雷等。本文旨在通过对具体译本的细致分析,阐释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走出去。

(一)《清明》英译本词汇层面的动态对等

原诗首联,有一个形容词,即“纷纷”。纷纷一词根据《古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有两种意思,一种为混乱错杂的样子;另一种为众多的样子。而词意的选择就涉及了诗歌背后的文化渊源。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过15度)为清明节气,时间在农历四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虽然多是春光明媚的日子,但也会有天气不好的时候。若是清明这天下雨,则被叫作“泼火雨”,这也正是杜牧遇上的日子。“纷纷”二字使用了汉语叠词,若形容雪,则大多给人一种大雪、瑞雪之意,如中国话语体系中的“大雪纷纷”“雪花纷纷扬扬”“白雪纷纷何所似”等等;但如果形容雨,让中国人感到“纷纷”的,绝非瓢泼大雨,而是一种细雨、密雨。因此,这里的“纷纷”明显表示众多的样子。但是这里的“众多”,绝非指降水量大,而是指雨水细密,给人一种雨沫似帘、无处藏身之意。

这里,许渊冲并没有采用形式对等或直译的方式,将其译为“Disorderly”或“Numerous”,而是深刻理解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将其处理为了“Drizzling”。这里的“Drizzling”意为“毛毛细雨的”。由于外国人不可能像中国人这样理解“纷纷”背后丰富的内涵意义,所以许渊冲选取“Drizzling”一词,旨在不干扰译文读者阅读的前提下(如采用文中加注的方式),尽可能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雨打春衫,愁绪增添”之效果。这就很好地应用了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二)《清明》英译本修辞层面的动态对等

原诗首联交代了情景、环境和气氛。虽然全诗无一字提及诗人那种略带惆怅和略为失意的情感,但在本应鸟语花香的清明佳节赶上“泼火雨”,也足以使人心生悲凉。因此,为了使译入语读者更好的感受此句所表达的凄凉意境,许渊冲在译文中加入了“Falls Like Tears”这样的明喻修辞手法。这里将雨水比作泪水,就可以使译入语读者和原文读者产生相同的效果。译入语读者虽然不知道“泼火雨”,也不一定知道“清明节”,但如泪水般的雨水会让他们感到同样的悲凉,同样的凄美和同样的苦涩。许渊冲在此跳出了以往“忠实”的圈子,对译文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这种看似无中生有的翻译方法,其实很好地诠释了动态对等的深刻内涵。

(三)《清明》英译本句法层面的动态对等

原诗首联和颔联的句法结构均为“定于+中心语+修饰语”。原诗首联中,中心语为“雨”;定语为“清明时节”;修饰语为“纷纷”。该句转换为现代汉语即为“清明节的雨又细又密”。原诗颔联中,中心语为“行人”;定语为“路上”;修饰语为“欲断魂”。该句转换为现代汉语即为“路上的行人感伤低落,好像是魂魄要和身体相分开了”。在许渊冲的译文中,他并没有将英文句式处理成与汉语相同的结构。相反,他完全打乱了句序:在第一句中,他将中心词前置(A Drizzling Rain),修饰语紧跟其后(Falls Like Tears),最后才放置了原句的定语,即这里的时间状语(On the Mourning Day);在第二句中,他用到了与译文第一句相同的句式结构,也就是中心语前致(The Mourner's Heart),修 饰 语紧 跟 其 后(Is Going to Break);最后放置了原句的定语,即这里的介词短语(On His Way)。对句法大动干戈的前后调整,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外国读者的阅读感受,用符合译入语读者思维方式的句式结构给予他们同样的流畅感和通顺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迎合诗歌翻译的需要。许渊冲在其英译本中将“On the Mourning Day”和“On His Way”后置,不但达到了相同尾韵 /eI/ 的效果,而且相同的介词结构也增强了译入语读者的朗读效果,可谓是“一箭双雕”。当然,这种美学效果的营造同样也是为了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和汉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这不失为动态对等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另一再现。

(四)《清明》英译本风格层面的动态对等

原诗风格隽永纤浓,自然通俗。杜牧通过平易浅显的语言,表达一种自然之情、原生之感。全诗以最后问路成功结尾,这种成功之感将诗人从凄凉中带入了另一个境界:一个可以避雨暖身的杏花村,一个充满想象与希望的世外桃源。原诗在此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意味无穷之感,一种表意传神之情。

在该诗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尽量使译文读者达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感受相似的文体风格。首先,许渊冲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没有选择难词、大词;其次,许渊冲通过加入明喻(Falls Like Tears)以及将充满中式内涵的表达方式浅显化(将“欲断魂”译为“Is Going to Break”),使译文从容愉快、自然顺畅;再次,为了达到同样意味深长之感,许渊冲选用了“Cot'mid Apricot Flowers”一词来作为杏花村的对应词,该英文的意思为杏花村中的一个小床/小屋。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一下,许渊冲把“杏花村”译为“Cot'mid Apricot Flowers”可以使译入语读者体会到其意境之优美,其条件之舒适,其乐意之无穷。因为这里的杏花村不一定真的是一个村名,也不一定真的特指某个酒家,它只是牧童的所指之处:在那里,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待着雨打衣衫的行人,在为感伤悲凉的旅人打开着一扇避雨取暖的门。而这种表示“一个坐落于杏花村中小床/小屋”英文表达,可以同样让译入语读者产生与中文读者相同的反应。这里,“杏花丛”不但体现了杏花村的杏花之意,而且将这一“杏花”之意具体化,由抽象的名称指代转变为具体化事物;并且,“小床/小屋”一词足以给译入语读者一种舒适惬意之感;再次,将这一小床/小屋建于杏花丛中,将是一种多么曼妙、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浮想联翩的意境啊!因此,许渊冲通过这三类具体做法,尽可能地使译入语读者体会到和中文读者相同的风格,即隽永纤浓、自然通俗。

(五)《清明》英译本文化层面的动态对等

《清明》一诗所发生的时间为清明节。在古代,人们对清明节的观念与现在差距较大,那时的清明是隆重而盛大的祭祖大节,是人们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唐朝属于封建王朝,那时的礼乐制度盛行,而清明节本身作为一种敬祖之礼、祭祖之式,在古代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正如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重视礼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百姓心归淳厚,忠诚老实。因此,从上位者到下位者,无不重视清明。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盛大的节日独自赶路,其孤寂之感与凄凉之情便不觉油然而生。但如若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不熟悉中国传统节日,那么必将无法体会这种悲苦之情。

因此,许渊冲在其译本中,为了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感受这种文化带来的凄清之感,不但在首联中加入了“Falls Like Tears”这一明喻,而且在颈联加入了“To Drown His Sad Hours”。这两处改译看似无中生有,实则是为了将诗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突显出来:用显性词汇“Tears”和“Sad”来明示悲苦之情,以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入语读者可以从字面上感受出原本隐藏于文化内涵之下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和中国读者相同的悲凄之情。

另外,此诗尾联一个“遥”字用得妙趣横生。这里的“遥”字如果仅仅依据字面解释,那么便是形容距离之远。但如果将这个字放入文化情景或具体语境中,其内涵就深刻多了。比如“咫尺之遥”一词,实则表示距离很近(接近或刚满一尺),而非遥不可及。这里,牧童这么一指,已经使读者看到挑出的酒家—— “酒望子”来了。如果真的距离很远,需要继续跋山涉水,那就失去了这种联想的艺术,其中所蕴含的趣味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酒望子”这一典型的中国古典文化词汇在此处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渊冲在英译中,虽然尽可能地贴近译入语读者,但是由于译入语读者缺少“酒望子”这一文化概念,无法由此想到那随风摇曳的“酒望子”,许渊冲只能退而求其次,在不打扰译入语读者阅读的前提下,使用“Points to”一词。而使用这一词的好处在于,它隐藏了原诗“遥”的双重效果,直接表明了那肉眼可见的“杏花村”。在距离感上,成功地使译入语读者产生了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效果。

四、动态对等理论的扩展及中国诗词外译的启示

本文根据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词汇、修辞、句法、风格和文化五个角度对许渊冲英译杜牧《清明》一诗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并非仅适用于那些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文本,如:新闻、说明书、法律合同等;该理论同样适用于创作性极强的文学翻译。选词方面,选择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理论可以使译入语读者感受到词汇本身的丰富内涵和真正所指;修辞方面,动态对等理论可以使译入语读者更为形象化的感知原诗、感悟原文,将原诗中内隐的表达效果充分展现;句法方面,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更好地贴合译入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减少其阅读时的障碍感,同时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效果;风格方面,动态对等理论使译入语读者同样感受到了那种隽永纤浓、自然通俗之感;文化方面,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最大限度地使译入语读者感受到源语文化,至少在效果上尽量达到等同。因此,可以说,动态对等理论不失为为文学翻译的好理论:它非但没有导致风格失落和文学性削弱,反而增强了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在中国大力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将动态对等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对于进一步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动态对等理论,译入语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唐诗,更好的品读中国文学,更好地感知中国文化。而只有真正将中国文化推广出去,才能让其他国家的人们认知和熟悉中国文化,进而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这样,其他国家的人们才可以理解、尊重和支持崛起中的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和中国人的全球性活动,以促进中国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在诗歌全民化甚至全球化的今天,将中文诗歌外译成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英语,不失为一种好举措。本文根据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选取许渊冲英译唐诗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清明》一诗,从词汇、修辞、句法、风格和文化五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具体剖析。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动态对等的理论边界,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选取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为研究对象,难以映射中国诗歌的全貌。未来的研究可以选取更多的中国古典诗词作为研究对象,以点划线、以线成面、面面俱到,以此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瑰宝—— 诗歌。

猜你喜欢
原诗许渊冲译文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弟子规
改诗为文三步走
弟子规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