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连
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百家争鸣。纵观整个历史长河,有数个朝代的更迭,有多个民族的碰撞,有内乱,也有外辱。学习历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为了了解自己民族的坚韧,牢记历史,奋发图强,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也正因为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昌盛,斑斓纷呈,因此历史知识量繁多,密度大,有交融,亦有独立分散,使得初中生学习起来难以记忆。尤其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更是数不胜数,容易造成记忆差错与混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难以适应当下的核心素养教育模式,虽然能够应付考试,但也仅仅是针对考试而言,无益于增强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影视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是一种巧妙且有效的手段,可以愉悦课堂氛围,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一些新鲜血液。
历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很多知识点相互独立,反映的只是一个时期的精神风貌。且历史课程学习,对年份、事件、人物、历史意义的考察较多,尤其是年份的考察,涉及的年份较多,记忆困难。一般的历史教学,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只是单纯地对书本内容进行重复叙述,然后划一些高频考点应付考试需求。整个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一般也不会进行一些拓展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久而久之,让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越发感觉无趣,感觉即使没有教师授课,自己也能自学。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记忆,是历史课程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古装、历史、战争作品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历史的探究学习热情,尤其一些史诗剧制,更是引起众多观众的观影热情。但随着商业化的逐利,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历史片,只管感情宣泄,不顾历史真相,出现大量雷人情节,严重扭曲历史。历史是严肃的,是为了让后人以此为鉴的,因此,教师在选择课堂影视片段时需要多加甄别,多以历史正剧为主,尤其需要注意影视片段反映的内容应当与本节课堂教学内容相关,避免摄入过多非必要影视内容。
例如,学习历史时会涉及一些成语典故或者成语出处,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师可以放一些影视片段来展现这些成语故事。比如商鞅变法时的“立木取信”。通过影视片段可以展现这一场景。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都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认为是官府开玩笑,结果没有一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便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一位壮汉走出人群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也为后来变法的推广奠定了基础。通过影视片段的展示,也能让初中生对这一成语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再如,历史教学中也会涉及某一时代的文化、艺术,通过书本的介绍不免枯燥乏味,也无法呈现艺术的美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相关影视资源,例如艺术品鉴赏、歌舞表演等片段,来展现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且这些片段一般都会配有专业旁白,还会配有专家的相关解读,可以更好地为初中生带来视觉上的呈现与冲击。选择合适的影视作品,将使得授课事半功倍。
而对和本节所举例问题相关性不大的,教师在把握选择影视作品时便需要做出舍弃。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必然有限,所能够选择的影视作品片段一般也较短、零散、不完整。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甄别推荐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进行观看学习,通过影视作品逐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巧妙运用影视资源是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实际运用时需要把握课堂节奏,平衡书本教学与影视教学的关系。可以预见,相比于枯燥的书本教学,学生一般都更倾向于看影视作品,这样的授课氛围较好,且有趣新颖。但是一味地迁就学生依赖于影视手段,不仅不利于教学进度,更不符合教学初衷。运用影视资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使破碎的记忆信息量能够串联起来,不能顾此失彼。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把握书本教学与影视教学的时长,合理穿插,避免呈现一边倒的局面。比如,在讲到武王伐纣,纣王昏庸无道,好严酷宫刑时,会遇到一些专用词汇,如“炮烙”“虿盆”“脯刑”“醢型”。为了展现这些刑罚的可怕,突出纣王的残暴无道,教师可以通过影视资源来展现。虽然《封神榜》系列作品虚构内容较多,但是里面一些事件或者展现的刑罚基本是真实的,教师只需要抽取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感受即可,无须过多播放其他无关内容。这样形象生动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对当时社会的理解与感受。
一般来说,历史正剧更加贴近史实,出品质量有保障,且审核较为严格,是历史课堂影视资源的优先选择。而且对初中学生来说,也大多能够看懂与理解,所以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大多愿意选取历史正剧作为教学资源。
例如《大秦帝国》系列、《汉武大帝》《康熙王朝》《东方战场》等,都是以一个时代背景为依托,采用纪实的叙事手法,对当时的历史进行较为客观的反映。但是这些历史正剧本身作为连续剧系列,前后有一定的连贯性,需要学生本身对当时的历史较为了解,否则仅看其中一个片段,一个事件,不容易理清前因后果,反而易产生一些疑惑。
比如,在谈到长平之战时,只知长平之战是我国冷兵器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战,秦赵两国共出兵近百万人。虽然影视片段能够反映当时的战况空前,但是学生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两国要在长平发动大战。这时,教师需要找之前的片段使之完整化,才能让学生理解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在于上党之争。韩国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但是上党百姓不愿归附秦国,反而自愿归附赵国,这才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从而有了长平之战。
再如,说到“纸上谈兵”时,只知道赵括纸上谈兵,不懂灵活运用。如果只针对某些镜头授课就容易出现一个悖论,临阵换帅本就不合时宜,况且又是和秦国对阵,赵国朝堂上下亦不是昏庸无能之辈,怎么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就需要前后串联,这样学生才能明白赵括从小的出生环境原来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人,从小跟随其父亲熟读兵书,也算是赵国的青年才俊。赵国因为国力不如秦国,且在长平已经由廉颇与秦国对峙了三年之久,内无供给,外无援助,赵国国力实在无法支撑长平对峙。因此才启用主战派赵括期望主动出击打破局面。
同时,秦国也在赵国实施反间计诱导赵国临阵换帅,并且密派武安君白起作为秦军主帅。在各种计谋下,最终使得赵国长平大败,40万赵卒被坑杀,导致赵国元气大伤。当然,这其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40万赵卒为什么不反抗?在《大秦帝国》系列剧里给出的解释是,一来,白起曾承诺过会在白天释放40万赵卒回赵国,作为一位名震四方的统帅,且当时一般从无杀降的先例,所以赵卒放松了警惕。二来,白起选择后半夜动手,也是在赵卒睡眠较深的时候,不易察觉,即便反抗也于事无补。关于这个问题直至今日仍有各种解释,比如饭菜中下了迷药等。但是总体来说,这就是使用连续剧作为资源的弊病,需要前后连贯,才能将问题讲清楚。
上一节提到,作为连续剧形式载体的历史正剧,在运用时需注意内容与逻辑的前后连贯性,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功课,将各部分资源提前准备好,工作量较大。然而,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历史教育资源。
例如《青史说》,是一部以中国文化题材为主,从丰富的资料和有趣的故事出发,以生动幽默的表达方式为广大网络用户展现的一档普及性的历史知识节目。《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的国内外一些军事和外交的重大事件以动物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本来严肃的历史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混子哥系列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用漫画讲历史故事。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生动的历史教学影视资源。相比于历史正剧连续剧,动漫的篇幅短,故事较为独立。
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一季一个历史专题,一集一个历史事件,每一集基本相互独立,且时长较短,先以动物漫画形式表演,在最后会有珍贵的影像资料、文字对本集所演绎的事件进行叙述,便于初中生理解。比如,在动漫里,兔子代表了中国大陆与大陆人民,白头鹰代表了美国,脚盆鸡代表了日本等,这些动漫形象以及取名是本身就能让观众自然联想到所对应的国家与势力,对学生来说自然也不会出现观影阻碍。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影,而非为了娱乐观影时,就可以先设置一些问题,比如这些动漫形象所代表的国家和势力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推断。那么学生在观影时就会抓细节,做的某些推论就需要结合这个国家势力的发展历史,这也需要有课外的历史知识储备。学习历史一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二是需要从历史中学习到国家的发展成长史,知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有很多先辈在为后人负重前行。如国家在造原子弹初期,计算时没有计算机,没有计算器,全部是靠算盘打出来的。通过演绎让学生了解到前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尚能开拓多项事业,后人更应在当下优越的条件下再接再厉。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时刻记住,运用影视资源是为了辅助教学,而不是给学生课堂放松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视片段。
比如,可以设立一些年份的考察,一般的影视皆会有旁白进行叙述,表明时间、地点、事件。这就需要学生用心观影,用心记录。比如,在学习战国时期韩国变法时,教师可以先设立一些问题,“主持韩国变法的人是谁”“变法的特征”“变法结局是怎样的”“有什么历史意义”等。通过观看一些影视片段,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答案,韩国主持变法的人物是申不害,其变法讲究术制,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但是最终是失败的,这是因为“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但是,也有其正面的意义,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整肃军兵,提升军队战斗力,重视土地问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再如前文所提“立木取信”的问题,为什么商鞅要“立木取信”,为什么百姓会不信任官府。这就需要对整个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可以从秦孝公与商鞅的对话,以及贵族对变法的态度中发现端倪。在封建社会,特权的社会地位远高于诚信是当时秦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其他诸侯国同样如此。因为统治阶级有特权,被统治阶级的许多权利必然被剥夺。
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特权。“刑治庶人不治卿大夫;赏不赏庶人尽赏卿大夫”的制度必然导致绝大多数百姓感到不公,在无力反抗这种不公时,多数人只会在心里仇视这种不公的存在,自然会对统治者的政令视若无睹,能怠则怠。商鞅变法之初的秦国,之所以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拥山川形胜而沦丧,守富饶土地而贫瘠,跟当时秦国的社会官与民、贵与贱、贫与富之间没有诚信关系极大。若不能解决官府公信力问题,则变法很难实施。商鞅“立木取信”的目的就是“赏罚必信”“政令一便是一,二便是二”,绝对不会因人而变通或者开特例,也为今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奠定了基础,让百姓拥护变法,让秦国得以强大。只有带着问题去观影,学生才能认真观看,从中收获答案,加深记忆,从而成为自己的东西。
历史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帮助自己提升教学效果,给原本枯燥的历史课堂注入活力与新鲜血液,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教材需要把较长的历史浓缩在有限的纸面上,因此,很多事件的过程叙述不够详尽,让学生无法着迷。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情,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愿意自己去主动学习。巧妙运用优秀的影视资源是一条极佳的路径,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窗,实现自学。当然,作为影视资源,或多或少也有偏离史实或者改动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甄别,教导学生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只要能解决课堂问题即可,不必过分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