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2-10-23 19:41:46蔡永忠
考试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驱动教学模式思维

蔡永忠

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句话告诉我们:促使学生疑问、思考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教育改革应当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诚然,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数学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以“问题”提出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落脚点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促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构建深度数学课堂;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文章中,笔者立足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从问题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四个方面入手,探索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现状及其解决对策。

一、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

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乃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低年级阶段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性、启蒙性阶段,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立足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数学思考”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问题驱动教学作为一种强调“问题”核心、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围绕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进行,以问题激发疑问和思考,以思考获得新知,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是基于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构建问题驱动式的数学课堂,为促进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改革创新奠定基础。

(二)基于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于数学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应当强调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此外,新课标还明确了学生应当是数学课堂的主体。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构建,完全有别于传统单向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模式,符合新课标对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数学课程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正是基于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科学整合问题驱动式教学,为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奠定基础。

二、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现状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涉及问题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以及问题解决四个环节。于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而言,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至关重要,要求教师精心组织实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充分解读低年级数学课堂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现状,笔者采取了深入调查、访谈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 问题设计阶段:教师课前准备不足,问题设计质量不高

设计问题是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师问题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的质量。关于低年级数学教师问题的设计,笔者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很多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前准备(即备课)环节很少认真地设计数学问题,教师的教学准备多以教材、教参为标准,缺乏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深度思考。部分教师基于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数学教育中甚至已经忽略了教学准备环节。在多数数学教师眼里:低年级阶段的数学知识较为简单,教师无须过度准备,很多知识都是“张口就来”“烂熟于心”了。正是因为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环节缺乏问题的设计,导致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问题常常过于随意而显得缺乏深度。

2. 问题提出阶段: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凸显

问题提出常常体现于课堂教学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将问题提出理解为课堂提问。基于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数学课堂提问应当涉及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即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既有教师提问,也有学生质疑和提问,整个课堂教学方能实现互动、交流的效果。而笔者在课堂观察、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课堂提问环节一般以教师提问为主,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提问,学生很少有提问和质疑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发现: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习惯于接受而不是探索,学生的深度思考、质疑和批判精神未能得到凸显。

3. 问题分析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缺失

问题提出之后,教学进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问题分析环节。在该环节,笔者提倡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针对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调查与访谈了解到:在问题分析阶段,教师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多数教师会给学生自主分析的机会,但一旦学生缺乏思路,教师便会直接给学生讲解答案。同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高阶思维和深度思考不足,导致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尚停留在浅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深度课堂的构建。

4. 问题解决阶段:方法较为单一,举一反三能力不足

教育的初衷在于引导学生“会学习”。就数学学科的教育而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会学习”,更要“会思维”,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笔者认为: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低年级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迈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而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时,教师的方法较为单一,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不仅影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更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实施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

1. 设计问题阶段的影响因素

首先,问题与目标的关联程度。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数学课堂,其本质在于通过问题驱动目标实现。也就是说: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下,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数学问题设计过于随意,问题与目标的关联程度不高,或者说:问题没有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影响了问题设计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决定教师的教学效果。例如,同样一个问题,认知水平高的学生一看就会,而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反复引导和讲解。可以说:学生的认知水平影响着其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 提出问题阶段的影响因素

首先,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是否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提问的效果。可以说: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数学课堂提问的核心环节,有助于帮助教师实现课堂导入。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A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就比较有趣:课堂伊始,A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三张图片:戴着口罩的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疫情之下,大家出门都要戴口罩,图中的三位老朋友也戴了口罩,你们能看出他们是谁吗?学生一下子乐了,学习的兴致一下子得以提升。可以说:A教师的课堂导入是比较成功的,不仅具有生活性,而且富有童真,能够有效地激发低年级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其次,问题的表述。在课堂提问环节,问题表述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关键。这里的“问题表述”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问题表述的能力、问题表述的方式等。其中,问题表述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教师能否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表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而问题表述的方式,则体现为:教师问题的表述是否符合儿童的天性,是生硬地提出来,还是富有童真地提出来。正如上述A教师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问题的表述就显得富有童真,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天性。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问题表述的方式相对生硬,影响课堂教学的气氛。

3. 分析问题阶段的影响因素

首先,表征方式是否多样化。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分析问题阶段,本质上是教师传授方法和技巧的阶段。教师是否用多元化的表征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问题表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的表征方式有很多,如语言表征、图表表征、图形表征等。而问题的分析,教师亦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思维导图、数学思想方法等。教师在问题分析阶段表征方式是否多样化,决定着问题分析的效果。

其次,教师评价的导向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评价的语言、方式等会影响学生分析问题的效果。恰当的课堂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和鼓励学生;反之则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B回答不够全面,教师A的评价语为:回答还不错,不过还需要继续努力!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补充一下呢?而教师C的评价语则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完整,你怎么那么笨!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两种评价方式,往往收获了截然不同的效果。A教师的评价之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都愿意主动补充问题的答案;而C教师的评价之下,学生们都害怕自己补充不完整而沉默寡言。

4. 解决问题阶段的影响因素

首先,互动方式。在解决问题阶段,互动方式主要体现为:师生互动、同桌互动以及小组合作互动等多种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采用的是师生互动和同桌互动,而针对一些启发性的、难度较高的数学问题,则可以启用小组合作互动模式。

其次,知识迁移以及应用能力。学生的知识迁移以及应用能力,直接决定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能力等,都决定其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基础概念生搬硬套、生活经验积累不足等问题,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迁移以及应用能力欠缺,影响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三、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对策

(一)问题设计阶段:明确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问题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即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以生为本”,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等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立足“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富有实效性的数学问题,通过提高问题质量,促进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效果增强。

2. 目标性原则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构建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问题设计应当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当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 关联性原则

所谓关联性原则,即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问题与问题之间应当具有关联性。例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本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各个子问题之间具有目标上和方向上的一致性,彼此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4. 启发性原则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构建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更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启发性的原则,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尤其是深度思考,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

5. 趣味性原则

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设计,教师应当遵循趣味性的原则,如上述A教师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的问题设计方式,就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点,遵循了趣味性的原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二)问题提出阶段:科学表述、创设情境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年龄特点,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科学表述,更要善于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在《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养蚕”活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蚕宝宝的照片,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养过蚕吗?蚕宝宝以桑叶为食,它们长大以后,能够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类似这种生活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轻松地导入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分析问题阶段:科学评价、多元表征

问题分析阶段,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即强化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应当将语言性评价与非语言性评价有机整合起来,如借助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索的积极性;借助非语言性的评价(如鼓励的眼神、手势动作等)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实现整个教学课堂的良性互动。此外,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技巧和方法,如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视角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多阶思维和高阶思维。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巧妙地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其中,让学生善于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阶段:注重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培养

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为学生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的提升,体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例如,在《探秘——为什么余数小于除数》教学实践中,教师提出问题:假设没有余数小于除数的规定,将17颗糖分给2名同学,会出现哪些结果呢?用算式表示出来。问题提出之后,学生需要将各种可能罗列出来。教师再结合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余数要小于除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

猜你喜欢
驱动教学模式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维跳跳糖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