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叶世兵
滑坡是公路工程施工常见灾害类型之一,对工程的后续施工有极大影响。滑坡实际上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后的结果,掌握滑坡诱发原因及影响因素对滑坡治理与预防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某公路边坡坡高为28.6m左右,共分三级,其中,一级边坡的坡率为1:0.5,坡高6.6m,平台宽4.0m;二级边坡的坡率为1:1,坡高10.0m,平台宽4.0m;三级边坡的坡率为1:1.5,坡高为12.0m。
对于一级边坡,其防护形式为浆砌片石护面墙,上部通过水泥砂浆抹面实现防护,但顶部2m范围内没有进行防护。由于遭遇连续降雨导致边坡滑塌,使该边坡的浆砌片石护面产生裂缝与剪断,最长可达120m左右,其它边坡抹面产生了严重的开裂现象,最长可达134m左右。该段公路的GK0+000~0+115段边坡属于土质挖方边坡,而GK0+115~0+150则属于石质挖方边坡。边坡的右侧为山体,虽然植被不发育,但山顶相对平缓,所以大气降水并不会形成大量地表径流,绝大部分降水因垂直节理不断下渗,到达并富集于边坡内部。
通过对边坡滑塌情况的了解,在一级边坡与原地面之间相距1.2-2.2m的位置有一层煤系,上部以黄土覆盖为主,下层则为强风化~中风化泥岩。对于煤层底部泥岩,其含有隔水层,雨水经垂直节理发生下渗后,会在泥岩顶部大量汇集,然后通过岩层的倾向排出。
经前期地质勘察,并充分结合场地影响资料,整个路堑边坡的地层可分为以下三层:第一层为浅黄色黄土层,层厚在0-26.4m范围内,有垂直节理发育;第二层为黑色煤系层,层厚在26.4-27.4m范围内,有9°-11°的倾角,具体倾向与边坡临空面基本相同,为不利组合;第三层为强风化~中风化泥岩层,有9°-11°的倾角,其具体倾向同样与边坡临时面基本相同,同属不利组合。
导致该段公路边坡产生滑塌的原因包括:
1.连续强降雨使地表水大量下渗,致使边坡土体自重不断增加,并由于强风化泥岩具有遇水后发生软化和碰撞的特点,所以在达到一定状态后,可能引起边坡土体滑塌。
2.边坡原始地层主要由黄土与软质岩两部分构成,其土石界面和岩层产状基本相同,有10°左右的倾角,且倾向与边坡的临空面基本相同,导致边坡的自身稳定性相对较差。
3.经综合分析可得,边坡右侧为山体,虽然植被不发育,但由于山顶相对平缓,所以降雨并不会形成大量地表径流,绝大部分雨水经垂直节理发生下渗,在边坡内部不断富集。
结合滑塌情况,在一级边坡与场区地面相距1.2-2.2m的位置有一层煤系,其上、下部分别为黄土和强风化~中风化泥岩,此外,由于煤系底部存在隔水层,所以下渗的水会在泥岩层的顶部大量富集,然后在岩层倾向的作用下排出。
由于该层长时间被水浸泡,导致泥岩发生一定程度的膨胀和软化,使原本不高的抗剪强度进一步降低,并且倾向与临空面基本相同,最终导致在土石交界面产生顺层滑坡。
4.滑坡发生后,一级边坡原防护设施被破坏,具体破坏形式为护面墙剪断,在剪断口的前缘,土体并未产生明显位移,这说明此处土体由于护面墙剪断使变形充分释放,进入新的稳定状态,但产生裂缝却并未剪断的部分,其剩余下滑力必定比防护设施抗剪强度大。
经计算,滑塌后边坡剩余下滑力在230kN/m左右,据此采用反算法可得出内摩擦角,经多次验算,以及和经验值之间的结合,可得出在推力计算中使用的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当稳定系数为0.98时,剩余下滑力为230kN/m,黏聚力为6.5kPa,内摩擦角为16°;当稳定系数为1.25时,剩余下滑力为751kN/m;当稳定系数为1.30时,剩余下滑力为847kN/m。
在制定滑坡治理方案时,必须严格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将滑动面作为关注的重点,治理方案的编制对滑动面有直接影响,在滑坡治理过程中,应先确定滑动面具体情况,如岩性、水文条件、形态及埋置深度等,然后以滑动面及其周围地质条件为依据,确定具体的处治方法,常用方法有抗滑桩、锚杆、反压和减载等。
2.做好地质判断。在滑坡治理过程中,必须对滑坡地质条件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地质详勘,掌握滑坡位置气候、构造及岩性等基本条件,并确定滑坡的具体规模及范围,从而准确判断滑坡具体属于何种类型及可能造成的危害。通过稳定性分析,确定滑坡产生原因。通过地质判断还能解决很多关键问题,如滑动面土体深度及强度指标。
3.滑坡治理要做到防治结合与经济安全。若存在治理难度极大的不稳定滑坡,要在前期设计中尽量避让,或通过减少开挖和填筑来避免滑坡进一步扩大。在确定治理方式时,应通过方案论证选择最佳的方式,以保证安全经济。对于主体工程,可优先考虑以下方法:桩板墙、抗滑桩与挡土墙。将主体治理完成后,还用采取必要的辅助性措施,如植草护坡等。
4.加强滑坡监测。要想治理好滑坡,做好监控是前提,尤其是要对滑坡产生的裂缝及位移进行动态监测。在滑坡处治期间与完成后,均要对关键项目做严格监控,以及时了解滑坡产生的变化与发展,进而对滑坡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
目前常用的滑坡治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截排水,主要在地下水和地表水数量较多的边坡使用,需同时采用其它方法协同处理。
减载,主要在滑坡两侧与后壁有稳定岩土体存在,且滑坡床表现为上陡下缓特征的中浅层推移式滑坡中使用,具有速度快和经济性好的优势。
锚索,主要在滑动面、横坡不大,且40m以内有锚固基岩存在的滑坡中使用,施工时间相对较长,且成本高,在地形相对较缓的情况下经济性不如抗滑桩与桩板墙。
锚杆,主要在横向基岩深度不大,滑动面地形横坡较大,且20m以内有可锚固基岩存在的中小型浅层滑坡中使用,具有速度快和造价低的优势。
抗滑挡土墙,主要在滑动面与基岩实际埋藏深度不大的浅层滑坡中使用,具有速度快和造价低的优势;反压,在地形对抵抗滑坡体下滑有利且没有太多地表水存在的滑坡中常用,由于可充分利用废方,所以经济性较好。
抗滑桩,主要在滑动面与地形横坡不大的滑坡中使用,也可在深层滑坡中使用,但速度较慢,且造价高,当滑动面和地形过于陡峭时,经济性不如锚索。
该段滑坡宜采用综合方式进行治理,即卸载+抗滑挡土墙+防排水,具体方案为:
1.一级与二级边坡的坡率与平台宽度均保持不变,卸载三级边坡,使其坡率从1:1.5变为1:2,并将边坡和消防通道间存在土体全部挖除,形成1:5的横坡。考虑到该边坡的变形并未完全释放,故禁止在雨天进行开挖。
2.将一级边坡原护坡体拆除,增设抗滑挡墙。挡墙要求地基有足够承载力,如果施工中遇到人工填土层与煤系,则需清除到露出完整的泥岩,否则不允许进行挡墙施工。另外,因下滑力相对较大,所以还需在墙体底部增设用于防滑的凸楔,在开挖凸楔坑槽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挡墙之前土体造成扰动。在挡墙开挖过程中还应加强变形观测,以免发生各类突发事件。
3.在边坡坡口与消防通道之间开挖截水沟,同时与原排水系统进行综合考虑,使现场形成完善且可靠的排水系统。
4.使用6%的石灰土回填边坡表面与坡口外部的裂缝,并通过勘察确定边坡坡口外部是否有新裂缝产生,如果发现新裂缝,应立即回填,以免其进一步发展。
5.对一级边坡平台和二级边坡及其平台进行铺砌处理,而对三级边坡进行植草防护。
6.对消防通道处因滑坡产生的土体与积水进行处理。
7.在GK0+000~0+115段,先开挖1m,然后分别采用普通土和灰土进行回填并将其碾压密实,使压实度达到94%以上;在GK0+115~0+150段,将坍塌的部分清除后,回填灰土。
综上所述,公路边坡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可能产生滑塌,给公路沿线设施及通车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对此,要在通过稳定性分析确定滑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按照滑坡治理原则确定合理可行的治理方案,以此将滑坡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