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超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受众面广,在社科类课程中具有代表性,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既是新时代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抵制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防止经济学教育严重西化的必然选择[3]。洛阳理工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系统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
“微观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根据高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从知识、能力、素质、课程思政4 个维度设定育人目标。知识目标是系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前沿动态和研究方法;能力目标是能够运用理论分析、评判国内外经贸领域相关问题,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素质目标是通过在组织中承担不同角色,合作完成团队任务,利用在线资源自主学习,获取并提炼信息,更新知识,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课程思政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学理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含义和必要性,认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为“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素材,结合专业特点和前沿动态,确定了5 个选取素材的原则。(1)主流性,能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具有建设性;(2)学理性,蕴含一定的学理,能够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问题分析,加深知识理解;(3)现实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事例,学生或者家长能够亲身感受其影响;(4)前沿性,尽量选择正在发生的事件,可以随着其发展观察验证、修正认识,便于开展研究式学习;(5)系统性,应涵盖中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全面融合,形成较完整的应用知识体系。按照这些原则挑选的课程思政融入点,能培养学生的理性反思与适度批判精神,牢牢守住价值引领的初心。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一般有9 个单元的内容(如表1 所示),经过对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研究分析,每个单元选择1—2 个能够清晰说明学理内涵的中国现实问题与之融合,以达到让学生清晰理解概念和理论,并能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课程选择的15 个中国现实问题由教师根据前期分析研究确定,这些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领域重要的话题,每年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内容反复提及,只要教师关注这些内容,就可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课堂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与时代同步。
表1 “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融入点
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分享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和思考的主动性,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统一。
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选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武汉大学文建东教授主讲的“微观经济学”作为源课程,建立校内异步SPOC,补充了丰富的视频和习题库等,课程的视频、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教学资源,基本可以满足学生掌握课程基本概念、理论的需求。运用“慕课堂”手机小程序随堂发布测试、抢答等活动,既增强了师生互动性,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针对小组探究性课题,教师精选推荐学术期刊上权威性强、难度适中的参考文献,例如《全球粮农组织治理框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中国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进展、差距和策略》《政府环保支出、绿色技术创新与雾霾污染》等,并介绍查找文献的方法,鼓励学生深入探究[4-6]。
课程采用“MOOC+SPOC+慕课堂互动工具”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线上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完成测试,开展在线讨论等。线下教学以两种模式开展。
第一种:教师引导,巩固应用知识模式
1.课前自学。根据教师安排,学生在SPOC 上自学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微观经济学”相关章节内容。
2.课中学习。包括6 个环节:(1)导入:提出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2)目标:说明本章学习目标,要解决的问题;(3)前测:通过“慕课堂”练习测试,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掌握情况和薄弱环节;(4)参与式学习:教师讲解重点概念、理论和知识结构,并进行答疑,对出错较多的部分重点讲解;(5)后测:完成单元测试,尝试回答课前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6)总结:回顾课堂中的重点难点,回应学习目标。
3.课后巩固。教师在SPOC 讨论区提出现实问题,学生进行线上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和解答。
第二种:分组研究,课堂分享成果模式
从15 个知识内容中选择重要且适合学生深入研究的3 个课题和1 个社会实践课题,安排开展小组研讨和课堂分享。(1)中国为什么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2)“牡丹文化节”洛阳文化资源的利用(社会实践课题);(3)世界500 强企业中的中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特征、竞争策略;(4)市场失灵的原因和中国政府采取的微观经济政策。这些小组研讨课题作为学生提升能力素养的综合项目,由学生提前分组研究,课堂集中汇报分享,教师指导点评,学生互评,平均每三周进行一次。
1.分组研究。学生9—10 人一组,根据教师给出的讨论案例题目和要求,在2~3 周时间里查找资料,开展组内研讨等,并制作完成PPT 或者视频。
2.课堂汇报。小组指派发言人,轮流在课堂上报告研究成果,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学生进行互评。
课程思政融入点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符合学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2021 年1 月,“微观经济学”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课程思政样板课”。
从知识目标看,学生系统掌握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全部单元测试题和期中、期末线上考试,平均得分率在90%左右;从能力目标看,线上发言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案例讨论中发言的逻辑性和创新性不断提升;从素质目标看,学生展现出越来越积极的学习态度,沟通交流能力明显提升;从课程思政目标看,学生在线上线下积极参与中国现实问题的讨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深入理解,愿意投身于祖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达到了“盐溶于汤”、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分析课程考核结果,2020 年整体课程育人效果达成度评价为0.78,超过0.7的期望值,高于2019 年同期的0.67。
2020 年采用线上授课方式开展教学,学生评教显示,在“该门课程教师通过师生交流引导我积极投入思考”“教师能在疫情环境下通过课程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多个问题上明显高于全校平均水平。2021 年上半年,学生在小组分享后的评价中,普遍反馈“同学们PPT制作更加熟练精美,表达能力有很大进步”“各个小组的合作越来越默契”,100%的学生认为“教师通过师生交流引导我积极投入思考”“教师能通过该门课程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程评价明显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基于混合式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坚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精心组织与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按照主流性、学理性、现实性、前沿性、系统性原则,认真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握好课程思政这锅“汤”里“盐”的适量,通过丰富多彩的手段和方法,将家国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等潜移默化融入学生内心,激励他们更加主动投身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是经济学类课程,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源自于西方的社会科学类科目,都可以用这种思路引入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重组,形成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更加深刻地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学术成果,彰显课程思政的广阔视野与世界性,推动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