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新天元织造有限公司、御秀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德清金丝源纺织品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祝成炎、丁圆圆、金肖克、张红霞、林平、李启正、雷斌、王浙峰、孙伟、郑贤静
项目基于大量原创鸟类照片筛选和羽毛色彩和谐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形成了改进K-Means聚类算法、色彩提取与分色方法,获得了其色彩分布规律,形成了产业化应用的一套真丝提花织物鸟羽色彩仿生设计方法及配色方案;研究了真丝混色织物与织物显色之间的关系,开发了具有鸟羽色彩特征的真丝提花织物。项目在鸟羽色彩仿生设计技术、在丝绸产品中的应用方面有创新,为丝绸产品设计提供了配色灵感,其工艺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进行过程中,授权国家知识产权14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相关论文8篇。
技术指标:(1)投梭数量4;(2)经向断裂强力为710 N,纬向断裂强力为1 200 N;(3)耐干摩擦色牢度4~5级、耐湿摩擦色牢度3~4级;(4)耐皂洗色牢度:变色4级、沾色4~5级;(5)甲醛和禁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在本项目的产品均未检出。经济指标:近3年内,已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116 830.75万元、新增利润17 062.32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鸟羽色彩仿生织物工艺技术,项目所研发的面料经应用公司制成高档的服装及床品后推向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项目有助于扩大我国纺织丝绸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我国丝绸行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在当前“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更显示出明显的社会效益。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德州富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李向东、贺文婷、刘明哲、肖建明、姚园园、刘俊芳、戴羡磊、李荣明、雒书华、刘玉刚
项目在以下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1)研发了新型超保湿油剂和纤维平滑剂等纺纱养生助剂,改善了纤维的平滑性和抱合力,提高了纤维可纺性;(2)研发了多组分纤维的精准混合技术,实现了不同性能纤维混合的均匀性和稳定性;(3)首创了固定盖板梳棉机核心梳理专件,通过优选齿形、齿密和隔距等参数,实现了精细化梳理及差异化分梳;(4)研发了一种防落纱断头环锭纺专用复合平面钢领技术,显著降低了细纱落纱断头率;(5)发明了一种基于异位式喷气涡流纺复合包芯纱专用技术,改善了短纤对长丝的包缠效果,拓展了喷气涡流纺技术的应用范围。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研发过程中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注册商标1项。
项目开发的新产品满足了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从单一的针织用纱,向家纺、装饰及毛针织用纱等多领域拓展,并涉及家居、医疗卫生、军用服装等大健康类纺织品,在现阶段市场上起到了引领作用,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很高,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市场前景广阔。
功能性纱线的研发充分发挥了纺纱新技术优势,改变了使用原料单一、生产品种少、用途局限的局面,缓解纺织企业生产能耗高、成本高、利润减少的困境,推动了传统纺织产品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创新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目前项目已实现了产业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稳定,大量供应国内外知名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南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董震、周成、褚特野、赵志慧、邱新海、张凯锋、袁建林、邱枚英
生物脱胶是一种绿色加工技术,代表了苎麻加工业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碱性果胶酶耐热性差、产业化应用成本高的现状,项目通过酶蛋白定向进化提高碱性果胶酶耐热性,克隆碱性耐热果胶酶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过表达提高酶产率,突破了生物酶脱胶工业应用的瓶颈;在此基础上,发明苎麻精细化加工成套装置,开发60 Nm以上苎麻纱及其终端产品;发明苎麻脱胶废液利用新技术,解决困扰苎麻产业发展的废水处理问题。项目实施以来共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参与制定国家纺织行业标准1项。
技术指标①果胶酶耐热性:碱性果胶酶在50℃的t50值从10 m in提高至240 m in,同时比酶活从1 870 U/mg提高至2 300 U/mg;②总酶活和酶产率:果胶酶总酶活和产率分别提高至8 378.2 Um l-1和239.4 Um l-1h-1,达到目前文献报道最高水平;③漂洗效率:有效漂洗动程提高50倍,漂洗用水减少50%;④精干麻和高支纱质量:精干麻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最高一级品标准;60 Nm纯苎麻纱各项指标达到行业优等品标准;⑤苎麻胶固沙剂应用指标:3天内形成厚度1.5~3 cm的沙胶结壳,结壳硬度2.0~2.5 kg/cm2,应用1年后植被盖度达28%~33%。
项目实施期间,江西恩达新建一条工业级生物酶脱胶生产线和一套苎麻精细化加工设备,解决了苎麻产业当前存在的生产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脱胶废水污染严重等共性技术问题。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主要完成人:纪峰、吉宜军、邵国东、张瑞云、乐荣庆、崔益怀、李继国、杨洋、王妮、杨晓慧
项目以突破再生聚酯纤维高品质纱线的高效加工关键技术为目标,在高质量梳理、高效率制备、高品质成纱等方面开展系列攻关,实现了再生聚酯纱线的高品质、产业化制备,主要创新研究成果如下:
(1)创新研发再生聚酯纤维低损伤梳理技术。改良刺辊、锡林针齿形态和结构布局实现对再生聚酯纤维的低损伤、高质量梳理;优化精梳装备和工艺技术,使适合再生聚酯纤维精梳加工,消除疵点,提高梳条品质;研发混纺原料的条梳联合、精细混合技术,提高混合质量,条干均匀度提高9%,A 1、A 2类小纱疵减少40%,强度提高10%。(2)创新开发重定量赛络纺再生聚酯纤维高效纺纱技术,突破制约高产、优质纺纱的技术瓶颈,使高品质再生聚酯纱线生产效率提高4.5%,万锭用工减少6人,成本降低11%;优化紧密赛络纺技术,消除薄弱环节,实现高品质再生聚酯纱线的产业化加工。(3)创新发明立体转弓假捻技术,实现较低成纱捻度下纱线强力提高,捻度降低3%的同时单纱强度提高8%,加工效率提高2%~3%,实现纱线柔软度与强力兼顾,研发光电、图像集成的纱疵精准在线监控技术,各类纱疵降低30%以上。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等4项,发表文章11篇。项目技术为再生聚酯纤维向深度、广度应用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东华大学、广州纤维产品检测研究院、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莱州市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永荣、罗胜利、张佩华、张雪波、黎仲明、李丽琼、张国权、廖银琳、姚远
针对紧身内衣、塑身衣、运动衣等功能性针织服装压力舒适性的要求,研制服装压力测试系统,建立评价方法与体系。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智能假人服装压力测试系统研制;(2)构建针织物三维接触压力性能综合评价体系;(3)基于物理心理学理论,构建女性压力舒适阈值图谱;(4)综合假人上压力测试、压力舒适阈值和人体三维特征,建立个体服装压力和压力舒适预估模型。项目技术创新性明显,制订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外文专著1项(1章)。
该项目研究体现了产、学、研、检、消有效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教育和科研方面,为培养专业人才,创建一流学科提供支持,提升学术科研能力,延拓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行业方面,有利于规范和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服装舒适性评价标准体系,填补国内外对于服装压力舒适性检测技术的空白;企业方面,助力服装企业高附加值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便于内部产品质量把控;仪器生产企业,直接经济收益,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仪器设备的研发动力;检测机构,逐步开展相关项目的检测,对整个纺织检测领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新型检验项目给检测机构带来直接的检测收入,并带动其他功能性和舒适性相关的检测业务;消费者方面,提升消费者对压力功能性服装的认知、明确自身需求以及合理选配尺码,科学合身穿衣。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新华源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刘柳、陈文、张永钢、陈宗立、黄莉茜、郭占军、张瑞云、谢云利、陈玉峰、刘显煜
细旦再生纤维素纤维以其纱支优势及独特的性能广泛应用于超高支纱的生产加工中。国内外现有的超高支纱生产普遍沿用棉纺设备,存在纺纱专件适应性差、细纱牵伸工序低质低效、整体纺纱系统性差等技术瓶颈,严重阻碍了高品质细旦再生纤维素纤维超高支纱的发展。本项目在超高支纱纺纱专件器材的研制开发、整体工艺系统配置等方面展开系列攻关,突破了细旦再生纤维素纤维超高支纱的关键专件器材和技术瓶颈,实现了超高支纱高品质加工及其产业化,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创新开发了高光洁度、强穿刺力、低摩擦系数的复合涂层金属针布制备技术,创新设计了双轴承传动并条差速箱,专项开发了单碳丝网格圈、自润滑钢领钢丝圈、软弹胶辊等细纱专用器材,突破性完成了细旦再生纤维素纤维超高支纱纺纱专用件的创新设计及研发。
(2)独特设计了防扭振牵伸装置,有效地减少了牵伸波动,降低了断头率,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发了细纱高效牵伸技术,突破了细旦再生纤维素纤维牵伸关键技术。
(3)创新了双道并条技术及重定量、大捻度粗纱工艺方案,通过大牵伸、小后区牵伸倍数、大隔距、优化罗拉加压,优化摇架压力分配,系统优化了细旦再生纤维素纤维超高支纱赛络紧密纺纺纱方案,实现了超高支纱的产业化生产。
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2篇;主持和参与制订标准5项。项目技术为细旦再生纤维素纤维高支纱向深度、广度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为提升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上下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有力的贡献。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吴江京奕特种纤维有限公司、江南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江苏京正特种纤维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卢雨正、陈路、邹专勇、陈克勤、彭福建、张仕成、韩晨晨、徐晓锴、韩伟中、潘海洪
涡流纺R7.4 tex纱线的规模化生产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纱线的线密度低,即使采用0.9 dtex×38 mm的纤维,单位截面内纤维根数仍只有80根左右,且黏胶纤维强力低,纱线强力弱,纺纱过程中易断头,难以连续纺;二是细旦黏胶纤维吸放湿速度快,进而影响前纺工序进程,导致半制品质量差,进而影响成纱质量。
鉴于此,该项目创新性地研制了喷气涡流纺R7.4 tex纱线生产关键技术,突破了黏胶纤维强力不足给纺制7.4 tex涡流纺纱线的局限,攻克了喷气涡流纺7.4 tex黏胶纱线少纤维根数连续成纱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高品质喷气涡流纺7.4 tex高支纱的大规模量产。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喷气涡流纺高支黏胶纱线稳定成纱技术——优化了400 m/m in生产速度下黏胶7.4 tex涡流纺纱的喷嘴气压、前罗拉纺锭隔距以及空心锭直径等关键工艺参数,实现了稳定成纱;(2)细旦黏胶高整齐度匀质须条制备技术——优选渗透剂在开清工序预处理细旦黏胶纤维,在前纺工序保持合适的纤维回潮率,提高梳理、牵伸效果,实现了高整齐度匀质棉条的制备;(3)7.4 tex喷气涡流纺黏胶纱线增强技术——研发了黏胶7.4 tex喷气涡流纱线增强技术,在涡流纺纺腔中使用研制的专用油剂,并引入热压缩空气降低黏胶纤维的回潮率,改善了纤维分散性和成纱结构,显著降低了纱线断头。
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发表论文5篇。突破了原有涡流纺纱线的线密度范围,攻克了强力较弱的黏胶7.4 tex纱线的相关技术瓶颈,拓展了涡流纺纱线的适用范围,填补了产品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