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在2020 年6 月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有针对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于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1]。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医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如传染病学、临床诊断技术的重要内容,是临床无菌操作及职业资格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本门课程内容包括病原生物学(含医学微生物学及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基础两大部分:病原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以及所引起的疾病的生物学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方法;免疫学基础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在疾病防治诊断中的应用。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如何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临床实践岗位要求,确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切入思政内容,将专业知识巧妙地与思政育人元素结合,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需要探索及深入研究的问题。
不同于医学本科院校,医学职业院校旨在培养技术技能型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学生不仅应具备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使命感。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本门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常见病原体致病性与免疫性,并了解与临床学专业相关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和新进展,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门课程都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开发本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时,结合学生专业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主动去深入思考、挖掘蕴含在各个知识点背后的思政元素,使本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润物无声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育。思政内容涉及多方面,包括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个人价值、能力提升等,意在培养学生医道天德、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学人文精神。
新时代新形势下,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起着主导作用,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效。高校教师不仅肩负着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学生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的责任。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性很强,以往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理想信仰、品行修养、价值观的引导,没有形成教书和育人为一体的课程观念。为了构建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紧密契合高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时积极探索知识传播与价值传播的路径,从不同维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效融合。
3.1.1 弘扬中国医学文化,激发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课程思政中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灿烂的医学成果。比如在讲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简史时以“人痘苗”作为思政案例,向学生介绍在天花肆虐的时代,全世界人们束手无策对抗这种烈性传染病时,中国医生就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在当时大大地降低了天花的死亡率,并且流传到相邻国家,也为后来牛痘苗的发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先进性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3.1.2 结合热点时事案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世界复杂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命运。因此,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学习,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主动了解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更好地担负起家庭、国家、民族赋予的重任。
比如在教学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疫苗时,以2017 年轰动全国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进行课程思政。该疫苗事件的起因是2017 年11 月有人举报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某批次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影响免疫保护效果。后来国家药监局在对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现场进行飞行检查时又发现:该公司生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记录造假等不法行为。事件一经爆出,引来广泛的社会关注,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因为事关生命健康,生命健康无小事,人命关天。该事件的影响极其恶劣,查实后的处理结果也是严厉的,不仅给予企业行政处罚,而且企业被强制退市,一个明星企业就这样陨落了。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到这次疫苗安全危机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导致该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玩忽职守、故意造假,一味地追求利益,罔顾人命,缺乏诚信及社会责任心,教育学生要从中吸取教训。医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是与性命息息相关的,临床工作无小事,大家要明确自己的职业使命,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肩负起承担的社会责任。
3.1.3 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基础医学教育归根到底是要为临床服务,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时应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为学生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比如在免疫系统中讲授骨髓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时,以武汉21 岁大学生小杰热心公益,帮助他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并捐献宝贵的造血干细胞的真实事迹为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信念,作为医学生要有担当、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为患者服务的职业意识。
另外,在讲授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时,告诉学生不同淋巴细胞间既要讲分工,又要讲合作,每个淋巴细胞都在体内兢兢业业地工作,才能保障机体整体的正常。同时介绍医院各科室岗位分工,指出在医疗工作中虽然医疗工作者工作岗位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但是不分轻重,需要彼此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通过上述不同层面、多维度的教学案例讲解,使学生能够在润物无声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内化、提升,培养具有新时代思想和专业技能的医学生。
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根据临床岗位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删减,整合实验项目,确保每个教学知识点都能紧密联系岗位需求,同时蕴含思政元素。比如在教学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时,引入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案例[2],让学生了解这个挽救无数人生命的抗生素居然是弗莱明在一个被青霉菌污染的葡萄球菌培养基上偶然发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细心发现问题、耐心解决问题。依托课程思政育人,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还有在讲解抗生素抑菌实验意义时,以抗生素广泛使用催生耐药菌,甚至出现可怕的NDM-1 超级细菌为例,结合超级耐药菌的危害及感染可能导致无药可救的严重后果,教育学生不要滥用抗生素。医学生不仅要从自身做起,更要利用所学知识向周围的人宣传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指导人们谨慎合理使用抗生素,尽可能有效地控制耐药菌的泛滥和传播。另外,在未来的临床实践工作中更要严格遵守用药原则,规范使用抗生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教育亦是如此。要想使思政教育真正地铭刻于心,知行合一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为此,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将思政教育从课堂上延伸至课堂外,突破固有的教育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公益宣传等活动。比如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每年3 月24 日)组织学生制作宣传展板,走进社区进行义务宣传,生动形象地展示结核病的危害、防治知识及国家提供的免费治疗优惠政策,提高广大群众的结核病防治水平。再有在世界艾滋病日(每年12月1 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向广大群众普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宣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效的防治原则,引导普通群众正确认识艾滋病。
类似的主题日宣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平台,是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提升综合素质的良好载体,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实际行动,转化成有益于社会的正能量,学以致用,激发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助力。
目前开展的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课程教学目标、教师授课方式及课程思政思政元素的重构,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医者精神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使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学科人才培养需求相契合,构建育人大格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理念,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为了进一步丰富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教师深入挖掘教学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内容,并在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病原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网络教学软件云班课、智慧树平台医学育人视频[3]等积极开展思政教学活动。未来还将不断尝试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与时俱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选择具有启示性的案例或采用话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辩论,主动挖掘符合课程特点的思政教育点,产生情感共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点建设方向,但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任重而道远。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引路人,要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通过课程思政培养时代新人,塑造身心统一、人格健全、生活进取、价值取向正确的新时代大学生。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点[4],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尤为重要。课程思政建设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各个环节共同发力,积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