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星 程丽平 丁怡青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是促进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解决好高校的教育问题,是培养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保障基础。因此,国家和社会层面都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的教育问题,高校在此期间的应对措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及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1]。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让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既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又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更好地在这段特殊背景的时间里成长成熟。
自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以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努力攻克疫情难关,体现了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促使中国人民更有凝聚力。但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出现许多网络谣言,扰乱人心,增加了舆情防控压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更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大学生也不例外。疫情对于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 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在压抑危机情况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十分紧张的情绪反应。初期的新冠肺炎病毒有传播性强、致死率高、波及范围广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对其产生不小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对于身处疫情高风险地区或者自己和家人已经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大学生而言,这更是不小的挑战。
1.1.2 焦虑心理 在疫情暴发期间,我国采取隔离式教育,学生居家进行线上学习,等疫情平复期再在学校进行集中隔离式教学。在该政策影响下,许多学生对学习产生散漫的状态变化,对待学习的态度非常消极,自欺欺人,不按时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讲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能真正投入专业课学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焦虑的心理,面对考研或一些重大考试的情况,认为疫情背景下会影响自己高效率地复习,学习压力倍增。这些影响都使得学生心理发生消极的改变,严重的则反映在生理表现上,出现如失眠、口干、胸闷、心悸、烦躁不安等外化表现。
1.1.3 抑郁心理 当人处于精神压力大、生活遭遇严重挫折、面对无法预知的生老病死和天灾人祸等情况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抑郁情绪。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言语动作减少等。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在线上学习可能长达半年之久,这与常规的课堂教学不同。部分学生作息不规律,睡眠质量较差。另外,居家隔离期间是学生与父母相处较为密切的一段时期,部分学生由于与父母沟通不畅而引发一些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
几乎在每次大灾难后,都会催生新业态和新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诸多在线教育平台和线上培训机构的兴起使得学习方式有了更多时间与空间的灵活性。近几年,线上教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居家学习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影响的一个创新之举。在本次疫情中,线上教育迫不得已成为学校正常进行授课的唯一方式。为应对疫情影响,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2]。然而,线上授课并不能完全取代线下在教室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授课,单纯的网上授课利弊共存。
1.2.1 线上教学的优点
首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线上教学对传统教学进行升级和技术创新,使其不受时间、空间的干扰与影响,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不能出门的窘迫困境,很好地解决了这次疫情带来的挑战,化解了危机,成为“互联网+”最成功的应用典范,保证了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
其次,网络线上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传统课堂中,教学内容主要依赖于教材,因此,教材内容的有限性会阻碍教师教授内容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多元性与丰富性。线上教学借助互联网资源和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教材外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教师优选各种有助于线上教学的课堂教学素材和有助于学生线下自主学习的教辅素材,再辅以声、光、色、形、像、动画等线上教学技术手段,大大丰富了教学形式,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和方法。
最后,师生交互更加便捷,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在线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签到、投票、连麦、线上测试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课堂外可以通过作业和测试的发布与提交来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在交流社区对学生进行“一对一”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因此,线上学习使得师生间的交流更便捷,更具有时效性,更有利于教师掌握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1.2.2 线上教学的缺点
首先,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没有条件进行网上听课,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都会受影响。不能忽视这些学生渴盼知识的眼神,他们的受教育权同样需要保障。
其次,部分学校有强行要求学生“线上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举措,这些举措非但毫无意义,还会消耗学生时间,浪费学生和家长的精力。
最后,部分学生的自控及自学能力并不高,线上教学没有教师的当面督促,教师与学生在屏幕上见面,受网络限制,有时不能让学生开摄像头,这就给了自控力不足的学生偷懒的机会。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学习无法掌控,他们在线上教学后可能变得更颓废。
截至2022 年上半年,我国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疫情形势始终向稳中向好的趋势发展,仍能看到人们一直保持着疫情防控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多运动成为标配。同时不难发现,身处高校的大学生也一直保持着在疫情防控期间养成的好习惯,具体如下。
1.3.1 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多数学生居家生活学习,活动的场所固定,有时会忽视体育锻炼和对自我身体素质的提升,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及电子游戏,容易出现身体免疫力下降、体能下降、视力下降等问题。为保证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快速针对现状作出反应,在课余时间利用多种渠道指导学生进行居家体育锻炼,在课内时间讲授体育知识,进行动作示范,带领学生同步进行体育锻炼,并对课余时间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监督,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学生普遍反映:在教师的带领与监督下,自己逐渐养成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1.3.2 保持良好消费行为,确定消费计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逐渐改善,部分学生存在过度消费行为。但在此次疫情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对消费的态度更加认真严谨,会保持良好的消费行为,确定自己的消费计划,注重发展型消费,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
1.3.3 养成阅读习惯,制订阅读计划 疫情的发生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随着假期的不断延长,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被不断地打破和重构,居家隔离和远程学习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旋律。有的学生边上网课边刷微博和电视剧,对课后作业也是敷衍了事,但很快,闲居在家的颓废感和焦虑感就占据了很多大学生的内心,他们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制订阅读计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勇于创新,思政教育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讲好抗疫故事,用好疫情防控这本时代教材,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以真实感人的温度和情怀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助力青春不缺钙。大学思政课需要融入时代精神,抗疫思政教材编写为当地大学生送上富有中国精神的理论之钙,一张张图片、一串串数字、一组组案例、一个个故事……化成思政理论的好教材[3]。融入“抗疫精神”的思政课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自信,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感受抗击疫情中的中国力量,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体会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表现的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自信的种子才能深深地扎根于大学生的心中。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状和风土民情,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和敢于创新的奋斗精神。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如鼓励学生在学校或家中积极参与社区的抗疫活动,担任志愿者,开展抗疫精神宣讲,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在礼堂观看抗疫专题片或参观抗疫展览。
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校训,感化和引导着学生健康成长,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体现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又给学生提供精神引领,保障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要把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与时俱进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运用抗疫文化和抗疫作品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远大志向,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拓展新方式和新渠道。
首先,可以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等级的社会事件发布正面宣传模块,发布辟谣信息,以此构建社会事件舆情防控体系,引导大学生不信谣、不传谣,坚定信念追求。
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线上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契合线上教学的部分,并把握新冠疫情流行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突出线上育人机制,强化线上思政元素[4]。
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当前处在与过去的常规教育有区别的非常规时期。随着疫情的发展,当今的高校思政工作和过去常态化下的思政工作存在显著差别,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心思和努力[5]。
首先,要善用现实资源,敢于克服困难,扩大思政工作广度[6]。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紧跟疫情防控与社会发展的新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对疫情防控的认知与理解情况,用鲜活的思政教育资源为学生解惑答疑。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应该掌握现代教育的方式方法,适应学生网络化学习特点,积极开展有效的“云思政”,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创造性发展,拓宽思政工作的广度。
其次,要加强协同机制,提升思政工作力度。重大疫情下更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生活思政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都要与时俱进,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战“疫”过程中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法治精神等自觉融入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活思政,三方面协同推进“云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思政工作的力度。
最后,由于新冠疫情暴发的缘故,我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空前的挑战,各个学校都应该充分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时刻掌控疫情的舆论动态。舆论风波主要集中在信息把控不严、虚假信息扩散和消极情绪蔓延等几个大的方面,学校要在总结舆论产生的影响后有针对性地逐一击破舆论的影响,将学生带到正确的学习生活中,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另外,学校在对存在问题进行突破的同时,也应当同步进行对学生心理干预的建设,双管齐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