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龙,王继年,程玉燕,陈明卫*
(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新增人口趋缓,老年化问题日益严重,全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10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7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到2030年,医学教育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同时《意见》还提到:要强化医学教育质量评估,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制度;要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专业认证结果等作为高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医学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上的急剧扩张导致教育资源的紧缺[2],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该院每学期开展临床医学课程59门,面向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802人次,涉及教学班数116个,医院年均承担教学本科教学任务近2万学时。医院教师数量方面:全院共有临床教师1558人,其中博士学历占24%,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122人,副高以上职称867人,教师总体学历水平较高,但总数量不足,生师比接近7 ∶1。受限于医院发展及人员编制等原因,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数量难以在短期内同步迅速增长。如何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体系,保证临床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亟待解决和关注的问题。
以迎接教育部对该校开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以“以评促建”的工作方针,结合临床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3-4]。
学院建立《教师试讲制度》《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临床见习教学规范》等各种教学管理制度与文件,涵盖本科教学活动全过程,同时制定《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教学评估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为公平、公正、合理评价教学质量提供准则和依据。
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求,学院选取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控制点——临床课程,进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探索,重新制定59门临床课程的质量标准。
成立教学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专家组,建立“四听(领导干部听课、教学专家督导听课、资深教师听课、同行专家听课)、五评(教师授课评比、教案评比、最受欢迎教师评比、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五查(课堂教学检查、教学秩序检查、教学档案检查、试卷抽查、教学质量中期检查)”(见表1),收集评教信息,向教师进行反馈,帮助改进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将教学质量检查结果和临床科室年终绩效挂钩。
表1 近三年临床医学课程质控项目统计表
通过评教和检查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和提高:为提高临床医生的课堂教学水平,医院举办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培训班、双语教学培训班,选拔年轻老师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教学培训和教育交流,组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案评比、教学课件大赛等,近3年来,共40人次获得各种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为了促进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医院年投入300万元专项配套经费,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近3年该院教师获批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及课程类课题60项,年发表教学论文近60篇;担任主编或者参编各种教材/著作131部;近3年获得省级及校级教学成果奖17项。
一系列数据的变化体现质量监控举措确实改进了教学质量。
近3年,学生课堂评教的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体现质量改进的成果。在2018年“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教学奖”评选中该院5位教师获奖,占据获奖总名额的一半。学院十名带教老师获得大学2017年度十佳来华留学生实习带教教师的光荣称号。2019年开展学生网上评教该院4名教师进入前十名。
医院近3年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如下(见表2)。
表2 医院近3年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数据
该校已连续3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首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在88%以上(超过省部委共建院校标准),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高等医学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该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对在校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达到92.9%。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2022年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及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22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数据,该校学生名列全国第62位,在安徽省属高校中位列第一,排行榜中,该校临床医学新生质量排名位列144位,新生质量等级为B+等级,经过五年大学本科培养后,毕业生质量达到A等级,充分展示临床课程质量管理卓有成效。
学校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对该校的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并且在省内专业综合评估获评A级(临床医学类排名第一),达到“以评促建”效果。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教学评估方式仍沿用传统的评估模式,大多为教学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医院领导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相关利益方参与进行评估和检查,检查形式费时费力,且无法覆盖全体临床课程和教师[2,5,6-7]。笔者建议尝试搭建远程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实时、准确、开放的优势,开展“教师线下授课,专家学生线上云评估”,随时随地用信息化方法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扩大评估覆盖面。
现行医疗体制环境下,大多临床教学医院是市场化运营的财务独立成本核算单位,临床教学医院不能直接从教学中获得经济效益,对临床教学的投入积极性较低,同时为控制人力资源成本,临床教师数量增加幅度有限[8-9]。按照相关规定,临床医生必须具备教师资格才能参与临床教学工作,而临床教学工作量增加导致人员紧缺[8],迫使一些没有完全达到教师标准的医师开始带教、授课,这一部分带教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够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课程教学效果。建议加强对临床教研室建设和支持力度,设置一定数量的专职临床教师岗或者临床医师定期脱岗教学,提高临床教学工作待遇。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要求,实现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开始崛起,各大医学高校要根据新的学科模式及其社会发展需求,适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边缘学科、相关学科与本学科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10-11];同时,以应对“疫情”线上授课为契机,加速推进“金课”和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准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的精品课程,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12]。另外,对于医学生而言,临床思维的训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开展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开展以病种为导向的案例模块教学和临床思维训练,辅以PBL、CBL(case-based learning)、形成性评价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能有效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