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娟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通、换气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易诱发细胞生理代谢紊乱、低氧血症等,严重危害患儿的健康[1]。目前临床针对新生儿肺炎多采用氧气吸入治疗,患儿需通过戴头罩或鼻导管给氧,故多采取仰卧位。研究证实,仰卧位在改善机体通气和血流比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改善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情况,增加肺氧合指数[2]。由于患儿长时间处于仰卧位,会出现呼吸频率增高、血氧浓度上升现象,易加重病情,而头低脚高侧卧位能促进引流,使下呼吸道分泌物向上排出,增加肺内容量,改善呼吸困难症状[3-4]。因此,在患儿治疗期间,还应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以保证治疗效果及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转变体位联合抚触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肺炎患儿呼吸循环状况及康复进程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肺炎患儿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日龄7~26 d,平均(18.16±3.25)d;体质量2.4~5.2 kg,平均(3.42±0.43)kg;病程1~5 d,平均(3.15±0.78)d。观察组男19例,女20例;日龄5~27 d,平均(17.59±3.62)d;体质量2.6~4.9 kg,平均(3.35±0.50)kg;病程1~5 d,平均(3.30±1.07)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审批号:2020-025-KY12)。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标准:临床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听诊肺部有细湿啰音,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有局部浸润影等[5]。②中医诊断参照《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中肺炎咳嗽痰热闭肺证和风热闭肺证的相关诊断标准[6]。痰热闭肺证: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憋喘,鼻翼煽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风热闭肺证:恶风发热,呼吸气急,痰多色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标准;入院接受治疗;日龄≤28 d;患儿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有炎症疾病者;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异常者;患新生儿溶血症者。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体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抬高床头30°,使患儿处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根据患儿呼吸情况给予气道护理,包括叩背、吸痰、雾化吸入等;依据患儿体质量、日龄规定每日进食量,多次少量,避免呛奶;进食后帮助患儿取扶坐位,轻叩背部,排出吸吮时吞入的空气,防止吐奶、呛咳。持续干预1周。
2.2 观察组 采用转变体位联合抚触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体位转变护理。首先将患儿置于头高脚低斜坡卧位,头偏向一侧,上举双上肢至头两侧,臀部垫软枕,双下肢呈蛙式,维持30 min后转变为仰卧位或自由体位;3 h后床头抬高30°,患儿取头低脚高左侧卧位,臀、背部垫软枕,四肢中线呈屈曲位,维持30 min后转变为仰卧位或自由体位;3 h后床头抬高30°,患儿取头低脚高右侧卧位,具体方法同左侧卧位;3 h后床头抬高15°,患儿取头高脚低俯卧位,维持30 min后转为仰卧位或自由体位。变换体位前对患儿叩背5 min,按需吸痰。②抚触方法。于喂奶1 h后或两次进食之间进行抚触护理,将患儿置于俯卧位,护理人员手掌涂抹润肤油,以轻柔手法按摩患儿臀、背部;再调整为侧卧位,按摩其四肢;最后调整为仰卧位,按摩其头、胸、腹部,注意力度适中,每次抚触时间为15~20 min,每日2次。持续干预1周。
3.1 观察指标 ①呼吸循环状况。采用听诊器测量两组患儿心率(HR)、呼吸频率(R),采用血气分析仪电化学法测定血氧饱和度(Sp O2)。②康复进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气促、咳嗽、湿啰音、哮鸣音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呼吸循环状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HR、R、Sp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HR、R均低于干预前,Sp O2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HR、R均低于对照组,Sp O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肺炎患儿干预前后呼吸循环状况比较(±s)
表1 两组新生儿肺炎患儿干预前后呼吸循环状况比较(±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心率(次/分) 呼吸频率(次/分) 血氧饱和度(%)观察组 39 干预前 159.43±8.18 54.68±4.06 86.23±5.12干预后 130.87±6.62△▲ 40.72±3.40△▲ 97.69±2.55△▲对照组 39 干预前 158.63±7.55 54.95±4.23 86.56±4.84干预后 141.50±7.32△ 47.58±4.15△ 92.66±3.82△
(2)康复进程比较 观察组气促、咳嗽、湿啰音、哮鸣音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肺炎患儿康复进程比较(d,±s)
表2 两组新生儿肺炎患儿康复进程比较(d,±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气促缓解时间 咳嗽缓解时间 湿啰音缓解时间观察组 39 3.52±0.74▲ 3.83±1.09▲ 4.01±0.96▲对照组 39 4.96±1.53 5.32±1.28 5.17±1.48组别 例数 哮鸣音缓解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39 3.90±0.45▲ 7.06±2.68▲对照组 39 4.76±1.22 10.39±3.25
新生儿肺部尚未发育完全,气管管腔较成人短小,纤毛清除功能较差,细菌极易进入肺部引起肺炎,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分泌物增多,导致气道堵塞,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分泌物聚集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进一步加重肺部感染,导致患儿缺氧、感染性中毒,甚至引起多器官衰竭,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7]。临床治疗新生儿肺炎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抗感染、暖箱治疗等,目前相关治疗技术及设备已足够成熟,因此逐渐将改进的目标转移到新生儿肺炎的护理方案中,以进一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预后[8]。
传统新生儿肺炎的护理主要采取仰卧位,其优势在于方便观察病情和机械通气患儿呼吸道护理情况等,但新生儿喉腔窄、喉长,呈漏斗状,仰卧位时漏斗口在上、底在下,胃内反流物及分泌物易呛入气道,加之吞咽不协调,导致痰液不能及时排出而阻塞呼吸道,进而引起呼吸困难[9]。研究发现,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定期更换体位,能降低呛咳、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HR、R低于对照组,Sp O2高于对照组,气促缓解、咳嗽缓解、湿啰音缓解、哮鸣音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在新生儿肺炎患儿中采取转变体位联合抚触护理干预能改善其呼吸循环状况,加速症状缓解,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考虑到新生儿长期保持固定体位会影响血液循环,且呼吸道内痰液不易排出,故采用动态体位转变护理。头低脚高侧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能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减轻缺氧症状;头低脚高俯卧位可减轻肺后叶水肿及充血,改善受压部位血液循环,使肺保持在高位,增加肺的顺应性及肺活量,提高Sp O2,加速病情恢复[11]。抚触护理是通过科学按摩手法对患儿局部皮肤进行有效刺激,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抚触护理还可疏通经络,调节气机,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12]。在抚触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肌肤亲密接触,可刺激患儿神经末梢,使信号源经神经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对其心理及发育产生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13]。在转变体位中联合抚触护理可发挥协同作用。由于本研究选取病例数较少,且观察时间较短,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未来还需扩大样本量,增加随访研究,以观察转变体位联合抚触护理干预在新生儿肺炎中的远期疗效,增加研究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转变体位联合抚触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新生儿肺炎呼吸循环状况,加速临床症状、体征缓解,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