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分析及思考※

2022-10-16 00:27张美美李保有郭建红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小腿红线经络

张美美,周 彤,李保有,郭建红,3

(1.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2.李保有中医中心,丹麦 马里博 4930;3.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

古代文献中没有“循经感传”这一名词,循经感传是循着经络走向出现的感应与传输。《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可见古代医家对“气至”及循经感传现象的重视。对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是探索经络本质的重要切入点,对临床提高针刺疗效有重要启发。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实验针灸学》中定义循经感传为“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会出现酸、胀、麻、痛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此外,针刺时出现的红线、白线、红疹和皮下出血斑条亦属于循经感传现象[1]。1972年,有学者开展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项目,1975年在北京召开了第1次全国经络感传研究专题经验交流会议,此后关于循经感传的研究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1]。1978年全国经络研究协作组建议统一使用“循经感传”表述相关的经络现象[2]。诸多学者在临床研究中证实了激发循经感传可明显提高疗效,且循经感传越显著表明疗效越好,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胃痛、干眼症、变应性鼻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3-7]。研究表明,温度、体质、体位、针刺手法对循经感传的影响较大[8-11]。《黄帝内经》中“气至而有效”的描述符合针刺的临床特点,古典医籍中也多有类似表述。循经感传是得气基础上“气至病所”的前提,因此进行循经感传的影响因素研究,在针刺实践中控制针刺条件,对提高针刺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对“提高温度更易产生循经感传”的研究结论[1],符合中医实践经验,也符合“温则松、松则通”的临床经验,适度的温热可使患者身心更加舒适放松,而在身心放松条件下针刺效果更佳,有利于产生循经感传,灸法的应用效果印证了这一研究结论。根据这一结论,在针刺临床中要注意适度提高诊室温度,尤其是冬天诊室温度普遍较低,可能影响针刺效果。在卧位条件下患者身心更加放松,针刺效果更好,更易产生循经感传[12]。因此,在条件允许时,针刺操作应尽量采取卧位进行。对于体质对循经感传影响的研究,有学者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特禀质等体质的患者,循经感传的出现率较高,针灸疗效也会更好,而对于感传出现率较低的湿热质、痰湿质等体质患者,则不推荐应用针灸治疗”的研究结论[9]。不同腧穴有不同的治疗作用,适用于不同体质的人群,因此选取腧穴不同,在不同体质人群中的循经感传出现率也不同。

循经感传研究样本的均一性也很重要,不同人群对针刺反应理解不同,对循经感传的描述差别较大。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经络通畅,气血充沛,对于针刺刺激反应更加敏感,更易产生得气反应与循经感传现象,是循经感传研究的理想样本。中医专业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对针刺反应熟悉,对循经感传现象描述更加清晰,因此选取健康中医专业大学生为研究人群,样本条件均一,受试结果获取容易,受试者的参与度与配合度均可得到保证,在循经感传研究中可作为首选研究对象。因此,我们选取在校健康中医专业大学生21名,分别进行坐位、卧位腧穴针刺操作,通过体表反应观察及调查表调查,对经络感传现象进行初步分析,观察不同体位循经感传现象出现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循经感传提供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学生共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18~24岁,平均(21.2±1.6)岁;均熟悉针刺操作过程及针刺反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自愿且能配合问卷与研究者;意识清晰且能自主活动者。

1.3 排除标准 精神异常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完成调研者;有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依从性差者;肢体感觉障碍者。

1.4 体质测定方法 采用2009年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的中医体质分类专用量表,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体质测定。本研究仅考虑单一体质,若有两种及以上体质转化分数相同,予以再次问卷调查或剔除。

1.5 循经感传现象调查方法 通过自拟循经感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其中阳性感传是指受试者自觉出现沿着一定方向传导、扩散的针感,或皮肤表面出现红线等明显标志,阴性感传是指受试者自觉无任何沿一定方向传导、扩散的针感,排除仅有局部胀、痒、痛等得气反应。

1.6 针刺操作 坐位与卧位针刺间隔2 d进行,时间均为19:00—21:00,针刺使用规格为0.25 mm×25 mm一次性无菌毫针,由同一专业人员以同一针刺手法针刺右侧足三里。针刺过程中,嘱受试者取坐位或卧位,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皮肤后进针,行提插捻转手法,至出现得气反应后停止行针,留针15 min后出针。

2 结果

2.1 体质结果分析 21例受试者均为偏颇体质,其中阳虚质2例(9.5%),气虚质1例(4.8%),阴虚质4例(19.0%),痰湿质2例(9.5%),湿热质6例(28.6%),血瘀质2例(9.5%),气郁质1例(4.8%),特禀质3例(14.3%)。

2.2 同一体位下显性循经感传出现情况分析 取坐位时,21例受试者中有13例(61.9%)出现阳性感传,其中皮肤表面出现红线者2例(15.4%),且红线延伸方向皆是循足阳明胃经沿小腿外侧向下;阴性感传者8例(38.1%)。取卧位时,21例受试者中有14例(66.7%)出现阳性感传,其中皮肤表面出现红线者3例(21.4%),红线延伸方向皆由穴位处向外环绕小腿至小腿背侧;阴性感传者7例(33.3%)。

2.3 不同体位下不同体质显性循经感传出现情况分析 在坐位针刺过程中,有4例阴虚质受试者、2例痰湿质受试者、1例气郁质受试者均出现阳性感传,阳性感传发生率均为100%;6例湿热质受试者中,4例出现阳性感传,阳性感传发生率为66.7%(4/6);2例血瘀质受试者中,1例出现阳性感传,阳性感传发生率为50%(1/2);3例特禀质受试者中,1例出现阳性感传,阳性感传发生率为33.3%(1/3);2例阳虚质受试者、1例气虚质受试者均未出现阳性感传,见表1。其中1例痰湿质受试者皮肤表面出现红线(扫描题目右侧二维码查看图1),红线由足三里处沿小腿外侧下至外踝,长12 cm,宽1 cm,该受试者同时出现肠鸣音;1例气郁质受试者皮肤表面出现红线,红线由足三里处沿胫骨前嵴外1寸处向下,长14 cm,宽0.5 cm;1名湿热质受试者针刺期间出现可耐受的恶心症状。

表1 21例受试者坐位时感传现象分析(例)

在卧位针刺过程中,2例痰湿质受试者、2例血瘀质受试者、1例气郁质受试者均出现阳性感传,阳性感传发生率均为100%;4例阴虚质受试者中,3例出现阳性感传,阳性感传发生率为75%(3/4);3例特禀质受试者中,2例出现阳性感传,阳性感传发生率为66.7%(2/3);6例湿热质受试者中,4例出现阳性感传,阳性感传发生率为66.7%(4/6);2例血瘀质受试者、2例阳虚质受试者中,均有1例出现阳性感传,阳性感传发生率均为50%(1/2);1例气虚质受试者未出现阳性感传。见表2。其中1例阳虚质受试者皮肤表面出现红线,红线由足三里处向外环绕小腿至小腿背侧,长12 cm,宽1 cm;1例痰湿质受试者(该受试者亦为取坐位出现红线现象的痰湿质受试者)皮肤表面出现红线(扫描题目右侧二维码查看图2),红线由足三里处向外环绕小腿至小腿背侧,长13 cm,宽1 cm,该受试者同时出现肠鸣音、矢气症状;1例气郁质受试者(该受试者亦为取坐位出现红线现象的气郁质受试者)皮肤表面出现红线,红线由足三里处向外环绕小腿至小腿背侧,长12 cm,宽0.5 cm。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对于痰湿、阴虚、血瘀、湿热等体质的受试者更加适合。足三里穴为胃经原穴,对脾胃疾病作用较好,具有强壮作用,理论上对痰湿、血瘀、湿热等体质更加适合,本研究结果符合临床经验。开展不同体质、不同病种人群在针刺不同腧穴下的循经感传现象研究,对于腧穴的特异性研究及不同腧穴临床适宜人群、病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往循经感传研究是基于受试者的主观感受,出现体表标志的显性循经感传虽更加客观,但出现率较低。以能量波动为客观指标的可视化研究为循经感传研究提供了更加客观可靠的依据,根据可视化证据可以发现隐性循经感传的存在及特点,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准确。基于可视化证据对循经感传影响因素的调控,将提高循经感传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被认可度及临床指导意义。

“气”运行于经络之中,循经感传必然以“气”为感传介质,对“气”概念的深入理解,是解释循经感传现象的基础。充足的能量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保障,人体内的细胞和组织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物理与化学变化,需要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无形的能量,而中医的“气”就是这种无形能量的储存形式。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及中介等作用,这些都是能量才具有的作用,有学者据此提出气具有能量的属性[13]。若把气看作一种哲学上的基本概念,则“气至”与循经感传现象难以理解,但若将气看作一种无形的能量载体,则“气至”与循经感传的概念十分清晰[14]。腧穴是经气汇聚的部位,也就是能量运行过程中聚集的主要场所,刺激这些部位能引起“气”这种无形能量的较大波动,这种波动顺着经络传输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因此,循经感传是一种能量的波动现象,这一现象除患者的主观感觉外,还可以通过测定温度[15]、微循环血流灌注量[16]、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17]等反映能量波动的客观指标体现出来。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循经感传现象体现了经络的可感知性,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也是我们探究经络实质的重要途径。在本调查分析中,出现体表标志的受试者反馈沿体表标志有明显灼热感等,触之表面温度较高,提示体表标志可能是“气”(能量)的剧烈波动在体表的特殊反应,也说明循经感传并不是简单的对针刺的神经传导现象[18]。若能借助可视化分析,对其温度等进行研究,可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靠,对经络本质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小腿红线经络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身体出现这5个现象 说明体内的经络不通
为文明行为立规矩、树导向、定红线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小腿抽筋不简单
我的朋友
《易经》养生法
父与子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