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锡市文熙幼儿园 周 艳
问题的产生激发了人类最初始的探究活动,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就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展开的。关于问题,Reitman 首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区分了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前者是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算子都很明确的问题,而后者则是上述三者中至少有一个没有明确界定的问题。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遇到的几乎都是结构不良问题,而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往往倾向于给予幼儿结构良好的问题,幼儿只需要选择信息,采取特定的解决步骤,便可以获得相应的确切答案。这样造成的结果是:1.问题不是幼儿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2.幼儿解决科学问题的方式趋于模式化、简单化;3.幼儿在解决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他的学习类型划分中,将问题解决作为最高水平的学习。因此,在一日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机会,激发其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幼儿教师需要审思的问题。
以下案例记录了一次由意外事件引发的“捡面粉”活动,活动中幼儿基于一个个问题解决的回应,更是说明了结构不良问题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家长助教活动后留下了一盒面粉,教师将这盒面粉投放进区域,期待着幼儿能与它产生互动。可实际情况与教师的设想不同,幼儿对摆放在盒子里的面粉并不感兴趣,个别幼儿会凑上去闻一闻,或用手指小心地点一点,并没有进一步的探索。一天,区域活动刚开始,面粉盒掉在了地上,洒落的面粉却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在教师眼里,面粉在盒子里便是“安全”的,是很好的操作材料;洒落出来便是“糟糕”的,会破坏游戏的规则。但现实是,幼儿对洒落在地上的面粉显露出了格外的好奇与兴趣。教师反思:“既然幼儿兴致这么高,不妨尊重幼儿的兴趣,在一旁静静观察这‘意外’会如何发展。”
科学区突然“啪”的一声响,装着面粉的盒子倒扣在地上。幼儿惊讶地望着盒子,涛涛连忙上前,蹲下来小心地把面粉盒拿开,看到落地的面粉像小土堆一样。
结构不良问题的特性:问题的初始状态不明
幼儿的回应:好奇心
分析与思考:发生“意外”时,幼儿对即将面临的问题信息是不明确的:“发生了什么?”“盒子里的面粉怎么样了?”“这一问题能否解决?”但恰恰是突发的、未知的问题,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下,凭着原始的冲动与责任意识,想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情况如何”以及“我能做些什么”。
涛涛张开手轻放在面粉堆上,然后用力握紧,将面粉一把一把抓进盒子。1 分钟后,面粉堆变矮变散。菲菲开始并拢手指,像“扫帚”一样,将许多分散的面粉“扫”到一起,面粉又变成了一小堆。她又可以将它们抓起来了。
随着地上的面粉越变越少,菲菲加快速度,将两只手都用作“扫把”,先在地上包围一块领域,再将两只手快速围合并拢,将分散的面粉快速聚拢,最后顺势把面粉抓进盒子。
五六分钟过后,面粉堆只有豆瓣大小了。萱萱抓了几次都没能将面粉抓起来,而面粉堆也散了。她用两个大拇指推了推分散的面粉,尝试着用“小鸡啄米”的动作,一点点地将面粉捏进盒子里,这下她成功了。
结构不良问题的特性:问题的解决策略不确定
幼儿的回应:假设判断,尝试操作,反思调整,综合运用
分析与思考:面对洒落在地上的面粉,幼儿并没有明确的、固定的解决策略。他们先结合生活经验,用“抓”的方式将面粉捡回盒子。随着面粉数量、形态的变化,他们尝试改变操作策略,用“扫”的方式聚拢堆高,用“围合并拢”的方式加快操作频率,用“小鸡啄米”的方式处理更为细小、分散的面粉堆。在应对问题时,他们结合问题的变化与自己的操作结果不断调整策略,找到应对问题变量不断变化的策略。
乐乐跑去美工区拿来一个长柄塑料小刀在地上刮,尝试把面粉刮起来,结果他往前刮,面粉就往前“跑”。想了几秒钟,他用手掌在面粉前竖立起一面“墙”,面粉到手前“无路可走”,纷纷“上”了刀背。
捡面粉持续了10 分钟,直到塑料小刀都无法将地上零星的面粉刮拢时,乐乐又拿来了一个毛绒小球,不断地用小球在有面粉的地面上滚动。涛涛和萱萱也拿来了小球,覆在面粉上来回滚动,然后把粉拍进面粉盒。萱萱反复地拍,又用手指使劲搓,结果粉色小球还是白白的。于是,她拿着毛绒小球去洗手池想要洗干净。不一会儿,她跑来说:“老师,我发现面粉碰了水,变黏了。”
结构不良问题的特性:问题的解决途径不唯一
幼儿的回应:模仿后调整、创新,运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分析与思考:面对结构不良问题时,部分幼儿缺乏经验,会模仿他人解决问题,也会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操作经验调整操作方法。由于问题的解决途径不是唯一的,幼儿会自主、发散地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乐乐能自主搜集各种工具帮助自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萱萱能结合自己的新发现深入思考并总结、分享了自己的发现。
“捡面粉”活动持续探索的时间长达30 多分钟,被湿绒球擦过的地面很湿滑,为了幼儿的安全与其他活动的有效开展,乐乐与其他幼儿商量后,决定用拖把将地面清理干净,“捡面粉”活动暂时告一段落。
结构不良问题的特性:问题的解决过程耗时长
幼儿的回应:乐于挑战,持续而深入地探究
分析与思考:面对这一由意外引发的探究活动,幼儿的持续探索说明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更具有挑战性。面粉虽然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捡面粉”却是幼儿生活中不常有机会自主解决的问题。因为成人更倾向于把结构材料给予幼儿,这类材料指向的是结构良好问题。而案例中的面粉属于非结构性材料,其数量、分布形态等在与水、绒球、塑料小刀等物品的互动中不断发生变化,更能激发幼儿的潜能与深入探究的欲望。
结构不良问题下,幼儿的持续性探究与其经验的进阶有着重要的联系。为助力幼儿的深度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机会,助力幼儿更直观、全面地发现面粉的物理特性,并保证幼儿自主操作的时间,引导幼儿学会根据面粉量、分布形态的变化调整自己“捡”的策略,在充分的探索中发现面粉很滑,毛绒小球会“吸附”面粉颗粒,面粉遇水会变黏等,同时提供多种与面粉互动的材料,助力幼儿利用周围的工具帮助“捡”面粉,发现工具与面粉的互相作用等。一次“意外”生发的结构不良问题,在教师的“旁观”下成为了幼儿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
我们看到,幼儿在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材料特性——预设解决策略——选择、调整策略——尝试使用工具——生成认识材料特性的新经验——生成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出非凡的创造力、思维力、工具使用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其经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进阶式发展。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高幼儿建构知识的能力,为幼儿日后解决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奠定基础。但我们并不否认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科知识是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基础。如果幼儿接受学习中不确定因素的能力越强,那他们就会越大胆,学得越快,学习的力量也会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