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伟燕(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运河中学)
深度学习相对于浅层或表面学习而言,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机械学习转向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是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追求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部分教师完全摒弃教材,对教材文本无解读,学生对课本概念一无所知。有些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下只是对教材中的内容照本宣科,教材内容全部划线,使得学生应该掌握的关键概念被淹没在各种知识内容中,无法得到突出体现。有些教师只在考试前背诵知识时使用教材文本,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只能依靠前后文或者教师要求大家记住的所谓“重点”词、句和段落,学习停留在表面,成为以单纯提升考试成绩为目的的浅层学习。而且因为学生缺少对关键概念的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经常无法取得预期的成绩提升效果。这些问题的直接体现就是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比如“依法治国”会写成“依法制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能够满足初中生的普遍学习需要,但教师一般会适当引入教材外的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教材已有的内容有所取舍,有些详细探究,有些可以略讲。但是,有的教师对于课外素材不加选择,拿来就用,一味追求课堂的新意、刺激和活跃,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合理应用。有的教师将大量无关素材或无效素材运用到课堂中,学生不会分析,教师又不进行指导,从而导致课堂中心点不突出,课堂教学成为典型的“满堂灌”,学生学习体验较差,无法以中心点为核心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认知体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具有吸引注意力,促进学生思考,培养问题意识等多重作用。但一些教师对于提问的使用不够谨慎,问题的提出与知识关联度不够,问题缺乏有效性,课堂效率低,应该合理设置课堂提问,不要随意提问。也有一些教师封闭式问题比开放式问题多,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否”,这就使得很多问题只能起到暂时提升学生注意力的作用,难以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质疑精神,不能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不愿配合教师解决问题,在课堂提问时“万马齐喑”,教师只能自问自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能产生有效的触动。
认真研究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可以发现,每个单元都有较为明确的主题,单元内容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对学生的认知构建发生作用。但有的教师缺乏对单元体系的重视,学生学了本课就不知道前一节课的内容,课时之间缺少必要联系,使得学生难以对重要概念建立起整体认识,知识体系存在各种断裂,无法达到深度学习的程度。如八上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一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与第二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三课“做守法的公民”存在递进关系。学生首先要明白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生活是离不开规则的,这个规则包含道德与法律。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把握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比如道德与法律的图示关系。
思维导图的作用可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其中,课前预学是教学工作的初始环节,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这节课我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我的认知是否正确,并且以较好的状态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思维导图在这一环节就可以发挥作用,通过抓住关键概念完成对此前知识的回顾并做好对新知展开深入探究的准备工作。
例如,在对“法不可违”一课展开预学时,可以先给学生预设一个小问题:班里一个同学把另一个同学的眼镜藏了起来,随后两人发生了一点口角,请你判断这是什么行为?学生带着疑问去预学本课内容,先去搞清楚什么是违法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去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明确本课的知识核心是违法行为,通过“违法无小事”及“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个分支,将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不同违法行为的共同点、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法律责任及如何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等关键概念与重点知识分清楚,从而在预学阶段就完成较为深入的学习。(详见图1)
(图1)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比较强,如果不注重对于文本的解读,学生只能对教材内容完成机械记忆,难以达到深度学习的程度。为此,教师应该借助思维导图对文本展开更为深入的解读,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互动交流,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向更深的学习层次迈进。
例如,“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的学习具有较大难度,因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有一点点“遥远”,学生的认知中关于国家制度这一部分是欠缺的,他们更多的是参与到家庭和校园生活中,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也不够,那么知识就显得比较生涩难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家庭成员及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进行突破。本课的基本经济制度分别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三个关键知识点可以进一步延伸,指向次一级关键词,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分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部分,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那么学生如何来区分和辨别这些经济成分,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辅助教学,学生根据教师的重点提炼出的关键词和案例,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随着思维导图从中心点向关键词延伸以及内容的不断丰富,学生的探究会逐步深入,实现深度学习。(详见图2)
(图2)
思维导图的根本作用是通过包容其中的各种具体元素,促进学生对于新知的探究,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生成与建构,从而完成深度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新知形成需要充分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所以在确定切入点及素材时,应抓住学生比较熟悉的某个知识点,该知识点应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使得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身潜力,有效提升新知探究的效果,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诚信智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一关键知识点延伸出我们生活中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该怎么办?是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尊重他人隐私?是做到完全诚信?还是说些善意的谎言?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问题很有争议性。教师需要提出不同情境的框架,学生可发现其中的争议点。以诚信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论点,随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自己代入到情境中的不同角色,思考自己会怎样选择,从思维导图中心发散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在思维导图中呈现出可能的结果,这时候学生可能会选择结果比较好的方式,教师进行引导,再加以总结提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现深度学习理念。(详见图3)
(图3)
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个单元包括至少两课,每课又分为至少两个部分。每个单元都是由各个部分所构成的整体。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思维体系,从整体上实现深度学习,教师除了在单独某课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外,还应利用课后的反思、回顾和复习,通过思维导图串联单元整体。而且师生双方都要进行反思,教师要将此作为自身与学生共同进行深度学习的机会,提升自身教学专业素养。
例如,在完成“理解权利义务”单元的学习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在回顾中绘制本单元的思维导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本单元思维导图的绘制,根据思维导图将本单元中每节课和每个部分的主要关键词及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框架建构。本单元不仅仅要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公民如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更要明确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思考权利和义务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关系一目了然的示意图,在图示题等题型中切实落实考点,真正将知识落到实处,实现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不仅得到了单元整体的思维导图,学生实现了对本单元的知识学习,教师也可以从中分析教学工作中的失误并在今后加以有效弥补。(详见图4)
(图4)
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是高效的。通过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思维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