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技期刊术语规范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2-10-15 07:22■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有误用字差错

■王 琪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术语规范是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2020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的通知,其中提到:“使用科技术语不符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每处计0.5个差错。”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5年成立,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国函〔1987〕142号)中明确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函〔1987〕142号文件精神,1990年6月23日,原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原国家教委、原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科发出字0698号),其中指出:“1. 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2. 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3. 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目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审定、公布了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电子学、农学、医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的140余种规范名词,内容覆盖基础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领域[1]。

为了建设科技期刊强国,全面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已势在必行。期刊质量既包括内容质量,也包括编校质量。术语规范是准确展示科技文献内容和有效传达信息的基础,对科技交流起着重要作用。科技术语的统一规范是科技图书、期刊编纂、出版、检索等必不可少的要素[2];正确、规范、恰当地使用新兴科技名词是对科技期刊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科学技术广泛传播的需要[3];实现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是科技期刊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4]。尽管如此,科技期刊在术语规范化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术语不规范现象时常出现。为了提高科技期刊术语规范化水平,更好地建构科技术语体系乃至科技话语体系,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系统地调查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术语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调查和研究科技期刊术语问题,但这些研究或局限于医学及相关领域[3,5-6],或缺乏调查样本和数据统计[2,7],不利于读者全面了解科技期刊术语规范情况。为此,本研究尝试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名词为主要依据,调查不同学科领域的术语问题,系统了解我国科技期刊术语规范化现状,整理期刊普遍存在的术语问题及个别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管理提供依据,为期刊术语检查提供参考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了深入了解科技期刊术语使用状况,本研究抽查了2020年出版的18种中文科技期刊全年出版的各期文章,调查期刊包括5种化学科学类期刊、4种生命科学类期刊、3种工程与材料科学类期刊、2种地球科学类期刊、2种管理科学类期刊、1种数理科学类期刊、1种信息科学类期刊,涉及气象学、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农学、植物学、化学、心理学、土木工程、金属学、建筑学等学科领域,覆盖了科学技术的主要学科门类。本次参与术语调查的专家有两类:一类是专业领域内的科研人员,另一类是专业领域内的编辑出版工作人员。

1.2 方法和调查过程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搜集18种科技期刊2020年全年刊出的所有文章,调查其中术语使用差错情况。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为准,判断术语使用是否存在问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名词中缺乏相关标准的,以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意见为准;凡是存有争议的术语问题,不统计在内。

为了便于复核专家填写的数据内容,纠错表中设计了“刊名”“期次”及“页码”栏;为了便于录入特殊字形,提供给专家填写的表格为Word文档。本研究采取专家逐页审读的方式,每种期刊的调查数据由两位专家分别完成的纠错表合并而成。

调查过程主要包括:组织相关专家对中文科技期刊论文进行调研,填写术语纠错表,总结错误类型,指出主要问题;核查、标注和统计错误类型;归纳全部科技术语错误类型用例,及各刊术语差错列表。

1.3 纠错表设计和数据统计

为了便于整理和复核数据,所制作的期刊术语纠错表包括刊名、期次、篇名、页码、错误术语、正确术语、综合意见等项目,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给专家。

数据回收后,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字段包括刊名、期次、页码、错误内容、修改建议、错误类型。整理数据时,同一篇文章的同一类型错误,算一处差错;不同文章的同一类型错误,算多处差错。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总体情况

调查18种科技期刊所涉及的术语规范问题后,发现术语相关差错中术语使用规范问题最为突出,占差错总量的57.6%;其次是术语编校规范问题,占39.8%;专有名词术语规范问题较少,占2.6%。分学科类别统计不同类型的差错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期刊术语差错类型占比

从表1可以看到:化学科学类期刊术语编校规范问题最为突出,占61.5%,其次是术语使用规范问题,占34.4%,专有名词术语规范问题最少,占4.1%;生命科学类、工程与材料科学类、地球科学类、管理科学类、数理科学类、信息科学类期刊的术语使用规范问题最为突出,分别占70.7%、93.5%、86.6%、81.1%、100.0%、90.0%。

2.2 具体分析

2.2.1 术语使用规范问题

就术语使用失范现象来说,具体可分为术语形音义相近而误、译音用字有误、术语用字或用词缺失、术语用字颠倒、术语用词有误、使用非规范名称、术语表述不一致、术语使用不当、术语用字或用词多余、未使用书面用语、中文关键词用了全英文词、英文术语未能翻译为汉语、中英文名称不一致、英文有误等情况。其中,术语形音义相近而误的现象最为突出,占35.1%,其次是译音用字有误、术语用字或用词缺失、术语用字颠倒、术语用词有误、使用非规范名称等现象,占比依次为14.5%、11.7%、11.5%、8.1%、7.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术语使用不规范类型和用例

(1) 术语形音义相近而误。术语字形、读音、意义相近而误,或兼而有之。术语形近而误,如“四氧化钛(TiCl)4”应为“四氯化钛(TiCl4)”;术语音近而误,如“脉冲相应函数”有误,应为“脉冲响应函数”;术语义相近而误,如 “噪音”应为“噪声”。术语音义相近而误,如“大气混浊度”应为“大气浑浊度”;术语形音相近而误,如“胞晶组织”应为“包晶组织”;术语形音义相近而误,如 “漩涡星系”应为“旋涡星系”。

(2) 译音用字有误、术语用字或用词缺失、术语用字颠倒、术语用词有误、使用非规范名称等差错。译音用字有误,如“多普累天气雷达”应为“多普勒天气雷达”; 术语用字或用词缺失,如“中雨(大于10 mm)或大雨(大于25 mm)”应为“中雨(24 h累积降水量≥10 mm)或大雨(24 h累积降水量≥25 mm)”;术语用字颠倒,如“PM10浓度峰值和峰值时间”应为“PM10峰值浓度和峰值时间”;术语用词有误,如“排放源包括甲烷(CH4)、一氧化碳(CO)……和有机碳(OC)在内的共29个物种”应为“排放源包括甲烷(CH4)、一氧化碳(CO)……和有机碳(OC)在内的共29种污染物”; 使用了曾称、俗称等非规范名称,如“光学活性”应为“旋光活性”,“醋酸纤维素”应为“乙酸纤维素”。

2.2.2 术语编校和专有名词术语规范问题

就术语编校失范现象来说,具体可分为术语形音义相近而误、语法错误或笔误、术语表现形式错误、术语用词有误、未使用书面用语等类型。其中,因术语形音义相近而出现的差错占46.7%,因语法错误或笔误而出现的差错占47.0%,其他差错相对较少。

因术语形音义相近而出现的差错可分为:术语形近而误,如“咪唑鎓离子”应为“咪唑离子”;术语音近而误,如“副热带高亚”应为“副热带高压”; 术语形音相近而误,如“造胞细胞”应为“造孢细胞”;术语形义相近而误,如“粘性系数”应为“黏性系数”;术语形音义相近而误,如“玉米杆”应为“玉米秆”;因语法错误或笔误而出现差错,如“乙睛”应为“乙腈”。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术语编校不规范类型和用例

专有名词差错较少,主要涉及人名、地名、国名、机构名、基金、奖项等名称有误。人名有误,如“候有军”应为“侯有军”;地名有误,如“曹飞甸”应为“曹妃甸”;国名有误,如“前苏联”应为“苏联”;机构名有误,如“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应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基金、奖项等名称有误,如“国家自然基金”应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专有名词差错类型和用例

3 术语差错原因分析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文科技期刊的术语相关差错是普遍存在的,错误类型也比较多样化,不利于期刊质量及影响力的提升,应引起论文作者及期刊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其实,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术语的规范使用是有明确规定的,但是术语失范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1) 学术界对术语规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较强的术语规范意识。目前仅新闻出版领域较为重视术语规范,将术语规范作为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如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制定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 科学技术名词》(CY/T 119—2015)等,但在教学及科研领域术语规范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相关管理规定。

(2) 有关部门宣传不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都没有开设术语类课程;关于术语规范的宣传还不到位,相关领域对于术语规范缺乏应有的认识

(3) 本次术语规范检查工作主要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人工检查的优点是:能全面检查各类差错,并在深思熟虑后做出判断。其缺点是:工作周期长;术语纠错的质量与专家的知识积累程度、掌握规范的程度、认真的程度密切相关;无法保证稳定的术语纠错质量。目前在编辑出版领域,已有部分校对软件可作为辅助性校对工具,但在术语校对方面,此类软件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4) 每个人都存在知识盲区。发现术语问题往往要求研究人员有较扎实的学术功底;部分专业术语长期以讹传讹,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相当多的研究人员只是根据个人习惯使用术语,并没有意识到所使用的是不规范的术语。

(5) 编辑出版工作中,往往存在编辑不够认真仔细或者工作不到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编辑出版人员规范应用术语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进一步规范术语使用,提升期刊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1) 从源头上进行规范,呼吁研究人员使用规范术语。首先,期刊界可从提升期刊稿件规范程度的角度对稿件把关,要求研究人员在投稿时执行相关术语规范;其次,教材使用的术语影响深远,需要严格把控教材出版中使用的术语。

(2) 就术语学界来说,语言、术语及教育相关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协作,借鉴国际上的术语课程设计及术语培训方案,根据高等院校的术语需求,研究制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术语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方案。

(3) 目前不同校对软件各有优劣,需要博采众长,整合优质校对软件的功能。在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的同时,提升软件检查术语差错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4) 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的术语规范意识和现有术语资源的利用程度。

(5) 目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联合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开展术语规范培训,但还需要不断提升术语培训课程的质量,提升编辑出版人员对术语规范的敏锐度。

4 结论

本研究旨在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研中文科技期刊的术语失范现象。对18种科技期刊进行全面调查的结果显示:各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术语不规范问题;术语相关差错中,术语使用规范问题最为突出,其次是术语编校规范问题,专有名词术语规范问题较少。术语使用规范问题的各种类型中,术语形音义相近而误的问题最为突出。

本研究仅对18种科技期刊的术语规范问题进行初步调研,样本数量有限,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采用人工检查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专家找出的错误类型和数量存在较大差别。机器检查是术语检查的发展趋势,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辅助检索可能存在的术语错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其次,参加术语调研专家的重视程度不一、水平有高有低,认真负责的专家与不够认真的专家找出的术语差错的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完全以本次术语调研的数据来评判各期刊术语规范问题的严重程度,也是不公平、不科学的。因此,对于已发现的错误和潜在的错误,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猜你喜欢
有误用字差错
秦汉简帛文献用字计量研究及 相关工具书设计*
容易混淆的词语
The Future
丁是丁,卯是卯
基于组织行为学对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必要性分析
更正
选题有误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