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威夷,杜学元
近年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为了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增加中学外语教育多样化,小语种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目前日语已经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语种,未来发展趋势向好。 但目前对中学日语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相关研究较少。
本研究主要以南充市N 中学日语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为微观视角切入,就中学日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试作探讨,以寻求提升中学日语教育质量和促进中学日语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南充市N 中学坐落在南充市嘉陵江畔, 现有小学到高中各年级教学班106 个,学生6128 人,教职工338 人。为响应国家加强对多语种课程建设与招考改革的推进,2017年,南充市N 中学开展了小语种高考日语的尝试,开设了第一个高考日语班。
该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从小学到高中均设有班级。 但目前日语课程只在高中开设,学习日语班级共17 个,学习日语学生共计716 人,占全校高中学生总数的17%。目前学校实行走班制和行政班制两种上课模式。
表1 N 中学学生总人数及学习日语学生人数
该校目前共有6 位日语教师,均是大学本科学历。 其中5 位教师毕业于日语专业,1 位是非日语专业,大学期间通过自学日语,考取“国际日语能力考试1 级”证书,仅有一位教师考取了中学日语教师资格证书,且教龄较短。
表2 该校日语教师概况
通过对比该校2019 级、2020 级学生取得的高考日语单科成绩和高一期末英语成绩对比,能明显看出改学日语后,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外语单科成绩。 2021年由于试题难度的增加,学生日语成绩与往年相比有一定下降。
表3 2019—2021年该中学高考外语单科分数
随着该校中学日语教学规模的扩大,在收获成绩、掌声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1.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
从高中零起点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薄弱,对提高英语成绩不再抱有希望,把日语作为“救命稻草”。这些学生改学日语的动机是为在高考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功利性较强,近几年该校在高考日语中也确实取得了让人“惊艳”的成绩,但随着国家对日语教学的统一规范管理,一旦日语在高考中的所谓“优势”减弱或消失,势必会严重冲击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高中改学日语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学习动力不足。 就目前该校日语学生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即使“外语学科”不偏科,也难以考上大学。 另一方面,日语因试卷结构简单,难度低于英语,在同等努力程度下,高考日语的确能快速帮助学生提分,但改学日语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努力。 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背诵单词、记忆语法、反复练习等枯燥的过程中,这样才能得到能力的提升。 从新语法的掌握到熟练使用,需要时间沉淀,甚至比英语花费更多精力。 短时间内高强度的日语学习本身就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考验,更别说还要平衡其他学科的学习。
1.日语教学内容与高考日语内容存在脱节
教育部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课程标准,推出了经国家审定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日语、俄语等初高中教材。 2019年秋季,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新版高中日语教材《普通高中日语教科书·日语》已经上市。 但课标教材针对的是从初中开始零基础学习日语的学生,现实教学中,高中零起点,尤其是高二高三零起点的日语突击班,由于日语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很难做到合理分配时间而有效整合教材内容。
2.缺少与中学日语教材相配套的教辅资料资源
学校重视日语学科的建设,但日语学科本身的特性导致配套课堂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教科书、教师用书以外,往往还需要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资料。日语辅助资料补充形式主要有选用和自编两种途径。高中日语学科发展时间短、规模小,市场上流通的正式出版的日语教学资料十分有限,多为大学专业考级考研的教辅、习题资料,且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也难以贴合高考。该校也尝试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但内容难以形成系统性,表达的准确性及编辑的规范性等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
1.日语教师观念尚未完全转变
首先,面对高中阶段时间紧、任务重、班额数量大等问题,课堂上教师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着力于知识输入、语法公式化备考等应试提分技巧的练习。 其次,学校日语教师教龄在2~5年之间,整体经验较少,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过于拘泥于教材, 忽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后考纲时代,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深,没有认识到课标教材与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2.日语师资力量发展驱动力不足
一是新开设高中日语的时间尚短,没有日语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日语教研系统的支持,新老师对日语教学规律和日语学科发展前景缺乏有深度的探索,仅靠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难以快速成长。 二是教学专业能力相对有限,教学上重视其工具性的价值,偏重一个一个的语法辨析,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日语语言知识,忽视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提升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
该校发展时间尚短,对高中日语的定位还不明确,没有直接聘用日语教师为正式教职员工,而是和语言培训机构合作,由语言培训机构派遣职员到学校授课。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加强管理,将日语划分为独立的国际部,并分派校长监督国际部的教学常规管理等工作。 但因为分属不同的单位、公司,各自拥有不同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企业文化、薪资机制等,导致教师对自身工作责任范围不明确,容易产生误会和矛盾。
四川省地处西南内陆,由于地理和历史因素的限制,自古与日本的交流较少,在日语教育学生规模和日语教学水平方面,与沿海一线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开展日语教育的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既有其特殊性,也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如何提高中学日语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开展小语种教学的学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省教育厅、各市州教育局应加大重视中学日语学科发展的力度。 建议设置更多专职、兼职日语教研员,进行中学日语教研活动,并解决中学日语教师无编制的问题。 目前省市级设置了小语种教研员,开展了对一线中学日语教师的摸底工作及生存现状的调研, 这的确提高了日语教师的归属感,促进了日语教师正规化。但教研员多是高校的日语或英语教师担任,对于本省市一线中学日语教师所处环境、当前面临问题的了解常停留在浅表层面。 应更多选任一线中学日语教师为教研员,推动统一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改善中学日语教师的生存环境。例如,中学日语教师大多是编外人员,不利于其教育教学积极性的发挥,切实设法解决中学日语教师的编制问题尤为迫切。
1.重视日语教研活动
中学日语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几乎遍布每座城市,但改变不了分布广、规模小的特点。较多省市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日语教研员,很多中学自身没有条件成立专门的日语教研部门,导致很多学校、日语教师对教研无心也无力。 为此,可以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开展日语教研活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走出去”是指和其他开设高中日语的学校、机构开展联合大教研。 根据一线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筛选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教研主题,再进行深入讨论。 “引进来”是指与当地开设日语专业的大学结成友好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大学专业教师走进中学,通过分享交流,帮助和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不断对理论进行丰富和检验。
2.积极引进、培养优秀日语教师
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完善相关福利制度,加大力度吸引有日本留学经验的优秀日语教师或日籍教师,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日语师资团队。 另一方面,每年定期选送一批优秀教师前往日本学习,接受专业的教育教学培训。 此外,促进、推动与日本大学和中小学建立国际友好合作交流关系,通过定期的日语教育教学的交流与经验分享,提升我国中学日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质。
1.转变学生学习日语的态度
学生应慎重选择高中阶段该中学的日语学习,对于高考的日语课程,不应该定位于“刷分工具”,更应该是通过日语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对多元文化的了解,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2.转变家长、学生对日语的不正确观念
受历史原因的影响,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日语教育持有抵触甚至否定的态度。但近几年高考日语难度总体低于英语,又导致一部分学校、学生和家长对高考日语有盲目乐观的态度。这两者都是值得注意的。我们应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理性思考中学日语教育,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日语学科的特点,探讨日语教育发展的价值。
综上所述,中学日语的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借鉴和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推动中学日语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