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研究

2022-10-15 13:44韩重阳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体医全民医疗

韩重阳,向 珩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逐步推进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其共同核心就是促进人民健康,为人民提供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健康服务。在健康医疗领域,“互联网+”推动健康服务模式转变,基于互联网通过医疗信息系统、可穿戴设备、智能移动终端等数据获取终端,使得数据收集变得越来越容易,数据量也呈几何数级的爆发,波恩曼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医疗健康行业的各类数据占据了全世界电子数据存储空间的30%[1]。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多源异构信息的有效整合及大数据的深度有效挖掘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大数据服务于健康医疗。大数据已经改变了很多领域管理、分析和利用数据的方式,必然会给健康医疗领域带来了跨时代的变革,通过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可扩展的存储系统和云计算平台,不仅仅是对大量数据的收集,而且是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和推断,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新的发现[2]。

1 构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的现实意义

1.1 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是实现“健康中国”的保障

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推动健康中国的动力,在“健康中国”战略全速推进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跨领域合作。为了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在《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体医融合是体育与医疗的交叉和融合,发挥体育和医疗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功能,由“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转变的一种服务模式[3]。当前,党和国家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工作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将全民健康作为我国健康事业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将健康服务全民覆盖作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必要保障。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也必须看到健康服务工作还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矛盾:健康服务资源总量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分布不均,存在严重的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虽然“新医改”已经施行多年,但是健康服务过度依赖于医疗卫生机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等宏观大环境的变化,人民健康发展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疾病谱不断变化、生活方式亚健康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因素导致传统的健康服务模式出现不适应或滞后。构建新时代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改变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改变,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2 健康需求:体医融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最重要的指标[4]。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的现实问题,制约人民群众对美好的向往,加强体医融合发挥体育和医疗的功能,注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进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不能只依赖医疗途径,更需要发展医疗和非医疗手段相结合促进健康服务模式[5]。体医融合在推动老年人健康、青少年健康成长、职业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改善亚健康状态、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体医融合改善老年人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体育运动,青少年肥胖率高达11.1%、近视率高达53.6%,加强体育能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注意用眼卫生,减少久坐和视屏,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肥胖和近视率,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面临着形势严峻的职业病防治,开展体医融合能够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对维护全体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教师、警察、医生、护士等人群,由于职业的特点,在颈椎、膝关节、腰椎等方面产生一定疾病,借助体育和医疗手段有效预防和促进健康。

2 新时代的健康服务理念

2.1 “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双重国家战略引领下的健康服务理念

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的基础、关键途径和最积极、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而健康中国是全民健身的目标与导向,二者相互依存,渗透融合,共同促进。由此可见,“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的共同核心就是促进人民健康,为人民提供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健康服务。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不断变化,不健康生活方式较为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为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2019年我国连续出台三个与健康中国行动有关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此次健康中国行动坚持预防为主,是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任务目标的细化和落实,体现了两个“突出”——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健康促进和动员倡导,将统筹推进15个重大专项行动,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中长期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2.2 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3]。大健康理念是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围绕着全人群、全周期和全方位的健康服务理念,其宗旨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并全面部署实施以来,“健康”的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医疗卫生领域,还融入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生态等领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始终贯彻完全健康理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并提出要健康服务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的重要论述。全人群就是指人人享有健康服务,特别是老人、儿童、女性、慢性疾病患者、特种作业人群、精神心理疾病人群、以及各种功能障碍人群等。全周期就是指从胎儿到生命终止,人的全生命周期都能得到最佳的健康服务。而全方位在个体层面就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性等三个方面;在社会层面,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态等方面;在医学层面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管理在内的全面健康服务;以最新的ICF理念(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则健康服务体系应包括身体结构、功能及其病损、活动和活动受限、参与和参与局限以及情景性因素等方面的健康服务。因此,新时代健康服务的内涵就是要建立全人群、全周期和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

2.3 科技赋能:体医融合健康服务

“互联网+”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互联网+”医疗服务重组了医疗服务的供给模式,通过医疗信息化系统及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大众提供个体化医疗服务,为专业医护人员提供临床决策支持、医疗信息、知识共享、专业技能培训,为医疗机构及卫生监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分析,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我国的医疗服务信息化起步时间相对较晚,但是“互联网+”医疗服务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互联网与医疗的深度融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了“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所谓互联网医院即由医疗机构直接向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运用信息化技术将医疗资源从医院内部延伸到互联网端,开展在线医疗服务及健康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6],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居民提供多种方便快捷的就医选择,也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解决了医疗行业一直存在的看病难、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分级诊疗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可以预见互联网的应用必将改变未来健康服务模式,解决传统健康服务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问题。大数据已经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之一[7],发达国家已将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国家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把健康数据的应用情况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指标。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基于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出现了一门新兴技术——数据挖掘,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先前未知、有效及可实用三个特征。目前,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医疗领域已经广泛应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智能方法[8-10]。通过预警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贝叶斯网络、支持向量机和时间序列等方法,辅助医护人员进行自动监测诊断、发掘疾病主要风险因素、预测患者复发和生存状况。我国健康医疗领域中“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现象严重,因此在健康服务领域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首先对这些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整合,更好地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从而寻找潜在的关系和规律;其次是评价最新的健康医疗实践和科研成果,转换和传播最新的证据,优化健康服务模式、健康服务实践。

3 新时代的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

在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加强医体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并推动形成医体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11]。《纲要》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关系及其本质特征进行了论述,全民健身的实质为运动促进健康,包括运动训练、体育保健、健康促进和运动康复等非医疗干预健康服务方面,侧重健康服务的前端,以非医疗干预手段为主。而全民健康则覆盖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诊疗和康复等工作,侧重健康后端,以医疗手段干预为主,这也对新时代的健康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健康服务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个全面”,即以体医融合为核心,充分结合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实现全周期、全人群与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3.1 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这个理念的提出为构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提供了理论根源。对“体医融合”,学术界或从体育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角度,或从体育系统与医疗卫生系统协作的机制体制角度,或从“体医融合”的实现方式等角度进行阐释,少有学者将“体医融合”作为特定概念进行界定。杨继星等学者认为体医融合的概念实质可理解为“医学提供思路和路径,体育提供手段技术和方法,用医学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将常见的体育运动进行归纳和总结,综合运用于科学健身、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的健康促进过程”[12]。首先在理论上,体医融合不是新理论的发现,而是医学与体育学中健康相关理论的交叉融合和延伸;其次在实践上,体医融合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对现有健康服务方法和手段的理念深化,对现有健康服务体系的改革,及对健康服务模式的创新。因此,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双重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作为公共服务和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体医融合”是健康服务的重要理念,是为了促进人民健康,基于医学和体育学中健康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机制体制改革、资源优化整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共建共享等措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适应新时代发展,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提高健康服务水平,并最终实现“健康中国”。

另外在体医融合的知识体系上,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和生态的多个领域,但主要还是医学和体育学的交叉融合(图1)。在传统的体医融合学科和专业,如运动医学、体育保健、运动人体科学等基础上,逐步发展了运动康复、运动能力开发、体能训练、康复物理治疗等医学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和新学科。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郭建军认为,原有的体育或者医学无法单独完成促进全民健康的任务,必须靠融合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体医融合的成果必将产生新的学科,即体育医学,指导全民科学锻炼,承担起指导全民主动健康的使命[13]。从体育学与医学理论溯源,体医融合的基础为人体自然科学研究,如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等;在实践中,体育学与医学逐渐分化、细化,并在管理、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扩展延伸,因此体医融合的知识体系即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也包括社会科学研究。

图1 医学和体育学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3.2 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的组织架构

在组织架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图2):第一层级为基于互联网的健康信息平台,利用可穿戴设备、智能移动终端、健康医疗类应用程序、医疗信息平台,对同源异构信息进行结构化分析整合;第二层级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获取和挖掘,获得新信息、新证据、新价值及个体化支持;第三层级为应用服务,为个体提供评估、高风险预警及个性化健康方案;为社区及特殊人群提供健康状态监控,流行趋势预警,健康宣教等;为健康医疗机构及管理决策部门提供数据和证据支持,指导健康管理的实践应用。

图2 新时代健康服务模式的组织架构

3.3 新时代健康服务的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是以疾病为核心建立的,通常围绕着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构建。而美国从1980年开始其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就将运动健康正式纳入健康服务体系,并建立了由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等构成的推动运动健康计划实施的服务平台。倡导“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推动体力活动与卫生医疗服务相结合,把增强体质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健康目标之一。据预测,在我国健康产业到2025年有8万亿市场规模,而健康服务主要由医疗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各级各类机构分别提供和管理,包括医疗卫生系统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和康复中心等;体育系统的体育医院、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队的医务监督和医疗保障机构;还有社会中的运动健身、健康管理机构、日间照料和养老机构等,其相应的国家主管部门为国家及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体育总局及各级体育局等。存在三级健康服务网络不健全,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合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运行机制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基于对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的研究,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在解决上述问题的优势,提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运行模式(图3)。

图3 新时代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运行模式

4 新时代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的实践逻辑

4.1 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的制度保障

新时代的体医融合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全周期和全方位,其内容丰富、参与主体众多,因此厘清体医融合责任主体,明确责任范围和相互关系是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前提。因此,在上述管理体制下,必须统一多元管理主体和管理手段,统筹兼顾,扫除壁垒,畅通路径,加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的顶层设计,实现医疗卫生系统与体育系统的管理融合、政策融合、技术融合和资源融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国家层面提供制度保障。首先,确立“体医融合”在健康服务中的核心地位,自上而下建立“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管理体系,打破行业部门壁垒,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制定“体医融合”相关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明确医疗卫生、体育及相关在健康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其次,针对“体医融合”的重点、难点和焦点确定改革目标,精准施政,建立确实可行的评价、监督和管理体系,探索高效的运行和激励机制,以点带面推动各级各类机构层层落实。第三,政策实施不搞“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解决好管理形式化、措施不落地等问题,要充分调动服务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规范“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标准,使“体医融合”产生更大的政策叠加和递增效应。第四,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准确获得新需求、新信息和新知识,并及时应用于健康服务。第五,将“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纳入医疗保险范畴,逐步纵深覆盖,积极推动健康服务关口前移,重点为健康促进和“治未病”;还要建立“体医融合”的事故保险制度和由政府运营的“体医融合”保险基金,减少“体医融合”服务过程中的事故,降低风险;第六,统筹规划业务范畴,协调完善利益分配,体育与医疗齐抓共管,形成的发展合力,精准匹配新时代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新需求。

4.2 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的工作机制

为了缓解我国医疗资源利用不均衡的局面,我国于2009年提出分级诊疗的医疗制度,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治疗技术的难易要求、治疗周期的长短等因素选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实现患者分流和医疗资源的再分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分级诊疗模式概括为16个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目前,我国同样面临着健康服务资源不均衡分布的难题,而且服务对象数量更加庞大,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基于我国现行医疗三级诊疗体系,建立健康分级服务工作机制将是解决目前困难的可行性策略之一。

首先是要突出社区在健康服务中的基础地位,要以“社区为基”,就是要将社区建设成为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和健康宣教的核心,WHO曾指出,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健康环境,促进人员、社区管理者、家庭和居民形成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14]。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但主要提供医疗服务,如小病、慢性病的诊疗和护理服务,目前有些地区已经试行社区同时承担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和健康宣教,将社会体育指导、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心理治疗、社会工作者等纳入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将社区建设成为一个健康服务平台,针对社区需求,提供精准的健康服务,并通过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医联体、远程诊疗、互联网医院等实现双向转介,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相结合,提供科学、适宜、精准和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形成“社区为基、分级服务、双向转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医融合工作机制。

4.3 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培养

社会对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专业化和个体化的,体医高度融合的跨专业服务模式,需要跨学科整合人才。但是我国还没有形成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从业人员来自医学和体育学相关专业,由于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导致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各有所长,也各有短板,医学专业人才熟知疾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掌握疾病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乃至营养和心理干预,也知道运动干预的重要性,且由于存在知识结构短板,不能提供科学性、个体化和精准的运动处方;而体育专业人才虽然具备运动专业技能,也掌握相关人体解剖结构、运动生理和生化等基本知识,但是缺乏不了解疾病的原因机制,缺乏诊疗和康复相关知识和技能。早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提出体育部门要携手卫生计生等部门培养运动康复医生、健康指导师等相关人[15]。

目前,“体医融合”专业人才主要有康复治疗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管理师和运动防护师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其中康复治疗师属于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主要职责是在医院康复医学科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属于健身和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健康管理师、呼吸治疗师属于健康服务人员;运动防护师是体育行业中新增的一个职业,主要是在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损伤预防、评估、急救、治疗、康复工作;而运动处方师目前尚未纳入职业分类大典,只是作为继续教育,但近几年各医学和体育高等院校、国家体育总局及各级医院举办的运动处方师培训班已经成为热门,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运动处方师已达到1700人左右,不过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对运动处方的需求[16]。因此,我国“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存在总体数量不足,培养目标不一,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人才教育标准及指南,没有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没有统一的职业标准等问题。

根据我国目前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现状,首先是要建立体医融合教育指导委员会,拟定相应的教育标准和指南;探讨在医学和体育学教育中如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特别是针对三级医疗卫生系统的人员,贯彻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理念,培训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要建立行业准入标准,拓展人才晋升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从事体医融合健康服务。还要积极推动体医融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科研,丰富理论知识,应用循证医学研究指导实践,为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4.4 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智能共享平台建设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和体育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二者为独立的体系,信息和数据的难于互通互融。随着《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大数据规划和政策的相继出台,积极推动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并陆续建立多个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其中未包括可穿戴设备、运动监测、运动处方等体育领域中健康相关数据,不同来源的数据呈现数据体积巨大、部分数据及时性不够快速、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等特点,因此要建立统一的体医融合健康大数据平台来解决这些问题,对现有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整合,构建系统化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打破信息孤岛,搭建数据桥梁,将科研产出结果在平台上转化,实现医疗卫生和体育领域中健康相关数据的有效整合和信息共享,并基于该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是提高我国健康服务水平的最快速和最有效的途径。

来源于医疗信息系统和健康管理等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那么基于这些数据获取的信息就缺乏实时性和主动性,可穿戴设备可以借助于传感器、计算机、互联网通信和智能操作系统,综合利用感知识别、无线通信、云服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相应健康参数的实时监测、数据处理和信息交互,未来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体医融合健康大数据平台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智能手表和手环、智能眼镜和头盔以及智能服装等将人体变成一个智能终端,可以获得个体的运动、健康和医疗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量十分庞大,必须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相关技术,才能有效挖掘信息。在健康医疗领域智能可穿戴设备目前已经可以提供多样的个性化自适应服务,如体温、心率、血压、血氧、呼吸等个体健康参数检测和监控;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血压等检测、监控与管理;老年人的跌倒监测,孕妇的胎心宫缩监测,儿童的体温、睡眠监测,职业人群的日常压力状态评估等特殊人群;还有一般人群的疾病的风险评估、康复和预防;健康相关的环境参数的远程采集和监测,如温度、湿度、气压、空气质量、工作与生活环境、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等。在体育领域,可穿戴设备对运动的感知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次等,这些均是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结合对人体生理参数的监测,可以完成健康评估、运动处方和医务监督等。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体医融合健康大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并最终应用于健康服务,这需要经过四个层级:可穿戴式传感器端、 数据挖掘管理层、个性化自适应分析层和个性化自适应服务层(图4)。

图4 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智能共享平台及

5 小结

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已经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健康服务也开始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转变思想观念,实现理论知识和机制体制创新,构建适合时代发展的健康服务模式,即“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个全面”,以体医融合为核心,充分结合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构建全周期、全人群与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模式,为实现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体医全民医疗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全民·爱·阅读
大庆城市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构建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