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高”建设背景的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研究

2022-10-14 06:09黄河冯国群岳松曾晗刘元浩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高技能院校

黄河,冯国群,岳松,曾晗,刘元浩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a.教学管理与质量处,b.科技与社会服务处,四川 宜宾 644003)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高职院校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所在,也是体现高职院校社会效能的主要标志[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将“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列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的十大改革发展任务之一[2],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相比,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在服务地方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往往受地域环境、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等限制[3],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储备、就业渠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明晰办学定位、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服务体系,更好地融入并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是其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价值导向。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为深入了解各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笔者针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教职成函〔2019〕14号)的部分地方高职院校[4],综合考虑样本院校的区域分布①(图1)和层次分布(图2),采用现场调研和文本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建设思路、实施路径、预期标志性成果等进行了梳理,发现各高职院校总体上对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建设任务的认识是一致的。各院校均以“双高”建设文件要求为纲,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靶向施策,通过打造各类平台和创新服务团队、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拓展服务空间和渠道,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和能力,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双高”建设院校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通过对其实施“双高”建设任务的梳理,发现上述地方高职院校围绕“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所设置的具体建设项目(任务)可归结到“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社会培训、文化传承、继续教育”五大板块,上述建设任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基本涵盖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五大职能,只是各个学校在具体任务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由此可见,服务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国家“双高”建设十大任务的最终落脚点,是高职院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图1 样本学校区域分布

图2 样本学校层次分布

二、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的功能定位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从“双高”文件要求来看,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就是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和工艺技艺传承创新、服务脱贫攻坚和民生福祉、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区域紧缺技能人才培训、开展继续教育服务。因此,它是一项涉及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从本质上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就是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聚集整合和加工创造的能力,应对外部需求和环境变化的调整适应能力以及支撑、驱动发展的能力。从内隐要素来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办学体制机制的灵活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师资队伍的适应性、条件设施的保障性;从外显要素来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支撑地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能力、服务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能力、服务人才成长成才及持续发展能力[5]。

(二)地方高职院校支撑服务发展的功能定位

地方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扎根地方、紧贴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社会贡献与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人才培养支撑、科技创新驱动、技术技能育训结合、文化传承引领、继续教育发展等高地,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其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做实集群发展,优化区域人才供给,着力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做深产教融合,通过产、学、研、用、培、创等一体推进,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三是做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转型,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促进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和成果转化;四是做大职业培训,增强职教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促进学习型城市(社会)建设;五是做好文化传承,守护民族民间文化,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创新。

三、地方高职院校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党中央立足当下国内外发展形势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适应性”本是生态学术语,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直接、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社会实践);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与社会服务平台,为社会作出直接和间接的所有贡献[6]。从“双高”文件要求来看,“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是指广义的社会服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能力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和竞争力。因此,其适应性是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力息息相关的,是高职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提供配套支撑服务的能力。当学校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否及时响应、适时调整,实现自身运行与环境发展的协调,这种适应性同时也受到高职院校内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即职业院校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等外部环境,又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等内部环境[7]。

(二)产教深度融合的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

产教融合是校企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也是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破解社会服务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政府是主导、校企是主体、融合共生是关键,根本动力来源于各方利益追求和价值诉求的实现。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图3),需要政府通过产教融合政策支持、教育经费投入、社会舆论价值导向等,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地方高职院校要以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行业企业人才技术需求以及地方政府购买职教服务的需求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等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探索将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培训、应用技术创新研究、社会服务与生产经营相互贯通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的相互支撑,促使社会服务或产学研成果更好地反哺人才培养,持续提升高职院校适应并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这一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体现高职院校应有的社会价值。

图3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

四、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主要路径

(一)对接区域产业优化专业结构,提升高端人才输送能力

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矛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力。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端创新型人才和能工巧匠人才缺口大、应用型人才培养供需对接相对滞后等成为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双高”院校既要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要引导区域产业发展,体现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和毕业生的高水平竞争力。地方高职院校对区域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满足度或匹配度,也是地方财政投入产出考量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联度,地方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及人才需求,按照“以特建群、以群建院”的思路,凝练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以专业集群对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的满足度作为专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常态化开展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和专业群建设绩效考评,形成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同步并适度超前发展,提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输送能力,助力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为建成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需求为导向,协同共建创新中心,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产业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技能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实现途径主要是强化高职教育“技术技能”的积累。在协同创新时代,高职院校不仅要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更要夯实技术技能积累方面的能力,进而确立在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和企业发展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双高”院校应体现技术协同创新的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水平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地方高职院校应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共建集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推进实体化运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通过高水平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平台汇聚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环境等高端创新要素资源,以企业技术革新需求为切入点,以应用研发项目为载体,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协同攻关,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并反哺教育教学,增强高职院校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的能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

(三)建设高水平外向型师资团队,提升专业教师服务能力

教师是高职院校发挥五大职能的主体。高职院校应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建立以服务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努力打造高水平外向型师资团队。外向型师资团队具有积极主动、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灵活开放的特点,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力军。通过组建跨专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团队,实现教师专业优势交叉互补,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技术标准(规程)研制和经营策划研究,提升教师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共建、合作共育”的平台[8],通过鼓励教师进平台、进团队、做项目,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能力。例如,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专业对口、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合作企业建立产教事业部、教学事业部或教师驻企工作站[9],建立教师常态化入企锻炼制度,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与产品开发,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选聘企业优秀技术人员进校兼课或进平台、做项目、带团队,促进校内外优秀人才的交叉融合。

(四)“育训结合”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助力人力资源“提智升技”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职业替代”将深刻改变以“人力资本再生产”为重要职能的职业教育系统[10]。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落实“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性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根本要求。“双高”院校要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11],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以稳就业、保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以高质量就业为目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以及以服务高端产业或紧缺行业人才需求为目的的高端人才培训。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群体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满足产业结构变革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师资、设备、平台等资源,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和认证培训,开展个性化定制培训服务,不断开发标准化、多样化、定制化的培训资源包,以满足在校学生、退役军人、新型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企业员工等各种群体知识技能提升的需要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针对民族民间技艺(工艺),开展推广普及教育、技能技艺培训和保护研究,传承和守护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的职业培训品牌,助力本区域人力资源“提智升技”。

(五)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继续教育服务能力

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是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然带来人力资源对继续教育的旺盛需求。高职院校应深入区域产业调研具体需求,如学历需求集中在哪些专业,非学历需求又集中在哪些技能,继续教育的周期需求等。地方高职院校要适应当前政策形势的变化,转变以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继续教育发展观念,将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进修)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效衔接和资源的优化共享,推进自考、网教等成人教育模式改革,加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开发,满足更多利益群体自我成长成才的需求。同时,适应高职院校持续百万扩招的需要以及城镇化加速发展对社区教育、终身学习越来越强的需求,探索建立社区学院,实行注册入学、弹性学制、个性化培养,开展线上线下结合、远程教学与现场培训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素质积分、技能证书兑换课程学分,积累学分换取学历证书等方式,满足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需求,打造终身学习高地,助力学习型城市(社会)建设。

(六)多措并举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职业教育迎来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教育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高职院校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建设与治理人才培养、涉农技术开发、涉农培训和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效对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懂农、爱农、助农、兴农”的团队建设。高职院校有必要成立乡村振兴研究团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一系列基础性、根本性问题调研,探寻新型城镇化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绿色协调发展模式,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鼓励教师开展涉农技术研发课题,开展智慧农机设备研发及推广应用,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等新技术在“三农”领域的融合,为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提供新动能;整合经济、建筑、农业、机械领域的专家团队资源,组建跨领域技术服务团队,协助制定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改进涉农教育治理,强化立德树人,厚植“三农”情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乡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 语

服务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是高职院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就是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认可度。“双高”计划相关文件明确了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内涵,为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狠抓任务落实指明了方向。地方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站高谋远、统筹规划,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和支撑体系的顶层设计,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上文所提的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三提升三助力”主要路径,强化学校与区域支柱产业企业的相互依存度,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实现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存、同生共长、同频共振。

注 释:

①此文界定的17所地方职业院校区域分布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我国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来划分,(2011-06-13)[2022-02-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dejtjkfr/tjkp/201106/t20110613_71 947.htm。

猜你喜欢
双高技能院校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