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艳侠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
2019年2月13 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第六条明确提出了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倡导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1”的基础上,努力取得多类不同等级的“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拓宽自身就业本领,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试点工作以来从首批批准的5家评价组织、5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发展到349家评价组织、477个职业技能等级,从国家层面给各个学校指明了方向。“职教20条”中提出,培训评价组织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有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BIM)、“1+X”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1+X”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检测、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建筑装饰装修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设计与集成应用、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质量检验、数字孪生城市建模与应用等11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体现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领域。作为一项制度,X证书的目标是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技能考核与课程考试三者融通,使院校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倒逼学校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就业市场新需求。同时,也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引领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在1+X证书制度下,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以满足1+X证书制度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广,内容繁多,需要大量的专业课程支撑。目前一些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随意性、盲目性,课程设置未进行充分的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甚至存在个别院校直接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3]。
近年来,建筑行业迎来了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一些先进的技术应运而生,比如装配式建筑技术、智能建造、数字化施工、数字孪生技术(包括BIM技术、虚拟仿真性能分析技术、AR/VR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产生,倒逼学校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就业市场新需求。而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及时的融入这些新技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另外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学科性课程体系的特点,课程设置存在单一化、碎片化、独立化的特点,割裂了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各个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推广,如何将证书融入课程体系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一些院校还是采用集中式的培训,即利用课外时间,集中在几周内完成培训和考核,没有将1+X证书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并且不是全体学生参与考证,导致课证脱离,学生参与度低。
调研是基础,教师首先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建筑业最新的岗位和对人才的需求,调研对象主要包括建筑行业企业、建筑业培训机构、省内外兄弟院校、已经毕业的学生等。通过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然后进行方案论证,主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兄弟院校同行判断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宝贵意见。通过专家论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出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岗位有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安全员等,2020年新增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工作岗位。以最常见的施工员工作岗位为例说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对照
以岗位需求和X证书技能等级需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逻辑起点,构建能力本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模块,由公共素质基础课程模块、公共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公共素质拓展课程模块、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岗位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六部分组成。具体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将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与X证书标准对接,实现职业课程与X证书课程融通,用“△”表示,课程体系简称为“6+△”课程体系。
图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6+△”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是指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和职业岗位核心课程,按照“确定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的思路进行构建。具体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课程如表2所示。
表2 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对照
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设计若干门核心课程,与X个证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考核内容上深度融合,通过常规课程学习与考核,学生同步完成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和考试并顺利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本专业采取了两种方式与X证书融合:一是在原有课程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个学习情境,二是新开设一门课程。比如新增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装配式建筑制造管理》等课程,对接装配式建筑构建制作与安装、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等证书的考证;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融入BIM模板、脚手架设计和验算等内容,在《建筑设备安装与识图》课程内容上融入BIM碰撞问题、碰撞检测、机电协调等内容,对接建筑信息模型(BIM)中级考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土建大类参与度最高的四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1+X证书对应关系
为了确保“1+X”证书制度能够取得成效,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建筑业新技术、新规范的不断涌现,建筑产业迭代升级,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以满足行业前沿职业能力要求。首先教师可以对照岗位要求、对接X证书职业标准,参加“1+X”证书考评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比如省培、国培、行业企业培训,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增加社会实践,提升自身技术技能水平。其次要重视吸引人才,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士进校开展教学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课程的教学内容最终落实在课程标准中。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基本上都是由授课教师自己编写,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不及时,授课内容达不到企业和行业认可[4]。1+X制度推行,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对接X证书所对应的职业标准,选取合适的工作载体,设计恰当的工作任务,满足X证书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另外需要开发适合X证书的立体化教材,可以由企业专家、评价机构和校内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教材开发团队,合作开发立体化教材。开发的教材可以放到教学资源库中,随着行业技术的变化,实时更新教材内容[5]。
在考核评价主体上,采用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多元主体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考核,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任务汇报、小组PK等环节成绩认真记录,最终形成过程性评价成绩。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公平、公正。在教学评价模式上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探索增值评价。在X证书方面,学生取得X证书后,可以替代相应课程的成绩,以证代考,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搭建“1+X”证书制度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本位、模块化的“6+△”课程体系是必要之举,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立体化教材,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