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与卒中位置、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2022-10-14 12:52邓良彬
黑龙江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风病证候血瘀

邓良彬

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 内一科(广东 广州 511300)

脑卒中属于神经科常见病症,诱因为脑动脉血管阻塞致使血液难以流经大脑或脑血管骤然破裂出血进而诱导脑组织损害[1]。卒中经抢救等治疗后,术后极易导致不同程度后遗症,部分患者除伴有明显的肢体障碍外,又因大脑完整结构遭到破坏致精神状态紊乱,致使睡眠障碍发生[2]。目前临床对于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缺血性卒中后伴睡眠障碍被多数专家学者证实,随着卒中病例增加,并发睡眠障碍呈上升趋势[3]。西医对于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相对偏多,但卒中后关于睡眠障碍与中医证候、卒中位置的相关性研究偏少或者存在空白,因而对于相关性等方面的问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因此本次研究着重探究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与卒中位置、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旨在为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促患者尽早康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收集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诊疗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脑卒中后非睡眠障碍患者66例作为参照组。纳入标准:①符合照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4]与《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诊断标准[5];②经诊断明确为睡眠障碍;③卒中发病前无其他诱因导致的睡眠障碍;④患者意识清楚,可配合完成量表的测评;⑤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伴精神疾病或脏器类功能不全疾病;②卒中后伴感觉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者;③研究资料不完整。

参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龄57~78岁,平均(66.27±3.68)岁,卒中性质:脑出血21例、脑梗死45例;观察组中男性38例,女性28例,年龄56~80岁,平均(67.02±3.75)岁,卒中性质:脑出血23例、脑梗死43例。比较两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卒中性质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睡眠质量评价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估。量表重测信度为0.994,总体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α)为0.845。PSQI量表共包含19个自评条目及5个他评条目,其中第19个条目及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剩余18个自评条目中包含7个维度,即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上述7个维度均按照0~3等级计分,各维度累积得分为患者PSQI总分,评分范围0~21分,患者最终评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6]。

1.2.2 中医证候 通过《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分型评价,结合纳入患者资料,分为四种证型[7]。①痰证:具中风病主症,偏瘫,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并伴有口多粘涎,咳痰或呕吐痰涎,鼻鼾痰鸣,舌体胖大或伴齿痕,舌苔腻滑,脉滑或濡。②气虚证:具中风病主症,偏瘫,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并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怯,咳声无力,稍动则出汗,大便塘或初硬后塘,小便自遗,舌大边多齿痕,脉沉细。③血瘀证:具中风病主症,偏瘫,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并伴有头及肢体疼痛而痛处不移,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质紫暗伴有瘀点,脉象弦涩或结代。④阴虚阳亢证:具中风病主症,偏瘫,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并伴有心烦易怒,不得眠,午后颧红或面部烘热或手足心热,头晕目眩,盗汗,舌瘦而红干多裂,苔少或剥脱苔,脉弦细或细数。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卒中位置占比与不同卒中位置的PSQI评分。(2)观察组各中医证候发生率分析。(3)分析观察组各中医证候PSQI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研究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卒中性质等临床研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 (例,

2.2 比较两组卒中位置占比与不同卒中位置的PSQI评分

观察组卒中位置皮质下占比高于参照组,而卒中位置小脑占比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各卒中位置的PSQI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且观察组内皮质下PSQI评分>皮质PSQI评分>小脑PSQI评分。见表2、表3。

表2 比较两组卒中位置占比 [n(%)]

表3 比较两组不同卒中位置的PSQI评分 (分,

2.3 分析观察组各中医证候发生率

分析发现,观察组66例睡眠障碍患者中主证型例数与发生率如下:气虚证11例,发生率16.67%;血瘀证14例,发生率21.21%;痰证16例,发生率24.24%;阴虚阳亢证25例,发生率37.88%。从中分析可发现,各中医证候发生频率排列从高到低为:阴虚阳亢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

2.4 分析观察组各中医证候PSQI评分

结果分析表明,观察组中阴虚阳亢证的PSQI评分高于气虚证、血瘀证、痰证的PSQI评分(P<0.05),而气虚证、血瘀证、痰证之间PSQI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对两组不同中医证候PSQI评分 (分,

3 讨论

卒中后睡眠障碍是指某次卒中后急性期、恢复期或后遗症阶段出现的睡眠障碍,卒中患者除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之外,还伴有以嗜睡、失眠、睡眠节律异常或者异相睡眠等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障碍,属于继发性睡眠障碍。卒中后睡眠障碍常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日间过度倦睡、睡眠结构紊乱、夜间烦躁不安等,上述表现均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8]。本次研究着重探究卒中位置、中医证候与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卒中后睡眠障碍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分析发现,观察组卒中位置皮质下占比高于参照组,而卒中位置小脑占比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各卒中位置的PSQI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且观察组内皮质下PSQI评分>皮质PSQI评分>小脑PSQI评分,表明皮质下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其他位置。部分研究报道,基底节区、额叶等结构与睡眠生理密切相关。因而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卒中位置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皮质下卒中发生睡眠障碍的比率高于其他位置,原因可能为皮质下存在“觉醒中枢”,当上述部位出现损伤极可能导致患者机体内相对应的睡眠阶段发生异常改变,从而为诱导睡眠障碍发生[9-10]。

进一步分析发现,观察组各中医证候发生频率排列从高到低为:阴虚阳亢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观察组各中医证候PSQI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SQI(P<0.05);观察组中阴虚阳亢证的PSQI评分高于气虚证、血瘀证、痰证的PSQI评分(P<0.05),表明卒中后睡眠障碍与卒中阴虚阳亢证密切相关,两者间呈正性相关。原因为卒中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患者年老体衰,机体气血阴阳俱亏虚,加之部分患者伴有负性情绪,积郁而化火,津液耗损,阳不入阴,阴不敛阳,因而出现阴虚阳亢证。而患者肝阴出现亏损,难以藏志,导致易怒、烦躁,加之心主火、肾主水,肾水不能滋养心阴,心肾不交,心阳独亢,导致热扰心神,因而出现虚烦难以入眠、心神不安、怔忡、心悸等症。因而分析结果表明,阴虚阳亢证是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

综上所述,皮质下卒中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其他卒中位置,卒中后睡眠障碍与卒中阴虚阳亢证密切相关,两者间呈正性相关。

猜你喜欢
中风病证候血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针对肝郁化热证的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
炮制对于中药药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
论中风病三期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