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天津市红桥医院,天津 300131)
氰化物往往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氰基的一类化合物,是化工以及制药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常见氰化物涵盖氢氟酸、氰化钠以及氰化钾等,均属于国家严格管制的化学物质[1-2]。一旦患者发生氰化物中毒,普遍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导致氰化物中毒的原因较为复杂,如因自杀或使用大量含有氰的植物所引发的食物摄入中毒,亦或是火灾或爆炸事故现场吸入大量的有毒烟雾[3-4]。及时有效的急诊急救是缓解患者病程进展,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5-6]。其中积极的院内解毒治疗以及正确妥善的护理干预对氰化物中毒患者的救治具有一定辅助作用,可有效提升救治成功率。因此,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氰化物中毒患者急诊急救护理中风险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为氰化物中毒患者的急诊急救提供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60例氰化物中毒患者。以随机双盲对照法将其分成风险护理组30例及常规护理组30例。风险护理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9-58岁,平均(34.12±6.24)岁;受文化教育年限6-16年,平均(10.42±1.23)年;体质指数18-32kg/m2,平均(23.11±1.62)kg/m2;中毒类型:工业性中毒23例,生活性中毒5例;其他2例。常规护理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9-59岁,平均(34.23±6.26)岁;受文化教育年限6-16年,平均(10.51±1.26)年;体质指数18-32kg/m2,平均(23.24±1.66)kg/m2;中毒类型:工业性中毒24例,生活性中毒5例;其他1例。各组上述资料差异较小(P>0.05),可比性较高。纳入标准:①所有受试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氰化物中毒;②年龄在18-60岁之间;③均于医院接受急诊急救。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脏器发生重大病变者;②合并重大感染、免疫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者;③因故无法完成相关研究者;④研究期间因各种原因退出或失访者。入组人员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已核准。
1.2 研究方法 常规护理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风险护理组则开展风险护理干预:①首先通过询问受试者及其家属,实现对其病史的快速采集和评估,在高度怀疑氰化物中毒之后,第一时间予以相应处理。②入院后即刻帮助受试者更换污染衣物,并以温水完成全身皮肤、毛发以及眼鼻黏膜的反复清洗,避免黏膜损伤,并予以红霉素眼膏进行涂抹。同时,取30mL的生理盐水、4000Uα-糜蛋白酶、8万U庆大霉素以及0.25g氨茶碱充分混匀后雾化吸入,减轻氰化物对呼吸道黏膜产生的刺激。③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予以高流量吸氧,并在患者缺氧症状有所改善之后,遵医嘱将高流量吸氧替换为低流量吸氧。④密切监测受试者各项生命体征以及心肺功能,加强心电监护。同时叮嘱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并在其出现胸闷、气短以及心率异常等状况时,立即予以高流量吸氧,并及时反馈给医师,遵医嘱用药,并严格控制静脉滴入液体速度以及量。⑤密切观察受试者的精神以及意识状态,明确其是否有情绪不稳定以及颅内压升高等表现。一旦出现异常则劝慰受试者保持安静,并保持头偏向一侧,稍稍抬高床头。同时,遵医嘱予以肌松弛剂干预。开展血气分析监护,维持受试者的氧分压为12-13.33kPa,二氧化碳分压为3.33-4.0kPa,频率为4h/次。间隔30-60min观察1次受试者的意识、血压以及生命体征动态变化情况,针对高热者可予以相关降温干预。⑥详细为患者讲解疾病、治疗以及护理相关知识,对其所提出的疑惑进行准确解答,并与其分享既往成功案例。指导受试者掌握缓解心理负性情绪的方式,包括倾听音乐、静坐冥想等。⑦维持病房环境的卫生整洁,调节病房温度和湿度,以受试者感到舒适为宜,并定时进行通风换气,确保病房环境空气流通。同时,加强防寒保暖,严格控制家属探视时间以及人数,避免喧闹对受试者治疗以及休息产生不利影响。对所有受试者均开展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上门随访以及来院复查等,随访频率为每2周1次,随访终止事件为患者死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预后情况,并发症情况。救治时间相关指标包括急救时间、转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预后情况的评估标准如下:①优:各项生命体征无异常,且无不适状况;②良:生命体征无异常,偶有不适感;③差:存在血压异常、心律失常或呼吸急促等症状。预后优良率=(优+良)/总数×100%。并发症主要涵盖呼吸衰竭、脑损害以及心脏损害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由SPSS22.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分析开展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n(%)],开展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救治时间评价 风险护理组急救时间、转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救治时间评价()
表1 两组救治时间评价()
2.2 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 风险护理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n,%)
2.3 两组预后情况评价 风险护理组预后优良率为96.67%,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6.67%(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情况评价[n(%)]
2.4 两组并发症评价 风险护理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评价[n(%)]
早期抢救是提升氰化物中毒患者救治成功率的重中之重,而要第一时间判断是否为氰化物中毒,无疑需要对氰化物中毒的相关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掌握[7-9]。不管是皮肤黏膜接触亦或是消化道吸收,氰化物所释放的CN-均会和位于线粒体膜上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铁离子相结合,进一步导致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遭受抑制,从而阻断电子传递链引发细胞组织的缺氧,最终引发一系列症状表现[10-12]。有研究表明,氰化物中毒患者的症状表现并无特异性,尤其是部分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往往无典型中毒症状[13]。因此,为了予以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明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果发现,风险护理组急救时间、转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这提示了氰化物中毒患者急诊急救护理中风险护理的实施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分析原因为,风险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病史以及一般情况进行快速采集,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症状作出准确的判断,继而制定并开展相应的处理,实现了对患者的及时治疗[14-15]。此外,风险护理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常规护理组。这反映了风险护理应用于氰化物中毒患者急诊急救护理中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究其原因,风险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并与其分享既往成功案例,可显著增强其治疗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为急救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氰化物中毒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而风险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明显缩短患者送诊以及转送时间,有助于患者尽早得到专业的治疗,减少了机体对氰化物的吸收,从而减少了氰化物对患者机体造成的伤害,最终达到提高救治成功率的目的[16]。此外,风险护理组预后优良率高于常规护理组。这表明了风险护理应用于氰化物中毒患者急诊急救护理中可有效改善预后。考虑原因为,风险护理具有一定的全面性,从患者入院前直至出院后的衣食住行、健康宣教以及日常用药护理等,护理人员均有相对应的措施以及方式,保证了护理干预的有的放矢,对急诊急救具有积极配合的作用,从而可显著提高救治效果,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本文结果还显示了风险护理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这表明了风险护理应用于氰化物中毒患者急诊急救护理中有利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风险护理通过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沟通,并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疗信心,保证了急救的顺利开展,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氰化物中毒患者急诊急救护理中应用风险护理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可显著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