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林海,廖椿蒂,韦 玮,吴汉华,兰敏东
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骨外科,广西 南宁 530199;2.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放射科,广西 南宁 530199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更高,社会也越来越重视专业、规范的医学教育[1]。培养医学知识扎实、技能和素质高、推理判断能力强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目标,而临床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教学的特点是授课内容涵盖广泛的基础知识,涉及多学科以及现代科学成果,相关知识较抽象,治疗较为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相关知识的学习对医学生的知识体系掌握程度、推理判断及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本科临床教学过程中,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课程学时少、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很难掌握疾病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理解专科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注重理论与临床结合,目前是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越来越重视病例分析能力及临床问题反应能力[3-4]。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5](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中,强调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查找文献等方式解决临床问题,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视频短片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整个疾病的症状、体征及其治疗后的恢复效果,更真实地展现整个疾病的过程。本研究探索视频短片联合PBL教学模式在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教学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58名广西医科大学2018级5年制康复医疗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BL教学组和联合教学组,每组各29例,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相关基础课程成绩等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两组学生均由本研究第一作者负责临床教学,带教内容包括:(1)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及受伤机制。(2)脊髓和周围神经的解剖特点。(3)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4)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5)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对照组学生采用PBL教学法,课前1~2周将教学内容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对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主动上网查找相关文献,自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对疾病相关诊治有更深入了解;同时上课时整合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相关临床问题,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的相关知识。自主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分成小组对教学的相关知识点及设计的临床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查阅文献资料并发言,讨论结束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为学生提供相关典型病例,让学生下病房查房进行问诊、体格检查等。实验组学生给予PBL结合视频短片进行教学。除进行以上教学方案外,教师提供相关典型病例的教学短视频及相关的教学视频短片,视频播放主要内容包括脊髓、周围神经的解剖结构、受伤机制、受伤后的临床表现,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过程、康复锻炼情况,以及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视频短片。
授课结束后,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临床操作能力、病例分析能力进行考评,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视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更高。通过不记名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各项问题采用得分制,分值越高,视为教学效果越满意。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授课结束后,实验组在理论水平、病例分析水平、临床实践技能水平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情况(±s) 分
表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情况(±s) 分
组别实验组(n=29)对照组(n=29)t值P值理论知识85.48±3.45 77.66±4.10 7.867<0.001病例分析水平82.45±3.19 75.21±3.80 7.856<0.001技能操作水平82.48±2.77 76.69±2.07 9.013<0.001
学习结束后,通过不记名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共计58份,并全部回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实验组教学模式对学生临床实习兴致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记忆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教学模式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情况(±s) 分
表2 两种教学模式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情况(±s) 分
项目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积极性团队能力知识理解记忆能力实验组(n=29)22(75.9)21(72.4)23(79.3)21(72.4)23(79.3)对照组(n=29)14(48.3)13(44.8)14(48.3)13(44.8)13(44.8)χ2值P值4.687 4.549 6.046 4.549 7.323 0.030 0.033 0.014 0.033 0.007
对医学生进行的临床见习教学是他们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重要过程。相对于他们之前在课堂中学习的枯燥的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对于临床中疾病的症状、体征、诊断、治疗等,是充满好奇及向往的,希望能够加入到对患者的治疗中来。但是临床见习除了一些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外,基本都是通过“参观”和“讲解”来完成的,更不可能进入手术室参观手术。特别是在医学教育中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授课方式并不能让学生掌握高等教育所必须批判、推理技能[7-8]。长期的临床见习教学都是在病房完成,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对临床实习产生厌倦[9]。加上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相关知识结构复杂,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表现抽象,疾病治疗困难,涉及学科较多。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疾病专科性强、授课学时少,更是让学生们短时间内无法理解课程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在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见习教学中,如何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这门课程,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加印象,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临床见习带教中面临的困难。
目前,大量国内文献报道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10-11],提高获取知识能力及推理能力的效果也令人满意[12]。而在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典型病例的视频录像、相关3D动画视频,将脊髓、周围神经的解剖结构以及疾病的受伤机制、临床表现、治疗过程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们增加对知识的印象,拓展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及想象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13],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14]。本研究表明,实验组学习气氛、知识理解、记忆、逻辑思维、理论及实践能力优于对照组,证明在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教学中采用视频短片结合PBL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满意度,而且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可能原因为单纯的PBL的教学模式显得较枯燥,尤其是对较为抽象的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教学中,专科性强、要求的知识面广泛,利用典型病例的制作的视频短片、3D微视频等可将图、文、声融于一体,可将典型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手术过程、康复手段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觉体验,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其学习热情[15]。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视频短片可以提供真实的临床教学情境,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对于重点难点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视频,也利于加深印象及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16]。另外,通过相关教学视频短片运用3D动画等对脊髓、周围神经解剖结构、脊髓和周围神经的损伤机制等进行演示,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刻。手术方法的3D动画视频向学生展示了治疗原理以及手术方法,使学生对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相关知识的理解更直观,对疾病的临床认知更深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伤后肢体功能情况与康复后肢体恢复情况对比的视频也可以增加学生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设计的问题要科学合理[17]。PBL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教学活动是围绕设计的问题开展的,设计的问题应符合临床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既要能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大部分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分配好课程内容及时间。PBL教学模式加上视频短片播放可能会花费较多时间,可能出现部分内容时间不够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中要重点突出,精简次要的知识点;相关教学视频短片也要精简,做到内容明确、突出重点。同时,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较薄弱,课前学生要主动花费较多时间来学习才能达到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力、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反馈交流也要重视[18]。老师对该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19-20]。
从以上研究表明,在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教学中应用视频短片联合PBL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满意度,提高学生学习力及推理判断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但本文也有局限性,样本量较少,课程追踪时间较短,还需通过更多的学生及课时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在今后的临床教学中应用设计更合理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