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玲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河南 洛阳 4710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及致死率高的特点[1],其中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基础病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极高,也好发于老年人。脑梗塞的症状、病因、病理部位不同。和症状,如部分瘫痪、部分感觉功能障碍、语言丧失、关节支持障碍等。通常以神经紊乱、头痛、呕吐等形式出现。患者一般一开始是有意识的,昏迷或病情严重时可能会死亡。有研究指出[2],脑梗死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或是椎管腔狭窄,进而致使血流降低或是中断,最终让脑组织出于严重且持久供血不足状态。有研究表明[3],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常见类型,占所有脑梗死病例的60%,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同时,在脑梗死存活下来的患者中,出现动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的比例较高,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脑梗死恢复期属于修复神经功能阶段,该阶段中采取积极有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效果,进而有助于预后改善。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样本院收治的96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后,分别予以不同治疗方案,旨在探讨高压氧配合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因子、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8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颅脑CT检查后确诊,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脑梗死诊断标准相符,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前述知情同意书,患者能够自主配合各项治疗。排除标准:病发前存在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病等其他脑部疾病,伴全身感染性疾病,以及外伤因素导致脑梗死。实验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0.72±6.88)岁;梗死包括基底节30例,丘脑10例,脑叶6例,其他2例。常规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1.05±7.26)岁;梗死包括基底节29例,丘脑9例,脑叶7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对两组患者均予以抗血小板、降血脂及血压等常规药物治疗,并每日接受45min物理康复治疗。其中常规组患者仅接受单纯高压氧进行治疗,具体如下:选择GY2800型医用空气加压氧舱(生产厂家:烟台宏远氧业股份有限公司),设置压力参数:0.2 MPa,升压20 min,面罩吸氧,先吸30 min,休息5 min,再吸30 min,减压25 min,每天1次,1个疗程为10 d时间,共2个疗程。
实验组患者则在前者基础上联合间歇性低氧训练,具体:面罩给氧方式,经三通道阀门转换低氧气体、正常空气,将其暴露在正常气压10%O25min,再予以5min长期正常气压空气,循环5次。对实验组患者每天训练1次,每周5次,共4周时间。
治疗前后选择ELISA试剂盒对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因子水平进行测定,包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及S-100蛋白(S100B)等;治疗前后选择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越理想;治疗前后选择MBI(改良Barthe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共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比。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NSE、MBP及S100B等血清神经因子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SE、MBP及S100B等血清神经因子指标水平改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因子水平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因子水平情况(±s)
组别常规组(n=48)实验组(n=48)t值P值NSE(ng/mL)治疗前23.25±4.33 23.37±4.20 0.138>0.05治疗后12.10±2.97 6.14±1.95 11.622<0.05 MBP(μg/L)治疗前28.11±6.54 28.52±6.79 0.301>0.05治疗后18.63±5.20 11.41±3.13 8.242<0.05 S100B(mg/L)治疗前3.38±0.82 3.22±0.76 0.991>0.05治疗后1.55±0.43 0.91±0.38 7.727<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MMSE、MBI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s) 分
组别常规组(n=48)实验组(n=48)t值P值MMSE治疗前21.27±2.20 21.40±2.37 0.279>0.05治疗后23.98±2.87 26.60±3.49 4.012<0.05 MBI治疗前38.72±4.65 38.50±4.97 0.224>0.05治疗后72.10±6.75 83.55±8.40 7.362<0.05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在急诊科神经内科以及血管外科属于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并伴有相应的神经病变症状。脑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脑内血液循环受损,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征。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约占所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80%。如果患者病情较轻,可以通过治疗治愈脑梗塞,但具体治愈率取决于患者的体位和具体病情的进展,急性脑梗塞会复发。没有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和规范二级预防的患者,复发率会非常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躯体和认知功能障碍,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无关,影响其生活能力。
通常脑梗死起病很急,出现突然的面部麻木或运动功能丧失、视力改变、偏瘫、言语不清、肢体抽搐、失语。严重时,患者会晕倒,甚至失去知觉。一般来说,感觉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突然出现上肢或下肢麻木,而运动障碍患者会出现嘴歪、面部不对称、四肢无力或运动能力丧失。但平衡障碍患者会出现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视力突然改变的患者会出现单侧失明和视野不同的视野缺损,双眼同时受到影响。眼球运动障碍可导致无法向对方移动或缺乏活动,也可导致说话不流畅,主要表现为表达或理解困难。患者还会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和声音嘶哑。惊厥患者可出现单侧或全身性惊厥,而无意识的患者可大喊或呼唤行动,但会很快入睡。脑梗塞很严重,还会引起很多并发症,如肺炎、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癫痫、褥疮、跌倒甚至骨折、抑郁、认知障碍、脑疝等。
脑梗死患者经有效治疗后病情逐渐平稳进入恢复期,此阶段采取有效康复治疗方案不仅对其康复效果有积极作用[4],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改善。目前,高压氧被普遍用于治疗脑部疾病患者,所获治疗效果理想,能快速改善患者脑缺血情况,同时可增加人体供氧量,调节血管功能。有研究发现[5],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患者血管内生长因子、促血管生产素Ⅱ。另外,高压氧具有纠正患者脑部缺血及缺氧情况,同时加速脑血管收缩,基于控制自由基含量、颅内压,控制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调节血液黏稠,促使血栓溶液、吸收,改善微循环,有利于及时恢复神经组织功能。
间歇性低氧训练一开始是在运动运训练中开展,因其具有明显的改善人体心血功能[6],随后逐渐被用于保护心脑血管功能。根据相关研究指出[7-9],间歇性低氧能够用于治疗头晕,提示有改善人体颅内血管收缩功能。也有研究表明,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取间歇性低氧,能改善其认知功能,并延缓病情发展。上诉两种方法在脑梗死患者中均取得了理想成绩,但相关研究均是单独使用或是联合其他方法,并无高压氧配合间歇性低氧训练[10-11]。基于此,本次研究通过对两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别采取单纯高压氧与配合间歇性低氧训练。NSE、MBP及S100B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清特异性标志物,指标水平高低和疾病严重程度息息相关,是临床治疗的客观指标[12]。NSE是烯醇化酶,在神经组织、神经内分泌组织均能发现,最早发现在神经内粉末组织起源相关肿瘤内,也是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标志物,各种脑病中会呈升高趋势。MBP是神经组织的一部分[13-14]。维持S100B酸性钙结合蛋白,具有促神经元生长作用。
本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SE、MBP及S100B等血清神经因子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高压氧配合间歇性低氧训练具有更明显的神经因子调节作用。另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经联合方案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更好,且患者生活质量更高,提示在联合方案能有助于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最后,在预防方面,一些慢性病是可以避免的,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健康,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正常代谢,保持合理的作息,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避免熬夜。营养方面,每日盐摄入量小于等于6 g,每日总脂肪摄入量小于总热量的30%。都有助于避免脑梗塞的发生。
综上所述,高压氧配合间歇性低氧训练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不仅有助于患者神经因子调节,还对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有积极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