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恒康 曾惠东 梅雅姗 李娓婷 郑佳 李思红
江西省抚州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境内有抚河、信江、赣江三大水系,大小河流470条。水流方向除赣江水系乌江外,均由南向北汇入鄱阳湖。其中穿境而过的抚河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流,也是鄱阳湖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占鄱阳湖水系面积的9.8%。
千百年来,充沛的自然水资源,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造就了抚州市源远流长的渔业历史、丰富多彩的渔文化。抚州市共发掘出渔文化资源88件,其中,与渔文化相关的物种6件、渔史19件、渔业景观和工程8件、渔业生产方式方法8件、渔船3件、渔具5件、渔俗13件、诗歌5件、渔舞1件、渔画2件、渔味10件、渔村和渔港3件、渔业法规5件,临川区、南城县和乐安县的渔文化极具地方代表性。
临川区嵩湖乡下泽村发现了迄今2000多年的汉朝时期双钱双鱼纹砖。这些鱼纹砖被砌在村后一些舍屋的矮墙中,形象十分丰富,主要是鲫鱼纹砖和鲤鱼纹砖。据有关专家考证,鱼纹砖一般出现在距今1600年~2000年的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双鱼双钱纹砖,寓意富余(鱼),钱又称泉,谐音全,有福寿全的寓意。江西省砖钱纹较多,鱼纹稍少,车马人物最少。专家认为,下泽村发现的鱼纹砖具备江西省地域特征,品相好、较为完整,在江西省不多见,填补了江西省渔文化历史的空白。
千金堤(千金陂)位于抚州市抚河干流上,始建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长江中下游赣抚平原灌溉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19年9月4日,抚州千金陂被列入第6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抚州临川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为此作《行千金堤怀蜀人古太守》赞颂古之贤,并描述了渔夫打渔时的唱歌声和摇桨声。诗云:
曾用三犀压水精,
蜀人文雅世清平。
年来太守风流尽,
分付渔歌与槕声。
南城县的武冈山商周文化遗址和碑山商周文化遗址,出土的主要器物有镞、镖、锛、穿孔的石佩饰等石器,有鼎、簋、釜形罐、壶、器盖、器座和纺轮、陶拍等陶器80多件,为纠正“商周文化不过长江”的说法补充了有力的佐证。出土的这些器物,在当时或用之于捕鱼,或用之于煮鱼。
在宋代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中也体现了南城县渔史,其中《鱼苗》一节有云,“江州等处水滨产鱼苗,地主至于夏,皆取之出售,以此为利。贩子辏集,多至建昌,次至福建、衢、婺。其法作竹器似桶,以竹丝为之,内糊以漆纸,贮鱼种于中,细若针芒,戢戢莫知其数。著水不多,但陆路而行,每遇陂塘,必汲新水,日换数度。别有小篮,制度如前,加其上以盛养鱼之具。又有口圆底尖如罩篱之状,覆之以布,纳器中,去其水之盈者。以小碗又择其稍大而黑鳞者,则去之。不去则伤其众,故去之。终日奔驰,夜亦不得息,或欲少憩,则专以一人时加动摇。盖水不定则鱼洋洋然,无异江湖;反是则水定鱼死,亦可谓勤矣。至家,用大布兜于广水中,以竹挂其四角,布之四边出水面尺余,尽纵苗鱼于布兜中。其鱼苗时见风波微动,则为阵顺水旋转而游戏焉。养之一月半月,不觉渐大而货之。或曰:初养之际,以油炒糠饲之,后并不育子。”江州即今九江市,建昌即今南城。九江市多数鱼苗经数百里贩运至南城销售,足见宋代养鱼业已相当发达。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有记载,每年南城“至九江市采运鱼苗者多至400人,运回鱼苗约800万尾,饲养得法且草鱼较多者,获利可达10倍以上。”
南城县的尧坊船形古屋位于天井源乡尧坊村段上村小组,为清代中晚期建筑,堪称民间艺术瑰宝。尧坊船形古屋坐西朝东,由两栋大夫第组成,东西纵深87m,南北宽56m,占地面积约10亩,平面结构布局为正厅三进一廊,两旁配有与正厅相通偏厢,共有大、小天井20多个,房间百余间。整个建筑形状独特,从屋后西山东瞰,古宅如渔船迎水向南行驶,栩栩如生。
南城县还拥有丰富的渔俗、渔舞文化。神话传说中的龙王是统领鱼、虾、蟹、蚌等水族的大王,与渔民的生活、生产与生命戚戚相关。每年除夕,渔民都会在河边用鱼、肉,鸡、菜等四色礼,以及焚香放炮,敬请龙王或是河神庇护。在语言上,不能说“翻”“盛饭”等字眼;行为上,不能用筷子将鱼翻个,每年初次下河捕鱼放鞭炮,打鱼前唱一句“今天天气好,多打鱼哦!”,春节船上贴红纸、贴“福”字。每年农历1月26日,南城县株良镇“鱼苗”赶圩日“庙会”,形成规模不大、但很热闹的鱼苗买卖市场,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渔业节庆活动。南城县渔文化代表性实物为常用的围袄、鞋蓑衣、尖肚油箩、扁箩等。南城县民间传说和渔业神话传说有《鲤鱼精与石菩萨故事》《鲤渚浮舟》《鱼良典故》《建昌井中鱼》等;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灯舞《蚌壳舞》,俗称蚌舞、蚌壳灯、戏蚌壳等,是以蚌精为主角的民间舞蹈,通过老渔翁和小渔童捕捉蚌精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劳动人民坚韧顽强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南城洪门水库始建于1958年,面积40km,总库容量12亿m,是江西省第三大水库,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共有鱼类96种,经济鱼类占85%。据《南城县志》所载,洪门水库又称“醉仙湖”。传说明崇祯五年(1632年)秋,徐霞客游览醉仙湖时,因风寒导致胃寒体弱,吃了当地的鳙鱼头炖汤后,胃暖精神振,遂称洪门鳙鱼可谓世上名鱼。2011年12月,洪门鳙鱼被农业部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6年11月,洪门水库为改造闸门,将水位下降至历史最低,一尊佛像随之露出水面。该佛像整体高约为3.81m,佛头0.7m,厚度足有0.65m,属于典型摩崖石刻。2017年1月,专业考古队借助水下探测设备等先进仪器对佛像进行研究,发现洪门水库之下,不仅有一座古城遗址,还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古墓群。据史料记载,如今的洪门水库所在地原是一座名为“硝石镇”的古镇,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分封给益王的封地。益王家族在硝石镇延续了七代八王,前后加起来有一百多年历史,这座墓葬群极有可能就是益王家族的墓葬群。而水库水位下降后露出的佛像石雕,正是这座墓葬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今后考古队继续发掘研究。
乐安渔文化以“渔味”——乐安霉鱼著称。霉鱼又称“状元鱼”,相传是南宋高宗赐名,属乐安本土的传统风味名吃,多在冬季用碗装霉鱼块,加上葱或蒜花、味精、少许香油,煎或蒸熟即可食用。状元鱼的制作多用草鱼、大头鱼、鲤鱼等,剖除腹腔内脏物或鱼头,倒挂晾干后,切成块,加盐拌匀,待两三天后再拌辣椒粉,逐块放入干净的瓶中,加入少许烧熟的菜油,加盖封存。15天~20天后,即可按需取出煎或蒸制食用。
此外朱德军长捡田螺的故事在乐安流传甚广。据《乐安县志》记载,1933年初夏,在乐安县善和村,为抗击敌军封锁,改善红军战士伙食,端午节上午,朱德军长组织红军总部直属工兵连的战士捡田螺,数朱军长捡得多,除了装满篓子,他军装的口袋也装得鼓鼓的。中午时分,每个班都有了韭菜辣椒炒田螺肉、醋焖螺丝、田螺汤三个菜。
乐安县还具有传统的稻田养鱼习惯,稻渔文化历史悠久。后随着技术进步,以稻渔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稻田养殖高产高效新技术得到大力发展,培育了南城县株良镇等一大批规模突破万亩的稻田养鱼乡镇。目前,稻田养鱼的主要类型有稻鱼轮作、稻鱼兼作、冬闲田养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