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婕,朱梅芳,邹 燕
(井冈山大学医学部,江西 吉安 343000)
中国是茶的起源地,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茶不仅是独特滋味的绝佳饮品,同时与古代的诗词歌赋产生联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而茶的起源始于药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流传至今,神农尝百草后多次中毒,最后因茶而解毒,这则神话故事现依旧是众多儿童的启蒙故事。现如今,茶逐渐演变成家用饮料的角色,或者用于美食调味,让茶失去了其原有药用功能。随着新医科概念的提出,关于茶的医药应用,已经由原来的起源与探索逐步走向现代科技对茶医学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很多基础研究人员已经在相关杂志发表了关于茶中成分,例如茶皂素、茶氨酸、儿茶素、茶多糖、单宁酸等成分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分析了茶中化学构成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不仅如此,还有大量临床医生发表了关于茶与慢性病、糖尿病、肾功能及胃肠道功能的相关作用,以及茶增强机体免疫力与研发相关药茶的保健效用。关于茶与医学的研究还在不断进行当中,茶医学得到了茶学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全面收集关于茶与医学的文献研究上,系统总结茶医学发展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及科技全球化,中国医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三甲医院数量不足,优秀医护人员的持续缺乏,医疗资源紧缺,传统的医疗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亟需全能型、复合型的国际化医学人才,新医科因此产生。教育部通过探索全球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卓越医生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召开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医学专科院校指导委员会首次工作会议,就如何培养全球化的优秀医学人才,规划实现由“生物医学模式”向“医文、医工、医理、医X”的交叉学科模式转变。作为教育部“四新”建设之一,新医科是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生命科学、医学和教育模式发展提出的全新的概念,与以往以生物医学为支撑的医学模式不同,“新医科”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内在动力强,同时胜任医疗及科研工作,能够推动医学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新医科的提出推动了新一轮的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茶医学刚好属于“医X”的交叉学科,符合教育部对医学发展教育模式的方向,茶文化在我国南方地区源远流长,又有值得探索的药用价值,在此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了药茶。药茶和茶都有饮用方便,药性温和及禁忌较少的特点,在调节体质,改善代谢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其内含成分也较为相似,都含有生物碱、黄酮类、有机酸类、多酚类、多糖类、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如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及减肥等。我国中医在《灵枢·五色》、《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也提到过不同品种的茶对内脏肺腑的影响,例如绿茶入肝,可以清肝明目;红茶入心,可温补心脉。茶与医学的关系源远流长,新医科背景下,茶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茶多糖是由单糖、氨基酸、蛋白质及无机元素等组成的一类结构复杂、具有生理活性的水溶性酸性不均一多糖,属于大分子化合物,其分子量为1.2~3900KDa。茶多糖中含有单糖和糖醛酸,不同茶类含有的单糖或糖醛酸种类及含量有差异,例如绿茶和红茶中阿拉伯糖含量较多,而黑茶中半乳糖含量更为丰富。茶多糖中还富含各种无机元素,铁、镁、硒、钕、铈等稀土元素,而富硒绿茶中硒的含量更为丰富,有研究显示,茶多糖与无机元素硒复合具有更好的抗氧化功效,除此之外,茶多糖还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不同品种和类别的含量在茶叶不同部位存在差异,原因尚不清楚。
茶多糖是茶叶中的重要功能性成分,可以降低血压,减少炎症介质释放,提高免疫力,随着茶医、茶药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其功能也被不断揭示出来。1987年,日本清水岑夫发现,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功效主要是茶多糖,而后续医学研究也表明,茶多糖具有降低血压、改善肠道菌群、抗氧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花青素类、儿茶素、酚酸类等四大类。茶多酚在胃部仅被低程度吸收,少部分在肠道被吸收;肠道吸收多酚的方式主要有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2种,以被动扩散为主。茶多酚的摄入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反之肠道微生物可以降价茶多酚并产生多种活性代谢产物,这种双向作用在维持肠道屏障、降低氧化应激、调节脂质代谢、增强免疫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肥胖及其并发症、炎症和抑郁症等疾病,改善宿主健康状况。
在四大化学成分中,儿茶素的含量最高,占比60%-70%,儿茶素的抗氧化活性是维生素E的25倍,是维生素C的100多倍,能够保护机体细胞受损及抗衰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可预防和治疗癌症,在乳腺癌、胃癌、肠癌、胰腺癌、食管癌等取得了相关进展。茶色素是一类以儿茶素为主的茶多酚类化合物经过酶促或非酶促氧化的植物酚性色素。茶色素分为两类,一类是水溶性的,对茶水的颜色、口感有影响;另一类是脂溶性的,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主要体现在叶底色泽和茶的色泽。相关研究表明,茶黄素,茶红素及茶褐素,通过抑制嘌呤代谢酶,调节尿酸转运蛋白调控尿酸的排泄,具有显著降低尿酸作用。除此之外,黄酮类、酚酸类及花青素类都在持续的研究中,以期取得优秀研究成果,有助于茶医学的发展。
茶氨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分离的植物和真菌中,最初是从含量最高的植物秋葵叶中提取出来的,后来才发现也存在于红茶、白茶和绿茶当中,是膳食补充剂的重要组成,也是茶叶中生津润田的主要成分。茶氨酸的对映体即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其中L-茶氨酸是同分异构体最常见的形势,可以在绿茶中观察到,而D-茶氨酸比较少见,相关研究报道也少,所以我们普遍指茶中的茶氨酸是L-茶氨酸。
L-茶氨酸在干茶中占比可达1%-2%左右,不同茶叶品种L-茶氨酸含量可有差异,随着发酵含量可减少,对精神及情感的影响十分重要,被认为是“幸福氨基酸”。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茶氨酸可触发抑郁小鼠的抗抑郁和抗氧化活性效应,100mg/(Kg·d)L-茶氨酸可有效修复轻度应激雄性大鼠的结肠组织损伤,改善大鼠抑郁行为及功能异常。在SD雄性大鼠干预实验发现,L-茶氨酸(600 mg/(Kg·d))能够促进肠道绒毛增长,隐窝加深,缓解肠毒素大肠杆菌E44813对肠道应激影响。
茶的生物碱属嘌呤碱类,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其中茶碱是茶中含有的白色无定形结晶生物碱,是可可碱的异构体,具有与咖啡因相似的结构和药理特性。茶碱为茶叶中主要滋味成分之一,近年来因其良好的药理学功效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对于茶叶开发利用的研究热点。而茶碱主要存在茶叶中,不同种类及茶叶位置含量均有差异,最早在1889年被德国科学家发现,而1896年有德国学者通过化学合成得到茶碱,现如今主要应用在支气管哮喘、慢阻肺(COPD)、喘息型支气管炎等疾病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呼吸困难。
茶碱的作用主要有舒长支气管平滑肌,抗炎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其药理学机制大多已经明确。茶碱的支气管舒张作用是通过有效抑制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实现的,茶碱血清浓度达到10-20mg/L时,可以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抑制细胞内钙离子内流,促进钙离子外流,进而达到降低细胞内钙离子,起到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茶碱还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降低机体内炎细胞的表达,降低相关致炎因子的释放,可以通过抑制磷酸二脂酶和神经肽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除此之外,低剂量的茶碱可以激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可一定程度上增强糖皮质激素类的抗炎作用,有效降低炎细胞水平,抑制炎细胞的活化和聚集,逆转D2拮抗剂和毒蕈碱激动剂引起的运动障碍,茶碱起到了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全球化及人口老龄化,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伴随华人的脚步及信息传播,遍布全球,全世界各地都有爱茶人士。而饮茶一直被认为是有益健康的行为,尤其是在中国南部地区,饮茶被认为是高雅且健康的行为,除却可以缓解疲劳、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外,饮茶与慢性病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
胡志昊等的研究调查中,共调查了12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冠心病、脑卒中、胃炎、肠炎、糖尿病、痛风、高血脂肾结石等的饮茶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饮茶与脂肪肝的关系研究大多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主要认为茶叶中的EGCG可显著降低高脂喂养小鼠的肠胆汁酸含量,增加胆汁酸、TG、和总脂质的粪便排泄,缓解代谢异常和脂肪肝。在日本进行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45-65岁成人每天喝6杯或6杯以上的受试者与每周喝不到1杯绿茶的受试者相比,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33%。朱兵兵等采取动态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06-2008,2011-2012,2013-14年随机抽取浙江省徳清县27841名非糖尿病患者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发现饮绿茶可降低成人患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茶是最典型的中国文化,是世界闻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文化基因,除了作为国际化三大饮品之一,在健康保健方面也有巨大的贡献,是一种非药物类可日常饮用的天然保健饮品。在茶内含有近八百余种成分,例如茶多酚、茶多糖、生物碱等,各有各的功能,同时存在于茶叶当中,可以起到协同作用,适当应用有利于养生、抗衰老。茶的保健功能不言而喻,茶可延年益寿。茶界多寿星,如当代茶圣、著名农学家、社会活动家吴觉弄(1897-1989)活到93岁;茶学家、茶学教育家、我国茶树培养学科奠基人庄晚芳(1908-1996)活到89岁;茶学家、制茶和评审专家张天福(1910-2017)活到108岁。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茶对心血管健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早在1996年,汪传松等人通过人体实验得出受试者饮用人工晒茶5周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及IgM、IgG和C4水平显著升高,表明人工晒茶可以提高免疫力,有利于预防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喝茶还能缓解疲劳、焦躁、抑郁、放松心情,促进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修身养性保持心情愉悦,据统计,饮茶风气浓厚的地区离婚率比非饮茶区人民略低。
茶,为中华民族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21世纪,风靡全球,有近30亿人在饮茶。人们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平民百姓心中的地位,茶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阶级,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茶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是文化的载体,还具有重要的药用、营养、保健价值,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瑰宝。茶中富含多种化学合成物,研究人员对茶多酚、茶氨酸等研究较为深入,但还有许多类似咖啡碱、花青素的药用价值、药用机理并不明确,现在已知的是茶对于各种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糖尿病等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与肾、膀胱、胃肠道等器官有密切联系。茶的保健功能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除抗菌抗感染之外,已有研究表明,也有抗肿瘤的作用,能调节胃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降低尿酸,减脂等作用。21世纪我国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从生物医学模式变成多学科融合,茶医学的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趋势,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茶的药效及机制,综合利用茶叶资源,发展多样化茶保健产品,推动茶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