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倩,张文良
(1.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财经大学学生处 贵州 贵阳 550025)
学生社区越来越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功能。“一站式”学生社区本质上是整合学校各级学生服务系统资源,给学生提供集中、方便、统一的服务,主要特点是“多样化”。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尝试探索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采用自上而下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这种学生社区管理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管理系统实行垂直式管理,合力不够。管理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学生社区各部门的多方协作,如同一个人身体的各个器官缺一不可,各自承担者整个身体的部分功能。但从领导与配合上,部门之间会出现政策执行不到位、配合不默契、甚至相互推诿等问题,极大影响“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管理效度,进而影响学生对学生社区的满意度、归属感。二是学生社区信息化管理比较落后。信息管理部门所需要涉及的内容要求多样,学生信息管理的录入出现多头管理且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导致各个部门都有独立的信息处理子系统,共享数据经常出现延迟和遗漏的情形,从而给“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是学生社区管理人员能力与学生需求不对等。目前社区管理人员仅从事简单的体力工作,与“90”“00”后学生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且进驻的辅导员由于大部分精力用在学生日常行政工作外,与学生见面交流机会少。二是学生社区的教育管理过于强调学生单一的服从、强制。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管理成效不佳。另外,高校成立学生自我教育社团等学生组织,只是从事减轻教师工作量、检查宿舍卫生等简单工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不强,不是学生合法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导致学生参与学生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激励制度措施欠缺。高校学生社区宿舍硬件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社区文化建设、党团建设仍然滞后。入驻学生社区的教师主要为一线辅导员,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措施没有与学生社区激励措施相结合或结合得不好,导致其对社区认可度、归属感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够。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各管理部门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合作与协作的关系。
建立科学务实、具体化的部门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有效避免“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部门间的角色冲突,实现学生社区主体完成“应然—实然”的有效转化。面对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多,工作职责也需要不断改革才能应对现状。我们要正视工作职责要求与管理对象需求的不对等关系,“共赢”是在“工作职责”规定基础上的双赢。“共赢”的职责角色是指通过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岗位职责,赢得服务对象的认可,从而获得幸福、快乐。“共赢”是在主我对客我的不断反思和建构过程中形成的,利用应然与实然之间差距来维系适当的张力,实现良性发展的学生社区教育系统,满足第三方对管理部门的要求与期许。
提高部门协同能力的首要途径便是为各个部门做“加法”。这里所说的“加法”是回归部门本身应发挥的作用,其目的在于重拾管理主体角色意识,提质增效。此外,做好管理主体角色“减法”也是提高学生社区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减法”旨在于为一线工作者减负,顶层设计要重原则、求科学、避烦琐。同时,赋予管理主体更多的管理自主权,优化学生管理服务流程,实现学生社区一校一特色。
学生社区作为学校课堂的延伸,要实际承担起课外育人的职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各级管理部门,如同人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各自承担着各自的基本功能,最重要的是具备高一级强有力的领导机关——大脑。在大脑的指令下,手指共同完成身体所需的动作。拟从系统性思维出发,尝试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
学生社区具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维权三大职能,实行网格化管理,成立学生社区区长、志愿者大队、楼长、层长、寝室长为主的学生社区管理基层机构,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
党建引领“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发展,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有效整合基层党组织、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以及校友等多方主体形成合力,持续深化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支部,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强化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学生社区育人实效。基层党委要注重政治方向把握,指引“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政治发展方向和运作方式,实现有监督、有指导;社区学生党支部在工作中要严肃组织纪律,指导和规范学生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党务工作,实现有记录、有考评;党员个人在具体工作中要亮明党员身份,实现党员做示范、明责任。
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调研学生对学生社区的需求与期待,统筹学生社区物理和社会空间,实现“物”与“人”的管理合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服务育人的高效度。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工作理念,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天然的教育实践环境。通过鼓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参与学生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学生社区管理决策、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日常事务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规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3.3.1 兼顾要约性与自愿性,全员参与
要约性体现在建立学生社区学生专业实习、勤工助学岗位等措施。依据高校实际,结合学科发展,设立学生社区内专业实习岗位等举措。另外,服务“下沉”,加强学生资助及激励政策向学生社区倾斜力度,吸引学生各类组织团队、勤工助学岗位等到学生社区,发挥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纽带作用,倡导学生全员参与,“学校是我家,建设靠你我他”,达到全员参与,共促社区、学校发展。
3.3.2 重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强化学生参与学生社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社区实施定期学生社区学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创建合法的矛盾协调机制,开展与校内职能部门平等对话机制。优化设置学生申诉的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当学生在学生社区的合法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必须以正当的程序、合法的途径和地点进行反映,做到“有诉求,必有回应”。
3.3.3 完善激励措施,优化评奖评优评选办法
学生社区具备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习生活共同体的双重属性。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实践过程中要探索两类服务的平衡点,推动两者的有机融合。将学生的社区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个人综合考评和班级建设、社区管理教师工作考评绩效相结合。
学生社区是教育的“第一现场”,要发挥学生社区育人的教育生动性和直接性。加强学生社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队伍日常进驻的轮岗制。在服务中注重教育,在教育中体现服务,教育和服务相辅相成。
为保证社区学生管理的工作活力,一是学校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一线规则”,与学生拉近距离,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开展以专职辅导员队伍为主,优秀专任教师、班主任队伍、心理咨询生涯规划等专业师资、职能部门教师为辅的复合型育人团队,实施工作岗位轮岗制。二是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组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楼宇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措施,将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实践锻炼等学生活动引进社区,基层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进驻社区,实现互利互补,增强学生社区的协同育人实效。三是提升社区绩效意识,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健全学生社区管理人员配套奖罚机制,政策上要给予一定倾斜,提高学生社区管理环节所占绩效考核中的比重。
网络数字化技术是“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运用信息技术、思维、认知来支撑学生社区网络平台系统建设,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打破各部门主体之间的行政壁垒,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一是打造基于网络服务的管理协同服务“云生态”,全方位做好学生情况摸排,了解学生在学业、就业、资助、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全面做好学生的线上服务工作。二是健全学生线上维权诉求绿色通道。畅通学生合法有序表达渠道,以线上社区大数据建设有效支撑线下学习生活共同体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