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红
(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浙江 宁波 315832)
混合式教学被研究者、教学实践者以及政府和教育机构视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第一原则就是突出学生中心,创新形式、改革教法,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作为教学模式创新的混合式教学随之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层面关注的热点,而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则推动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出现了井喷式发展。混合式教学理念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相一致,理论界已形成共识。实践层面上,混合式教学尚无统一的范式可循。教师从各自的理解出发,通过技术支持,将教学内容以线上、线下、移动终端的方式进行供给,探索实践混合式教学。从传统面授式教学转向混合式教学,教师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惑。本文结合作者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历程,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及教学支持进行梳理,为混合式教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案例。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早期以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斯隆联盟的界定为代表,定义为“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结合,即在教学内容上结合了一定比例的在线教学及面对面教学”。随着研究与实践发展,混合式教学被认为是以学生为中心,经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发生了混合式学习,即学生既有线上学习行为,也有线下学习行为。根据教育部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要求,混合式教学在形式上应包括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在教学组织上,线上教学可以引进各种慕课平台的课程资源,结合本校课程做落地化改造,也可以依托慕课平台或其他在线课程平台搭建面向特定班级的小规模在线课程;线下课堂教学则需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展示、研讨、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方法,辅以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强化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教育环境的改变需要教师思考其角色定位。在线开放课程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变得不再不可替代。传统面授教学中,教师以知识专家的形象,应用一定的教学技能向学生传授知识,注重如何通过“讲得好”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混合式教学中,标准共性的知识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则重点围绕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层面,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输出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混合式教学中无论是学习平台课程资源的建设、更新,还是课堂教学互动,熟练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都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习惯了传统面授教学的教师,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惯性依赖,并投入时间进行学习和操练,将专业知识、教学知识以及技术知识进行深入整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
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适应教育环境变化,改革教学方法。本质上来看,混合式教学应为学生创建一种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其成功开展依赖于有效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设计在理念上实际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学”中的“教”。混合式教学设计理念强调“教学”中的“学”,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即教学内容从“教什么”向“学什么”转变,教学方法从“怎么教”向“怎么学”转变,教学评价从“教得怎么样”向“学得怎么样”转变。遵循这一理念,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应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2.2.1 教学对象分析
基于教学对象分析选择相应的学习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是首要的步骤。成长于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习惯于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对碎片化的信息比较敏感,善于借助网络自主地进行知识的联通学习和意义建构,其认知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建构主义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和灌输来完成,而是通过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来实现。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特征,混合式教学设计可以选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支持理论,指导后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设计。
2.2.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的最高纲领,后续的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最终教学效果评价也是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标准。传统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并未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直接导致后续从学生角度进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失去目标参照。混合式教学设计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有所体现。在分析各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依据不同类型知识的重要性,选择需要重点掌握的概念、原理等内容凝练出各教学单元的目标并进行具体描述,从学生学习主体的角度对学生通过自主进行意义建构所实现的学习目标有所体现。
2.2.3 教学内容设计
传统教学内容设计将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类型、结构关系等特征分析,确定达到教学单元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类型,如原理性知识、了解型事实知识、应用型技能知识等,明确各类型知识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作用。混合式教学内容设计,除教材内容外,还要向学生提供各类型知识的线上资源或获取路径,并对如何有效地利用线上资源布置针对性的学习任务,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教学内容设计形成学生视角的具体学习任务和学习清单,要求覆盖单元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
2.2.4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技术等做出安排的模式和方法,包括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混合式教学策略设计的目标是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第一,教学进程设计。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设计教学进程,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课前学习采用线上主导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由于师生时空隔离,阻断了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交互和协作,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体验下降、学习投入度不高,难以实现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内容应以基础性、标准化、对学生在理解和记忆层面有共性要求的知识点为主,以微课视频形式呈现,课前向学生推送学习清单由学生自主学习,结合适当的习题巩固,并同步评价反馈。
课堂提供了师生面对面交互的有利条件,学生课堂上的认知和社会体验是提高学习投入、实现深度学习的助推器。课堂教学应集中于知识重难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层面,采用线下主导甚至是完全融合的模式。对于课堂集中学习的内容,一个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将各教学单元学习任务问题化,学习任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呈现,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层设计问题,将教学内容嵌套入问题的答案之中。课堂上教师作为促进者和引导者推进学生互动式学习。课堂有效互动是混合式教学成功开展的重要标志,这一进程中教学设计重点是互动教学环境的创设。
课后环节采用线上主导型模式。教师布置一定的探索性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式、项目式学习等形式,深化知识的拓展应用。这一阶段仍旧需要延续师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组建线上学习群实现即时互动,并根据学习进程适时推送新的自主学习任务,开始下一个循环。
第二,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对象和认知目标特征相适应。相关研究表明,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适合用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学习理论来解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选择教学方法符合混合式教学关注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相应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导向法、支架式教学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关注的重点都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来促进学生协作探究和意义建构。
以课堂教学采用问题导向法为例,课堂教学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推进。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习任务提前设计,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形式上推荐使用视频资料。问题不止一个且层层推进,包括基于学生经验认知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初始问题,引导讨论走向深入的推进问题,以及适度超越认知经验的启发式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适时提出这些问题。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提出的系列问题,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协作探究,教师则适时给予从旁协助和指导。探究结果通过传统课堂的线下展示或借助线上课程平台提供的聊天框、弹幕等方式发表。牢记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协助和促进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意义建构。
可以发现,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引起讨论兴趣的问题,适度超越认知经验避免难度过大而失去信心的启发式问题,采用形式新颖的互动平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心理的课堂展示,教师适时鼓励、点评等,这些环节都在强化学生的协作探究和意义建构。
2.2.5 教学评价
混合式教学在评价阶段应着眼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突出对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课前自主学习效果评价、课堂协作学习表现、课后探索性学习表现等。采用的方式可在师评基础上结合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评价学习效果。要注意评价形式需与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相适应。例如采用问题导向法,由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其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不需要另外安排章节测验,根据学生在协作学习中的表现就可以形成相应环节的评价结论,避免平时学习和课程评价相互独立。这种评价形式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做到详细记录与评价,为每个学生形成平时学习档案。将考核前置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增加学习投入。
教师在混合式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支持。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线下课堂教学互动、学习评价等环节都离不开信息化教学手段;面对变化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持续地保持学习和更新教学设计。教学支持部门开展针对性教学技术培训并及时提供技术支持,组建学习社区进行线下定期研讨或者线上即时交流,可以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支持包括心理支撑,是混合式教学的有力保障。
混合式教学方兴未艾,混合式教学环境不断变化。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依托传统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以特定的学习理论为支撑,将相对稳定完善的理论与动态发展的教学环境相结合,不断完善混合式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这是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中值得持续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