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2022-10-12 06:47王紫薇
江苏商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供应链贸易物流

王紫薇

(江苏海洋大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一、引言

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全球供应链整合已经初步成熟,各行业都有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加工、零售、物流再到消费者的一套基本供应链模式,共同点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遍布全球。即使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对全球化的质疑也从未停止,反对者的观点包括政治中心转移、资源掠夺、劳动者保护等各方面。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国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更紧密的融合让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率,但同时也让灾难无国界化。面对大型流行病,各国紧急筑起壁垒,全球供应链濒临断裂,从国际运输的停摆开始,全球供应链上其他节点成员的合作连带陷入停滞。不少学者已经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但都着重于疫情暴发阶段和流行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大流行期过去后的恢复阶段,即后疫情阶段的全球供应链也将持续遭受新的挑战。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2021年起的疫情后期防控阶段,着重研究全球供应链在恢复过程中即将面临的新挑战,分析全球供应链中风险管理和灾难救助的重要性,并对这些风险提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二、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遭遇的冲击

(一)制造业持续低迷

2020年第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大规模爆发期,全球各行业在疫情影响下陷入停滞,受疫情防控限制,大部分地区物流受限,零售商铺停业。制造业更是重灾区,工厂长时间停工,造成社会物资紧缺。疫情暴发后,全球PMI连续三个月低于50%,2020年4月,全球制造业PMI跌至39.5%,环比下降8.3个百分点。在后疫情时代,即使经济开始复苏,制造业仍增速缓慢,短期内难以恢复疫情之前的水平。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制造业保持恢复性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9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5.6%,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其中仅美洲的指数加快回升。疫情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于制造业的影响不会是短暂的,衡量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指标都将长期受疫情滞后影响而无法回归之前的水平。以制造业PMI为例,构成包括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从业人员、配送时间、主要原材料。在后疫情阶段,以上指标都将持续受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原材料和新订单指数。首先,在疫情恢复阶段,受经济下行影响,全球需求市场复苏缓慢,将持续打击新订单指数的回升。其次,全球大宗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制造业原材料采购成本也将持续上升,这些因素都将延缓制造业的复苏,从而增加全球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二)全球贸易总量剧烈波动

从2018年末中美贸易战开始,国际贸易总量增长就已经步入放缓期,在疫情暴发后,贸易战和疫情的双重压力使得世界贸易总量在2021年进入负增长期。服务贸易则遭遇更加强烈的打击,同比下滑15.4%。直至2020年第四季度,随着疫情进入平稳控制阶段,世界货物贸易总量才开始超速反弹。由表1可知,2021年一季度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同比增长高达22.53%。由表2可知,服务贸易虽然降幅减缓,但仍未实现增长,2021年第一季度仍同比下降9.29%。值得一提的是,从2005年开始,服务贸易的增速就超过了货物贸易增速,服务贸易的增值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主要来源.此次的疫情则直接遏制了服务贸易的快速上升势头,若服务贸易持续低迷将给世界贸易总量的恢复增加压力。

表1 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量同比增长率

从2020年第三季度的疫情恢复阶段开始,世界货物贸易总量从降幅缩小到实现飞跃式正向增长,总体上体现了供应链需求端的上浮。但却给全球供应链的协调带来了很大考验,尤其是此前遭遇沉重打击的制造业。除此之外,供应链需求端的突然上升可能会导致应链节点企业都依靠下游企业,即生产方案都由需求信息决定,供应链上成员无法有效共享信息,使得信息流自下而上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需求信息越来越大。而在疫情期间大部分企业生产力都遭遇打击,对需求信息的不正确识别会导致企业盲目接单,甚至引发过度的产能扩张。不论是订单分布不均还是需求信息放大,都会造成供应链的协调失衡,供应链成员间无法有效进行信息交换,即使需求端回升,供给端也无法有效识别需求量,更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到疫情冲击前的供给水平,导致供需难以平衡。

三、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恢复面临的挑战

(一)宏观层面

1.贸易保护主义加速抬头。全球供应链的发展依赖于全球化程度,只有世界各国互相开放,企业才能将供应链各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而由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加速抬头将阻碍全球化的进程。疫情期间,由于全球贸易量的持续低迷,贸易依存度高的开放国家经济受损严重,这些老牌贸易国家也开始萌生贸易保护主义,开始保护本国制造业,对进口设置壁垒。而在后疫情阶段,这些壁垒并没有随着疫情好转而被取消,反而更加严重,不少国家开始警惕性保护本国市场,以各类名义升级贸易保护政策。后疫情时代,欧美等国家仍在进一步加大贸易保护政策针对的行业范围,采取更多样、更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与以往的贸易保护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国借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借口也从国家安全、技术壁垒转移到劳动、环境保护等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正在成为欧美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保护政策手段,农业一向是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对象,针对农产品补贴的贸易争端不断,而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农业产品由于易成为病毒载体,其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格,对于进口的限制程度显著增大。尽管对于农产品的进口限制有出于防范病毒的考虑,但不能排除部分国家借此表达对WTO要求开放农产品贸易的不满,实际上想保护本国农业发展、增加就业。目前不少进口禁令并不属于必需的措施,疫情需要长期防控,倘若一直限制农产品进口,那么限制手段也需要商榷,否则“疫情保护”就变成了“贸易保护”。

除了限制农产品进口,碳关税也是绿色壁垒的主要工具。在4月份的全球视像气候峰会结束后,各国都开始加速制定碳关税相关法律法规。欧盟议会通过了“碳边界调整机制”提案,自2023年起将对不符合碳排放规定的进口商品加征碳关税。加拿大法院在一场联邦碳定价的诉讼中宣布联邦碳税符合宪法,为碳关税制定扫清了障碍。英国主导七国集团整合碳边境政策,计划打造碳关税联盟,借气候政策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对我国坚持的对外开放政策造成了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环境下稳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将是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焦点问题。

2.全球供应链脱钩危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加速抬头,各国开始保护本国产业链,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这将直接导致全球供应链的脱钩危机。去年12月,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发起了一场劳动者保护运动,要求对原材料制定供应链追溯协议,鼓励跨国企业将供应链迁出新疆,今年3月的“新疆棉”风波更是将供应链撤出推上风口浪尖,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宣布无限期取消新疆棉花许可证,禁止旗下400多家会员企业采购新疆棉。以劳动者保护为由,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各国关系紧张。在产品与服务都相互协同依赖的全球化框架下,一个成员的迁出会使得全球供应链各节点运作中断,而供应链成员分布是在全球范围的最佳选址,各国的巨大差异也加剧了找到相似替代者的难度,再加上疫情暴发期企业停产对全球供应链的破坏,极大动摇了全球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

鉴于此,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打造本地供应链,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原安倍政府在2021年4月7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紧急经济对策”中明确提及供应链迁移,称“支援生产向日本国内回归,支持企业生产地多元化,构筑坚固的供应链体系。”日本此番供应链改革鼓励日企撤离中国,而美国政府也在进一步加大对我国科技企业的制裁,打击我国高科技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去年12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已启动程序撤销中国电信在美国提供电信服务的授权,以进一步打压参与美国电信行业的中国企业。截至今年8月2日,美国实体清单中所限制的中企数量已达59个。疫情使得各国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并更加关注自身的安全问题,在这样的趋势下,全球供应链格局将迎来转折,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心的地位或将动摇。

(二)微观层面

1.国际物流服务需求旺盛。作为全球供应链运转的基础,物流服务业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也是疫情期间最凸显作用和备受关注的行业,一方面,疫情最严重时期不少地区实行空间隔离,不仅使得资源流动困难,更是很大程度上切断了城市间、国家间的物流联系。另一方面,对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使得物流服务不得不在其他行业都停摆的时候仍然坚持运转。此外,疫情在全球暴发的时间差也使得各国需求不同步,借助互联网,各国得以共享信息流,互相帮助,但实体资源的分配和输送仍要依赖国际物流。虽然国际物流在疫情中作用显著,但在后疫情阶段,各产业的价值链产出遭遇打击后,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需求也并没能随着经济的复苏而稳定恢复。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港口吞吐量排世界第一(图1),2020年1—2月为疫情暴发期,在进出口负增长加剧的情况下,中国沿海港口货运量增速也大幅下降,随着2—4月疫情受到控制,港口货运量也逐步回升,国际物流服务需求开始复苏。虽然5月增速有所下滑,但随后从6月开始,进出口总量和国际物流服务需求加速增长,全球经济进入真正的复苏期(图2)。情爆发一年后,国际物流服务需求开始复苏,港口货运量同比稳步增长,并且在2021年2月增速有大幅度上涨,随后四个月增速有所放缓,仍在正向增长。但此番反弹并没有稳定下来,到7月又陷入负增长,这可能是由于疫情暴发至今国际物流服务需求从断崖式下滑到飞涨的剧烈波动影响了物流供应商业务的稳定性。

2.国际物流服务供给失衡。近期港口货运量增速的放缓至负增长是疫情期间国际物流服务供应商经营状况波动的后续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远洋运输总集团的集装箱运营业务量的同比增长率除北美地区及亚洲地区以外,皆为负增长。同时期美国长滩港的集装箱进口业务、集装箱空箱进出场业务的同比增长率及环比增长率皆为负增长,2020年上半年国际物流服务市场需求小于供给,大量物流供应商经营受损。而2021年国际物流恢复,压抑已久的市场需求得到释放,但由于疫情防控措施,海运监管加强,全球海运堵塞,供给远跟不上需求(表3)。2021上半年全球主干航线综合准班率平均为23.18%,2020年同期为64.92%,仅为三分之一。

表3 2020—2021上半年全球主干航线综合准班率

航运市场火爆、但航线准班率低、码头效率作业低下,使得集运市场运输链供给短缺更为严重,由此引发集装箱价格飙升,2021年16月份,相比增长133.86%。飙升的运费威胁着部分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价格,这对以玩具、服饰为主要出口商品的我国外贸企业影响严重。与此同时,海运企业业绩大幅度增长,据中远海控2021年半年度的财务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2.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8.06%,值得注意的是,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也在一路高涨,让海运企业造船成本变高,可能拖累企业净收益。

3.企业面临疫情滞后影响。除了运输商以外,后疫情时代其他节点企业也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疫情滞后影响。供应链是一个包含供应商、制造商、仓储商、运输商、销售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多个节点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其中某个节点企业的业务波动会引起上下游节点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受运输服务波动影响最直接的便是仓储商和销售商。国际物流市场需求远超供给,突出的供需矛盾很快转嫁到仓储商上,由于海运效率低下,缺船使得大量货物积压在码头等待发出,造成仓储不足、缺柜严重。缺柜压力又助推集装箱价格飙升,使得海运企业接受订舱却无柜可用,供给水平进一步被压缩。受此影响,从今年2月起,我国沿海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率不断下滑,至7月已呈负增长。

国际运输、仓储业的波动并非无迹可寻。今年上半年开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一方面,这可能是疫情暴发期国际油价暴跌的反弹,疫情防控实施的封锁、隔离等措施冲击全球供应链,加大了供给缺口。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美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加速了通胀,助推价格上涨。2021年1—6月,国际钢材价格指数(CRU)平均值为266.8点,同比上升117.3点,国际油价也在持续冲高,2021年6月WTI、布伦特、阿曼原油期货均价为71.35美元/桶,较去年同期增长70.35%。原材料上涨给供货商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造船、集装箱生产成本上升,运输、仓储商经营成本也随之上升,从而助推国际运输运费的上涨。

运输、仓储、供货的压力随着供应链传输到其上游的销售企业,引发了连锁反应。疫情恢复阶段,大量订单涌向出口商,加上疫情期间积压的订单,一时间业务量暴涨。表面上市场火热,但实际上由于仓储、运费飞涨,缺船缺柜使得发货难,运输周期拉长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出口企业的回款能力从而影响利润率。除了线上销售,线下零售商收到的冲击更大,后疫情时代的长期防控要求加剧了零售商的经营困难,对客流量的限制、增加的防控流程、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都对零售商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期,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面临的滞后影响将是长期的,除了积极创新寻求与疫情共存,部分企业可能选择将供应链迁回本国,这都将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分布格局和运行方式。要想适应后疫情时代,现行的全球供应链框架必须做出适应性改变。

四、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调整的建议

(一)主动适应全球供应链新格局

在当今世界格局“东升西降”大变革叠加疫情的形势下,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凸显,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即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在此背景下,各国应该主动适应全球供应链的变革,从注重效率到注重安全,正视风险管理和灾难救助在全球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增加供应链弹性,构建能抵御风险的全球供应链模式,避免供应链环节单一和过度依赖某一国家带来的断供危险。同时要适应生产近岸化、多元化的趋势,将非核心价值链分散在多个国家,将核心产业布局在近岸国家,形成核心产业本地中心化、配套产业分散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双循环供应链格局。

(二)建立国际应急采购模式

经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各国更应该加强开放合作,建立国际应急物资采购模式,明确防范地是病毒并非他国,面对大流行病,国际合作尤为重要。在全球性灾难突发时,海外采购是紧急物资供给补给的主力军,而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套紧急物资采购的模式。针对紧急物资,各国应当集中生产、统一调度,采储结合,建立国际紧急物资采购供应网。同时,要建立国际应急物资的认证标准,建设应急物资的国际物流通道以及海关政策调整公约,对认证的紧急物资提供绿色通道,确保紧急物资的输送效率。

(三)推动智慧物流发展

后疫情时代,国际物流服务应向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共享化发展,尽量减少非必要人员参与操作现场,从而减少疫情对国际物流业的影响。要积极使用自动化管理模式,构建国际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减少信息交换延迟带来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数字化、自动化要求加强人工智能在国际物流中的使用,利用人工智能从物流过程提取信息和解决问题,实现整个物流过程的无人化,加强物联网建设,整合人类系统和物理系统,用中心计算机群管理和控制整个物流网络。建设“智慧+共享”国际物流体系,在智慧物流的基础上推动物流网络上的主要功能环节能相互适应、耦合协调,实现共享物流“智慧化”、智慧物流“共享化”。

(四)做好疫情常态化管控

疫情在全球仍处于大流行期,尤其在欧美国家仍未得到良好的控制,各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的疫情防控阶段,这决定了疫情防控战线被无限期拉长。因此各国要做好疫情常态化管控,积极配合国际防疫要求。各国海关在加强进出口货物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应合理采取必要措施,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实施贸易保护,对进口商品实行过度管控。此外,更要加强国际人员流动监管,制定境内外合格人员流动统一标准,严格实施国际统一隔离规定,统一健康证明标准,保证境内外人员安全流动才能从根源上阻止全球疫情的传播。

猜你喜欢
供应链贸易物流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