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晴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北部。本文所记的方言为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一带的方言,是笔者的母语。陈晖、鲍厚星(2007)指出常德方言归属西南官话常澧片[1]。常德方言中,有一种“NP+一个人+XP+些”极比构式(下文称“极比构式”),使用频率相当高,用法特殊。先看下面例句:[引自易亚新(2007)[2]]
(1) 他一个人来得早些。他来得最早。
(2) 小王一个人用功些。小王最用功。
(3) 这个班上的伢儿一个人不好管些。这个班上的孩子最不好管教。
(4) 这个屋一个人大些。这个房子最大。
(5) 这几个猪儿一个人肯吃些。这几头猪最能吃。
(6) 他的思想一个人单纯些。他的思想最单纯。
极比构式由体词或体词性短语NP、准副词“一个人”、谓词或谓词性短语XP和不定量词“些”构成。其结构关系为:[主语:NP]+[谓语:一个人+XP+些],可对译为普通话中的极比结构“NP最XP”。
Goldberg(1995)把构式定义为: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
在极比构式中,“NP”和“XP”是自由变量,接下来考察自由变量“NP”和“XP”的构成情况。
NP由体词及以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充当,在极比构式中充当主语。NP可以为单数人称代词、单数指人名词、单数指人专名,也可是单复数指人名词、单复数指物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和抽象名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且具有[+定指]的特征。
其一,NP为体词,包含单数人称代词、单数指人名词、单数指人专名。例如:
(7)我/你/他一个人聪明些。我/你/他最聪明。
(8)姐姐一个人勤快些。姐姐最勤快。
(9)苏轼一个人豁达些。苏轼最豁达。
NP一般不能为复数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的复数形式。例如:
*(10)顽俺/您俺/他俺一个人有钱些。我们/你们/他们最富裕。
*(11)姐姐俺一个人勤快些。姐姐们最勤快。
*(12)苏轼俺一个人豁达些。苏轼们最豁达。
NP一般不能为光杆指物名词或指物的数量名结构。例如:
*(13)花一个人香些。*(14)五朵花一个人香些。
NP一般不能为光杆的时间名词、处所词和方位词。例如:
*(15)冬天一个人冷些。*(16)屋里一个人干净些。
*(17)上面一个人脏些。
NP一般不能为光杆抽象名词。例如:
*(18)水平一个人高些。
我们发现NP为单数光杆指人体词可以进入极比构式,如例(7)—例(9)。非指人及复数的NP不能是光杆体词,必须是由“指量/领者+体词”构成的定中短语才能进入极比构式。
其二,NP为以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包括“指量+体词”和“领者(的)+体词”构成的定中短语,具有[+定指]特征。例如:
(19)这/那个伢儿一个人调皮些。这/那个孩子最调皮。这/那几个伢儿一个人调皮些。这/那几个孩子最调皮。他的伢儿一个人调皮些。他的孩子最调皮。他的几个伢儿一个人调皮些。他的几个孩子最调皮。
(20)这/那朵花一个人香些。这/那朵花最香。这/那几朵花一个人香些。这/那几朵花最香。
他的花一个人香些。他的花最香。他的几朵花一个人香些。他的几朵花最香。
(21)这/那个冬天一个人冷些。这/那个冬天最冷。这/那几年冬天一个人冷些。这/那几年冬天最冷。济南的冬天一个人冷些。济南的冬天最冷。
(22)这/那个停车场一个人先进些。这/那个停车场最先进。这/那几个停车场一个人先进些。这/那几个停车场最先进。顽俺公司的停车场一个人先进些。我们公司的停车场最先进。顽俺公司的几个停车场一个人先进些。我们公司的几个停车场最先进。
(23)这/那个人的水平一个人高些。这/那个人的水平最高。这/那几个人的水平一个人高些。这/那几个人的水平最高。他的水平一个人高些。他的水平最高。
(24)这/那上面一个人脏些。这/那上面最脏。*这/那几个上面一个人脏些。车子的上面一个人脏些。车上最脏。
NP为以单复数指人名词、单复数指物名词、时间名词和处所名词、抽象名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具有[+定指]特征,可以进入极比构式,如例(19)—例(23)。NP为“领者(的)+方位词”定中短语可以进入极比构式,NP为“指量+光杆方位词”定中短语一般可以进入极比构式,NP为“指量+数量+方位词”不成立,如例(24)。
能进入极比构式的自由变量NP均具有[+定指]的特征,句法属性在不断扩展,表现为NP单数人称代词/NP单数指人名词(含指人专名)→NP以单复数指人名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NP以单复数指物名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NP以时间、处所、方位名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NP以抽象名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如例(19)—例(24)。可见随着自由变量NP句法属性的扩展,NP[+生命度]等级逐步降低(人>物>非生物),NP的语义也逐渐随之抽象化。
XP由谓词性成分充当,可为性质形容词、程度动词和相关谓词性短语。例如:
(25) 他的手一个人冷些。他的手最冷。 (26) 他一个人闹些。他吵闹得最厉害。
(27) 他一个人会讲些。他最会讲。
例(25)中XP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冰冷”和“冰冰冷”等不能进入极比构式。例(26)中XP为程度动词(即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动词),如动形兼类词(“闹”等)、心理动词(“喜欢”等)和部分其他具有程度义的非动作动词(“擅长”等)。例(27)中XP为相关谓词性短语,如能愿短语(“会讲”等)、部分动宾短语(“讲道理”等)和带情态补语的述补结构(“跑得快”等)。
张国宪(2000)指出形容词在量上有量幅和量点之分,量的弥散性特征越明显越倾向于表现性质,而量的固化性特征越显豁则越偏向于表述状态[4]。郝琳(1999)考察并证明了程度动词属于无界动词[5]。所以,性质形容词、程度动词具有[+描述性]、[+弥散量]、[+无界性]的语义特征。能愿短语、部分动宾短语和带情态补语的述补结构内在成分融合程度很高,其用法与性质形容词和程度动词相同,能够进入极比构式。可见极比构式的XP的形式丰富,XP具有[+描述性]、[+无界性]、[+弥散量]的语义特征。
储泽祥(2003)指出,普通话中“指人专名+一个人”形式的复指短语中“一个人”固化后仍然受到本意的影响,但只能用来描述人的性状,而一般不会去描述事物,“人”的语义还在起作用[6]。易亚新(2007)认为常德方言中的“一个人+A+些”句式用来强调程度,“一个人”的词汇意义逐渐虚化为强调副词了[7]。“NP+一个人+XP+些”极比构式中的“一个人”已经虚化了,具有了准副词的性质。一般在“一个人”前有语音停顿。其实还存在一个与极比构式同形且近似普通话差比句的结构,如例(28′)(29′)。其中“一个人”为数量名短语,与NP构成复指短语,一般在“XP”前有语音停顿。其关系可以表述为:[主语:单数人称代词/单数指人名词+一个人]+[谓语:XP+些],可对译为普通话中的“NP更XP些”。我们暂且将极比构式称与之为S2,将例(28′)(29′)称之为S1。例如:
(28) 他∥一个人来得早些。他来得最早。
(28′) 他一个人∥来得早些。他来得更早些
(29) 小王∥一个人用功些。小王最用功。
(29′) 小王一个人∥用功些。小王更用功些。
从S1到S2,“一个人”发生了语法化演变。彭睿(2020)指出:如果着眼于语法化环境,语法化则是一种增量过程,具有“扩展效应”。基于环境的扩展包含三个方面:同构项类型扩展、句法环境扩展、语义一语用环境扩展[8]。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一个人”的语法化扩展。
彭睿(2020)指出:“同构项类型扩展”即能与语法化项搭配的成分类型的增加[9]。S2中同构项NP与语法化项“一个人”的搭配成分由单数人称代词、单数指人名词(含指人专名)逐步扩展为以单复数指人名词、单复数指物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抽象名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极比构式中“一个人”的同构项NP的扩展见表1。
表1 “一个人”的同构项NP的扩展
很明显,极比构式中的同构项NP的范围在逐步扩展,限制条件逐步放宽,但由于受小句管控仍然限于体词性单位,属于“同质性扩展”。
彭睿(2020)指出:“句法环境扩展即语法化项分布环境从核心论元位置扩展到核心以及边缘成分的位置。”[10]“一个人”处在S1和S2中,其句法环境不同。S1中“一个人”与单数指人名词或单数人称代词(含指人专名)构成复指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时,在句法环境中为核心成分;S2中“一个人”脱离单数指人名词或单数人称代词(含指人专名)等成分在句中作状语时,在句法环境中为边缘成分。“一个人”句法环境扩展可以总结为表2。
表2 “一个人”句法环境的扩展
语法化项“一个人”的句法分布环境扩展表现为“核心成分(主语)→边缘成分(状语)”的过程。S1中“一个人”与“他”构成复指短语作句子主语,是谓语“来得早些”陈述的对象,属于句中核心成分,其形式标记为在“一个人”后有明显的语音停顿。S2中“一个人”脱离“他”,充当谓语“来得早些”的状语,属于句中修饰的边缘成分,其形式标记为在“他”后有明显的语音停顿。
彭睿(2020)指出,“语义—语用环境扩展”即语法化项可分布于语法化发生之前所不能出现的语义—语用环境中[11]。
根据前文分析,从S1到S2,语法化项“一个人”的语义变化可以归纳为:A客观数量义(客观计量人数单一)到B主观强调义(独自/唯一义)。在“一个人”的语法化过程中,“一个人”已经不是语素意义之间简单的叠加,数量意义逐渐脱落、溶蚀,由客观计量人数单一扩展为主观强调的情态表达,由自由形式扩展为黏着形式,语义由指称NP向XP偏移。至此,“一个人”已经由数量名短语语法化为表主观强调义的准副词了。
语义的转变往往会伴随着语用环境的转变。“一个人”在语法化过程中语义—语用环境由指称性向情态性扩展。“一个人”语义—语用环境扩展如表3所示。
表3 “一个人”语义—语用环境扩展
“一个人”在由数量名短语向表强调的准副词迈进的过程中,“一个人”对NP的管控逐渐弱化甚至消失,所以NP能在体词的范畴内随着生命度等级降低而扩展。
极比构式表示NP在性状上达到极性程度。那么极性程度义是如何浮现的?有何机制? 我们先看一组例子。
(30) 小明高。小明高。 (31) 小明高些。小明(比其他人)更高些。
(32) 小明一个人高些。小明最高。 (33) *小明一个人高。
张保胜(1988)指出,“(NP)A一点儿”暗含着一种比较关系,NP同句中没有出现的另一个人或事物(或者是一个客观标准)的比较关系[12]。“NP+XP+些”也暗含着比较关系,即NP1比NP2~nXP些。“NP1比NP2~nXP些”差比句中,NP1是比较主体,NP2~n是比较基准,XP是值性。恒定常量“些”为不定量词,在构式中具有很强的粘着性,具有成句的作用。例(32)中“些”在句法上是强制成分,必须后附于“高”之后,并与“一个人”共现。例(33)中“一个人”没有与“些”共现,句子不成立。“一个人”不能独立作状语修饰XP,处于迈向副词的过程中,属于准副词。吕叔湘等(1981)指出,“动/形+些”中“些”表示稍微,常和“稍微、略微”合用[13]。陈星宇(2020)指出,“些”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作补语,表示动作、形容词所指状态的程度[14]。在极比构式中,“些”用在XP之后做程度补语,对XP具有限定、补充的作用。例(31)中“些”是对“高”在程度量上的限定、补充。
极比构式极性程度义的浮现可以借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像—背景”关系加以阐释。Ronald W.Langacker(2016)指出,语言结构呈现出的众多不对称性,均可合情合理地看作突显问题。凡被选定之物,相对于未选定之物均具有突显性[15]。我们把图一至图三中加粗圆圈看作图像,把虚线圆圈看作背景,长方形外框看作NP的辖域。
我们发现极比构式意义的浮现有着独特的推导机制。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NP+XP”后附“些”构成差比句凸显性状程度,第二步是在差比句凸显程度的基础上,准副词“一个人”强调NP唯一性,两者加合促使极性程度浮现。
“NP+XP”表示NP具有XP这样的性状,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例(30)“小明高”表示在NP辖域内只存在图像NP1小明,没有任何比较基准作为背景,只是客观上陈述小明高的性状(如图一)。“NP+XP”后附“些”凸显性状的程度。例(31)“小明高些”相当于“小明比其他人更高”这样的差比句,表示在NP辖域内除了图像NP1小明外,还加入了“其他人”的背景。图像NP1小明的性状程度就在背景中凸显出来(如图二)。此时可根据比较基准NP2~nXP是否全量化分为两种情况(如图二)。一种是如果比较基准全量化为“所有人”,AB两区域重合,极性程度义可浮现。例如:
(34) 他一个人高些。=他比所有人高。=他最高。
另一种情况是比较基准未全量化,即未能囊括除NP1外的所有对象,存在A和B两个区域(如图二),极性程度义不能浮现。例如:
(35) 他比<张三,李四,王五……NPn>高。
例(35)中比较基准未全量化。只能说比较基准在B区域全量化,表示“他”最高。A区域有可能存在比“他”高的对象,所以极性程度义不能浮现。
图一
图二
极性程度义的浮现除了将背景(比较基准)全量化外,还可以在NP辖域内让图像(比较主体)具有唯一性,也能促使极性程度义浮现。极比构式的极性程度的浮现是“些”的程度凸显和“一个人”表唯一的加合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差比凸显程度的基础上,再用“一个人”强调NP1的唯一性促使极性程度义浮现(如图三)。例(32)中“小明一个人高些”是在小明比其他人高的基础上凸显程度义,再用“一个人”强调小明高的唯一性,凸显小明在众多人中是最高的。
图三
其一,“NP+一个人+XP+些”极比构式中,由于“一个人”语义后指XP,对NP的管控弱化甚至消失,NP随着生命度等级降低逐步扩展,语义逐步抽象化。同时,NP受小句管控仍然限于体词性单位。
其二,“一个人”由句中作主语的复指短语后项转变为作状语,即“一个人”由数量名短语语法化为表强调的准副词。
其三,极比构式的极性程度义的浮现是由“些”的程度凸显作用与“一个人”的强调唯一性加合而成,是极比构式整合的结果。
注释:
[1] 陈晖、鲍厚星:《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方言》2007年第3期,第250~251页。
[2] 易亚新:《常德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年,第136~137页。
[3] [美]A. E. 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晓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页。
[4]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2020年第5期,第448~449页。
[5] 郝琳:《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认知解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 年第5期,第40~42页。
[6] 储泽祥:《“一个人”的固化及其固化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77~80页。
[7] 易亚新:《常德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年,第136~137页。
[8] 彭睿:《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86页。
[9] 彭睿:《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86页。
[10] 彭睿:《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86页。
[11] 彭睿:《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86页。
[12] 张保胜:《“A一点儿”和“A了一点儿”》,《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第36页。
[13] 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509页。
[14] 陈星宇:《现代汉语“些”的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15] [美]R. W. Langacker:《认知语法导论 上卷》,黄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1~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