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海南中学 柳海英
◎ 天津师范大学 李 亮
◎ 海南省海南中学 林珊羽
基于大观念的单元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单元内容整合为前提,以单元核心概念及概念体系习得为目标,通过深度学习,将凌乱的知识点穿成线、连成片、织成网,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发展。作为单元教学的物质媒介和内容载体,单元中不同语篇对于单元大观念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各语篇进行梳理和深入研读,分析其语言形式,挖掘其文化内涵,发现各语篇子主题间的关联,统筹建构单元育人大观念是开展单元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单元语篇分析需要在单一文本what、why、how三角度分析的基础上加入单元大观念的提炼,建立目标语篇与单元大观念之间的关联,并在文本分析后梳理出语篇的知识结构网络。简言之,单元语篇分析既需要在细节处将各语篇的主题意义、主要内容、文体结构、语言修辞、育人价值等拆分解读,又需要在整体上服务于单元大观念的建构。
本文以北师大版英语教材选择性必修一Unit 1 Relationships中Lesson 3的阅读文章So Close,Yet So Far为例,阐述如何基于大观念进行单元语篇分析。
“So Close,Yet So Far”所在的单元主题为“Relationships”。单元共包含6个语篇,内容涉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维度,还涵盖了性格、社交网络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各语篇小观念及单元大观念的提炼如图1:
图1
如图1所示,通过对单元内各语篇的分析和整合,首先提炼出“体会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了解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三个小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概括,确立“从多角度感知和理解人际关系,了解影响关系的因素,反思人际交往能力,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单元大观念,并以此为引领设计相应的目标和活动,期待学生在结束本单元的学习后能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有新的认识,并在生活中践行所学知识。
具体而言,以单元大观念为引领,教师将单元内容整合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教材中的“Topic Talk”导入,激活学生人际交往的图式。然后,学生学习第一课内容,感受师生情谊,体会人际交往的情感,形成小观念一。第二部分,学习第三课“So Close,Yet So Far”以及“Reading Club”里的两篇文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别讨论社交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同伴压力的作用,探讨性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总结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进而规避负面因素,发挥积极因素,形成小观念二。最后部分,师生学习第二课“How do we like teacher’s feedback”和写作部分以及教材中的“Viewing Workshop”部分,从中学会倾听、理解、尊重,展示真诚,表达赞扬与感谢,由此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基于不同语篇的三个小观念相互关联,逻辑递进,从而促进单元大观念的构建。
以“So Close,Yet So Far”语篇为例,该语篇共有八个段落,结构清晰,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主要描述Mark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体现他对社交网络的沉迷。第二部分(4~6段),从不同方面介绍社交网络给Mark及其朋友带来的影响,具体体现为:社交网络已经占据了他生活的各方面;因沉迷网络不断拖延实际生活中重要的事情而导致心情低迷;通过朋友聚餐和家庭活动,侧面体现社交网络对他身边人的影响。第三部分(7段),介绍Mark离不开社交网络的原因。通过以上三部分的介绍,作者在最后一段点明社交网络带来的问题:人们虽然每天都在线,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疏远。
从文体特征来看,本语篇选自博客,具有以下特点:1.自我性和真实性。博客通常被称为“公开的私人日记”,相对纸质日记而言,博客具有更多的自我性和真实性。博客作为博主记录生活的个人空间,其一大特征就是从“我”出发。本文通篇使用第一人称,很多句子都以“I”开头,如“I’m barely the only person who feels this way;I constantly feel depressed,dissatisfied and alone”。这些句子均反映了作者描述自身的经历和感受。2.个性化与随意性。作为个人空间,博主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描绘所感知的世界。相对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博客更随意和自由。本篇博客中使用了俚语和表达,如go cold turkey(to stop doing something completely),booze(alcoholic drinks),be hard-wired in(be born with the character)等,这些个性化的表达体现了博客语言的随意性。3.立体化。博客通常在标题前后安排“题眼”,将本文最重要的观点和信息概括出来以吸引读者。本文正文前的“Mark never stop socializing with his friends online.But he’s also never felt more alone”用两句话立体呈现了全文的关键内容:Mark忙于网络社交的同时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关注此“题眼”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对于主人公感到孤独的无限思考。
基于对语篇主题的分析,本语篇内容可以梳理为三个意义单元:Mark的日常网络社交活动,社交网络对Mark及其朋友的影响,Mark沉迷社交网络的原因。以意义单元为统领,整合语言内容,在碎片化的语言知识点间建立关联,形成对修辞、时态等语言知识的概念提炼,可以为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提供知识基础、认知方式和迁移框架。
分析上述各意义单元的语言可以发现,作者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展现出社交网络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如“my phone and laptop are never out of touching distance;I’m constantly posting updates on social media;check through all my social networking apps,read my emails and text messages”等句子反映了社交网络上的密切交往,与“my mind is always a million miles away; we end up having nothing to say when we meet”等现实中关系疏远的句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线上线下交流的区别,既具有讽刺意味,又很好地揭示了社交网络导致人们疏远这一社会问题。
此外,作者还使用例证的方法说明沉迷社交网络的危害。文中“My best friend left the table for 30 minutes because he had to take a call;Some spent the dinner bent over their phones,texting friends online but ignoring the ones who sat right in front of them;When it was charged, she just spent hours reading about her favorite pop star;not once did she lift her head to enjoy the view outside her window”等例子真实鲜明,生动形象,有代入感,很好地说明了沉迷社交网络的负面影响,凸显了社交网络造成人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与脱节。
时态方面,本语篇主要使用一般现在时来描述Mark的社交现状。诸如“As soon as I open my eyes in the morning,I check through all my social networking apps,read my emails and text messages;At 7.50 pm,I,m still scrolling through my friends’silly posts and photos”等句子真实地反映了Mark的日常社交互动以及他对社交网络的沉迷。文中涉及Mark身边人沉迷社交网络表现的例子使用的是一般过去时,由Mark过去的亲身经历反映出社交网络让人们彼此疏远。
通过挖掘语篇的写作目的、作者态度和创作意图等信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深入讨论,领悟语篇的隐含意义。学生通过推理论证作者观点、批判评价文本传递的价值,可以形成新的认知和态度,与实际生活建立关联,思考新的生活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理性表达自身观点,推动知行合一,进而发挥语篇的育人价值。
以“So Close,Yet So Far”语篇为例,通过分析可知,本文有两条明暗线索。明线叙述了Mark的日常网络社交活动,暗线则通过Mark的现状体现出其对网络的依赖,表达其被社交网络绑架的不满和无奈,反映出过度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影响现实生活的社会问题。语篇中的社交网络已成为当前多数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主人公Mark的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引发共鸣。通过学习这样有代入感、生活化的语篇,学生能够与Mark感同身受,意识到社交网络给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深入思考沉迷网络世界的问题,反思自己的社交生活现状,认真考虑对待社交网络的态度以及走出网瘾应采取的措施。
英语学科大观念包括语言大观念和主题大观念,二者融合有利于教师深化对英语教育本质的认识,平衡语言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的张力。二者的建构与生成源于思维的深度参与,蕴含人文道德的价值判断,有助于教师从生命的层次,以语言为中介工具,用动态生成的观念全面深入挖掘语篇的育人价值,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师梳理语篇内容,从人文性和工具性出发,挖掘文本大观念,构建出如图2呈现的知识网。该知识网由主题大观念和语言大观念两个层级构成。第一层级聚焦主题大观念,细分成三个部分:Mark的网络社交活动、社交网络的影响以及沉迷社交网络的原因。第二层级聚焦语言大观念,为主题引领下的具体内容和语言形式。第一和第二层级内容指向右边大括号中社交网络带来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文章标题So Close,Yet So Far的解释。这样的知识网融合了主题观念和语言观念,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融合性等特点,能体现语篇主题、内容、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主题和内容之间的层次,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之间建立关联,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并利用语言作为中介工具,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隐含的意义,思考其中的人文道德,形成自身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行为选择。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