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琴,赵苑玲,李晓玲,王金凤,郑 竹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小哨 650212)
通过剖析“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及现状,发掘“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旨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欲望,为培养知法、懂法、爱国、敬业,具有人文情怀的药事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依据,同时为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
围绕对20级高职高专学生的学情分析,基于“药事管理与法规”这门课程涉及范围广,开设主要涉及到本院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管理、药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药品生产技术等专业,本门课程思政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培养学生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主义药学职业道德。
2016 年12月7—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大学所有课程不只是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高等学校进行“三全育人”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教育绝不仅仅是教知识和能力,更要融入思政元素,即课程思政。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之中。
“药事管理与法规”是高职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将该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思想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课程改革方面的新实践,是“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引领。该课程主要内容为法律法规及规章,较为枯燥,教师多采用传统方式授课,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较差。为解决此问题,研究探索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挖掘课程思政案例,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掌握知识,利用案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目的。
“药事管理与法规”是中药学及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要求重点掌握药学实践中与合法执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能够理解国家医药卫生政策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药事管理的基本理论及知识,具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以下4个层面达到一定要求。
1. 专业知识层面。能够理解国家医药卫生政策的具体要求,掌握药学实践中与合法执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
2. 专业技能层面。能够运用药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现实遇到的药品管理问题并解决问题。
3. 专业态度层面。能够树立法治意识及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培养高尚的社会主义药学职业道德,并能够更好地保护用药者的基本权利,尊重患者隐私。
4. 通用能力层面。能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力能力、创新能力等。
4个层面的目标关系: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本科教育的大目标,包含各类不同专业的培养。而专业目标由各课程目标结合组成,课程目标则重在对应的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三者是森林和树木的包含关系,也是共性和个性的相互依存关系。该课程教学的基础是药事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法规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属于课程目标,是本课程学完应该达到的目标;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等态度方面的提升则需要贯穿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属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所有课程的有机组合才能综合形成该专业人才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要求,才能达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是指站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高度,着眼“法治中国”“健康中国”的大局,指导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向;小处着手是指力求在本课程的每个章节挖掘 1~2个思政点,以该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为载体,通过画龙点睛式、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隐性渗透式、讨论辨析式等方式,恰当融入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和思维方式、专业伦理与道德法制、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等课程思政的内容,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基本思路,我们采用了名人正向引导、案例反思讨论、品牌故事激励、影视协同促进、线上潜移默化等方法,把科学精神、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学习态度、为人处事等思政元素在恰当的时机融入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思政教育。
1. 名人正向引导。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为例进行正向引导[1]。在40多年间,屠呦呦领导着她的研究团队,经历了上百次失败,靠着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初心,最终成功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屠呦呦本人曾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送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体现的是一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也引导学生提升对中医药价值与文化的自信。在学习药物临床试验时,讲述屠呦呦为了赶进度,尽快让青蒿素投入使用,与她的同事曾经以身试药。“糖丸爷爷”顾方舟在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制的Ⅰ期临床试验阶段[2],为了检验疫苗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也曾冒着瘫痪的危险,亲身试服疫苗溶液;为了试验疫苗对儿童的临床效果,他又让自己不满 1 岁的儿子服用疫苗。这些都体现了科学家勇于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顾方舟团队考虑到液体剂型疫苗需要低温保存,非常容易失效,在农村推广十分不便,并且会造成巨大浪费,经过反复研究,并结合孩子们爱吃糖的习性,成功研制了糖丸活疫苗。这又体现了科学家的创新科学思维。在学习药品监督管理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内容时,以美国 FDA 的弗朗西丝·奥尔德姆·凯尔西为例[3],凯尔西凭着对药品安全性的坚守,在重重压力下阻止了“反应停”在美国的上市,避免了成千上万的美国婴儿出生缺陷,凯尔西最终被授予联邦雇员的最高荣誉“优异联邦公民服务总统奖”。
2. 案例反思讨论。药事管理与法规的学习过程中离不了案例的穿插和研讨,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反思中塑造自己的伦理道德与法制观念。学习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内容时,采用了一张处方由于没有经过认真审核所造成的用药错误案例进行讨论:某患儿因为呕吐症状前往上海某医院就医,一名进修医生单独在急诊值班,本应为患儿使用抗病毒药“阿糖腺苷”注射液,结果处方为用于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的“阿糖胞苷”注射液,两者一字之差,药师收到处方后感觉困惑,曾与医生联系确认,但医生未予更正,护士也未发现这一错误,当天患儿输入200 mL“阿糖胞苷”注射液,次日一名资深护士发现了这一错误,随之又发现当天夜间就诊的其他9名患儿发生了同样的用药错误[4]。这个案例提示药学技术人员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有为患者坚守住最后一道用药关口的良好职业道德。学习药品上市后安全管理,以浙江华海药业主动召回有安全风险的缬沙坦原料药为例[5]。因缬沙坦原料药中检出微量N-亚硝基二甲胺(NDMA)杂质,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华海药业主动向社会披露了相关信息,并立即暂停了所有缬沙坦原料药国内外市场放行和发货,企业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启动了主动召回措施,体现了诚信经营、以人为本的责任意识。还有其他案例都让学生体会到,不仅要追求药品的有效性,更应重视药品的安全性,认识到加强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体验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历程,从而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法制观念。
3. 品牌故事激励。带学生领会药品中的人文精神和诚信理念,在学习了药品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之后,要求同学们查阅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等企业的生产经营历史和逐步形成的中医药文化,总结归纳百年药企得以延续的核心价值观。“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这是北京同仁堂历代继承者们恪守的祖训,正是靠这份承诺,同仁堂始终选最好的道地药材投料,按最严苛的工艺制药,以最高的质量标准验药,用最高的诚信卖药,从而历经 300 余年风雨成为国药第一品牌[4]。在历史的长河中,胡庆余堂药业创办人胡雪岩“戒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等的诚信制药精神[5]。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 1600 年)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陈李济药业“诚信为本,同心济世”的企业服务于社群理念,无不体现了百年药企共同的经营哲学:质量为先、诚信为本[6]。
4. 影视协同促进。为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国家药物政策时,特别讲到了野生药材资源的利用,以《本草中国》中的片段为引子,再讲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让同学们思考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和做法。学习药品生产管理时,讲《大国工匠》中“药丸三克责任千斤”的同仁堂技师张冬梅几十年如一日手工制丸的经历[7]。在安宫牛黄丸生产过程中,麝香里面一些细微的绒毛要用手拿出来,不可能机器替代。“拿毛”这道工序,本身没有质量标准要求,但拿多少,拿到什么程度,凭的都是药师心里的那杆秤。这种诚信、追求极致质量的理念正是药学技术人员不断追求的基本职业精神。学习药品注册管理时,采用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片段来引出药品进口注册和人民群众医药需求之间的矛盾,再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年修订)对有关法律条款的修改,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有关民生问题的关切。
5. 线上潜移默化。充分利用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群英会”随时随地写作、推送有关案例和自己的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课程绪论部分,为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以及重视药品监督管理,制作微课并形成公众号文章“磺胺酏剂事件”;在药品生产管理部分,为提示药品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写了公众号文章“药品质量是‘用心’生产出来的”“大国工匠:安宫牛黄丸是如何炼成的?”体现“医者仁心药者匠心”的职业素养;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写了公众号文章“混合式教学的课堂上能学到什么?”“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大学生自主学习随想”等,鼓励大学生就关心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对于老师而言,教学督导评价和教师自评应相结合,主要评价教学设计中有没有体现课程思政的元素,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是否落实并融合进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否合适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每一次课程思政都需要进行评价,那样就变成思政了。专业课的思政应该在不经意间完成,更应看重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因此可以通过课后的调查问卷、收获与体会的留言等活动,发现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应。
比如在学习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内容时讲述的用药错误案例,学生在课后留言中说:“老师给的处方案例讨论印象很深刻,给10岁儿童开的处方,经过讨论,处方的正文和处方颜色错误很明显,老师说事情是真实发生的,让人一阵震惊,无论是实习生,还是进修医师都应该掌握好专业知识,同时审处方人员的专业知识一定要扎实,不可以出现差错,无论哪个部分出了问题都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对自己职业的不负责任”。这就说明课程思政对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是有明显效果的。再比如有学生查阅了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的历史与文化后总结出百年品牌的4条经验:“是乃仁术(创办药业根本目的是为了济世救人)、真不二价(生产药品质量第一、货真价实)、戒欺(诚信为本)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自信以及诚信经营意识、创新意识的逐步养成。
在以往的教学中,“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呈现出内容多,法律条目繁杂,学生学习存在“一看就懂、一放就忘”的现象,教师多通过传统讲授教学,效果不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认同感不强,没有从个人意识层面认识法律内容。根据以上问题,本研究改变了课程教学模式,开展项目化教学,对知识进行整合,为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使学生在项目中完成任务。首先将文字性知识变为操作性知识,也抓住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其次改变教学方法,将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参与为主,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等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最后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通过人物故事、品牌故事、违法案例、影视协同等方式,将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将冰冷的文字温度化,恰当地将人文情怀、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三德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本教学的创新点有几方面:一是将专业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二是以案例建设充实教学资源,使资源多元化,案例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涵盖课程内外的教学资源,可以强化教学效果。三是通过教学标准将课程思政案例和课程内容建成统一标准,使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精准结合,让思政理论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四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教师,挖掘凝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对教师整体能力素质提升的保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搭建师德师风建设载体。五是改变了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的课程评价体系,将思政内容加入综合评价,更加注重德育,使教学评价更科学、全面。六是通过多途径、多元化的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进行课程思政效果的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