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树栋
丰县中医医院妇产科,江苏徐州 221700
正常情况下女性的自然分娩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具体为宫口扩张阶段、胎儿娩出阶段、胎盘娩出阶段,该过程期间产妇需要经历持续性的宫缩和阴道过度扩张而产生的疼痛,导致产妇出现害怕、焦虑、力竭等相关症状表现,程度严重时,甚至还会发生昏厥[1-2]。因此,在分娩期间选择适当的时机对产妇实施镇痛干预,可以有效帮助其减轻痛苦程度,使分娩的成功率水平得到显著提升[3]。有相关研究显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是目前临床产科较为常用的一种分娩镇痛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妇的生理疼痛和负性情绪进行有效缓解,从而维持分娩动力,使产妇及新生儿的预后更加理想[4];但对于不同的产妇而言,在不同时机实施镇痛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5]。本文选取2019 年5 月—2021 年12 月在丰县中医医院进行分娩的76 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分娩阶段选择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在本院进行分娩的初产妇76 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镇痛时机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8名)中足月产 33 名,早产 5 名;年龄 19~37 岁,平均(25.9±2.5)岁;孕周 36~42 周,平均(39.8±0.5)周。研究组(38 名)中足月产 32 名,早产6 名;年龄19~39 岁,平均(25.5±2.3)岁;孕周36~42 周,平均(39.6±0.4)周。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产前具备自然分娩指征;②产检证实为单胎;③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存在程度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者;②存在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者;③合并肿瘤疾病或严重感染者;④对镇痛药物存在相关禁忌证者;⑤沟通理解能力差者。
对照组在宫口开大程度>3 cm 之后开始实施分娩镇痛;研究组在宫口开大程度<2 cm 之前开始实施分娩镇痛。
具体镇痛方案及给药方式:待产开始的时候通过注射方式给予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国药准字 H20033736,规格:500 mL),给药剂量标准为10 mL/(kg·h),药物温度控制在37℃左右。选择第3~4 腰椎间中心区域作为穿刺点,确定穿刺完成后,在硬膜外连接导管,深度控制在3~4 cm 之间,输入3 mL 浓度为1.5%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 H20013390,规格:1.8 mL∶36 mg)实施麻醉,成功后,通过硬膜外注射方式,给予10 mL 浓度为0.125% 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3553,规格:10 mL∶75 mg)和浓度为0.4 mg/L的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4171,规格:1 mL∶50 μg)。
①记录各产程时间和产后住院时间。
②对比剖宫产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
③镇痛干预前后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0~10 分,分数高则疼痛程度重,0 分为完全无痛。
④分娩镇痛效果满意度:采用本院自拟的不记名打分问卷调查满意度,100 分为满分,≥80 分为满意,60~79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为不满意。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各产程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和产后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和产后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对照组(n=25)研究组(n=33)t 值P 值第一产程(min)529.73±42.18 443.72±35.04 9.669<0.001第二产程(min)60.75±7.23 44.61±5.25 11.135<0.001第三产程(min)8.92±1.63 5.70±0.68 11.239<0.001住院时间(d)7.96±1.32 5.12±0.68 11.790<0.001
研究组剖宫产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3.16%、2.63%,低于对照组的34.21%、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比较[n(%)]
干预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产妇VAS 评分比较[(),分]
表3 干预前后两组产妇VAS 评分比较[(),分]
组别对照组(n=38)研究组(n=38)t 值P 值干预前7.68±1.53 7.29±1.81 1.014 0.314干预后4.25±0.78 2.34±0.23 14.479<0.001
研究组满意度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模式满意度比较[n(%)]
自然分娩属于女性所需要经历的一个正常的生理性过程,与剖宫产相比较,该分娩方式对母体所造成的创伤程度相对较小[6],且广大产妇在自然分娩之后,机体功能的恢复速度较快,分娩导致的并发症相对较少,对产妇自身及新生儿所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7]。然而产妇在经历长时间的分娩过程当中,会产生强烈的分娩疼痛,目前仍然是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8-9]。该情况下,产妇的情绪可能会产生大幅度波动,母体及胎儿出现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还会诱发产后抑郁症,对母体及胎儿的生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10]。因此,使分娩过程中所产生的分娩痛程度减轻,对于充分维持母体及胎儿的身心健康,保证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是目前临床产科当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分娩镇痛方式,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还会减少母体及胎儿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其安全性、有效性更高[12-13]。在分娩期间选择不同的时机对产妇实施分娩镇痛,会对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4]。在产妇分娩期间,第一产程分娩痛的出现主要是由子宫收缩、下段拉伸、宫口开大等共同作用导致的[15]。此时对产妇实施分娩镇痛会对宫缩过程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使宫颈扩张的速度明显减慢,对胎头的内旋转产生一定的影响[16],停药后,宫缩抑制作用减退,镇痛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产妇疼痛感,减少产妇体力消耗,且不会增加第一产程时间[17]。
在本研究,研究组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时间及住院时间为(443.72±35.04)min、(44.61±5.25)min、(5.70±0.68)min、(5.12±0.68)d,短于对照组的(529.73±42.18)min、(60.75±7.23)min、(8.92±1.63)min、(7.96±1.32)d(P<0.05)。研究组剖宫产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3.16%、2.63%,低于对照组的34.21%、21.05%(P<0.05)。研究组 VAS 评分为(2.34±0.23)分,低于对照组的(4.25±0.78)分(P<0.05),这与孙幼峰等[18]所进行的相关研究所得结果一致,在其研究中,两组镇痛干预后VAS 评分分别为(1.67±0.32)分、(2.99±0.11)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初产妇在分娩阶段选择在宫口开大程度<2 cm 之前开始实施分娩镇痛的可行性、优势性、安全性较高。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将其作为产科分娩镇痛常规方案应用,帮助产妇迅速减轻疼痛,使产妇及新生儿的转归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初产妇在分娩阶段选择在宫口开大程度不足2 cm 的时候开始实施分娩镇痛,能够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出现,缩短产程时间和产后住院时间,迅速减轻疼痛,使分娩镇痛效果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