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先梅
2020 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全广西乃至中国,给旅游业按下了暂停键。在党中央的有力指挥部署下,疫情快速得到控制,旅游业得到重启。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游方式和旅游体验,三小时休闲旅游经济圈内的近郊乡村游,符合疫情后人们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期望。自驾游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出行方式,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们旅游出行的首选。根据广西旅游抽样调查统计测算,2021 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国内、国际游客数大约为3.86 亿人次,同比增长25.7%,乡村旅游消费约为2584.81 亿元,同比增长28.8%。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从乡村旅游角度去撬动广西整个旅游行业复苏将成为优选的切入点。
受新冠疫情影响,自2020 年3 月28 日起,我国暂停了外国人入境,入境旅游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上半年入境旅游经济遭遇重创。广西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和全国基本相同的趋势。据统计,2020 年第一季度全区接待游客5239.95 万人次,同比下降73%,旅游总消费633.90 亿元,同比下降72.6%。其中,接待国内游客5219.33 万人次,同比下降72.9%,国内旅游消费626.54 亿元,同比下降72.5%;接待国际游客20.62 万人次,同比下降81.9%,国际旅游消费1.07 亿美元,同比下降82.3%。全区有A 级景区557 家,2020 年“五一”期间,共开放重点景区430 多家,约占全总量的78.1%。所有A 级旅游景区严格实行“限量(30%)、预约、错峰、有序开放”。假日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737.56 万人次,为同期水平的39.1%;旅游消费49.59 亿元,为同期水平的35%。广西在立足国家出台的有关涉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基础上,同时借鉴多省份的扶持措施,制定了适合广西旅游复苏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旅游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回顾疫情爆发后,2020 年是广西旅游业损失最惨重的一年,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6.61 亿人次,旅游消费降至7267.5 亿元。随着疫情的控制及出台相关振兴措施之后,广西旅业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2021 年,全区共接待游客7.98 亿人次,同比增长20.8%,为疫情前2019 年的91.1%;实现旅游消费9062.99 亿元,同比增长24.8%,为2019年的88.5%。
图1 2017-2021 年广西旅游业情况趋势图
显然,在新冠肺炎疫苗没有问世之前,旅游业并不能完全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旅游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恢复还是有限制性的。
疫情防控给旅游业的恢复带来了限制,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旅游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
受疫情影响,跨省及远途旅游受到限制,时间短、路程近的“周边游”“本地游”成为人们出行首选。“本地人游本地”相较于远途旅游来说,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前提,不需要长时间乘坐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本地游”不仅节约经济成本,还节省了时间成本,有助于旅游者到本地景区进行“深度旅游”。同时,本地游还有利于加深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活力。“本地游”除了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外,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文化和旅游企业也发起惠民活动,共同促进了“本地游”的发展。如广西推出的“广西人游广西”“桂林人游桂林”等活动,立足本地全域旅游,面向全区、全市居民游客,并联合涉旅企业共同推出多项优惠促销措施。
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人们仍对疫情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从而对于旅行安全问题最为关注。“自驾游”因具有出游灵活、行程自主等优点,一向受到人们喜爱。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样的特殊时期,开私家车出门更因为旅途空间私密安全、避免交差感染、易于疫情防控等特点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人们出游乃至出行的重要方式,“自驾游”也成为当前文旅市场复苏过程中的一大亮点。为适应这一市场变化和消费趋势,2020 年4 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柳州市人民政府、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共同主办了“诗在壮乡何必远方——广西人游广西”广西文旅复苏行动暨自驾游活动启动仪式;2020 年11 月自治区在桂林召开了“冬游广西”自驾游大会,推出了11 条自驾线路,各地文旅部门和企业积极开拓自驾游市场,推出一系列自驾游活动,并发布自驾游活动优惠政策。
这次疫情让全国人民对饮食安全问题将产生了高度的重视,再次警醒人们的健康生活消费意识,食品质量安全和消费卫生健康将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受疫情的影响,虽然很多旅游景点均已开放,但是人们心中那份“担忧”使得大家对景区多了一份纠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对执行“不去人群密集地,不扎堆”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人们需要新的旅游生活方式,推广绿色的生产,实现旅游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营造更健康安全的旅游环境。从国家到自治区,再到各市都通过旅游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引导游客关注安全警示,遵守旅游活动中的疫情防控要求和文明旅游规定,全社会都在形成一种健康、绿色、文明、安全的旅游环境。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游方式和旅游体验。根据近两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旅游厅对“壮族三月三”、清明、“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旅游监控显示,周边短途游、乡村旅游等方式正在成为假日游主力和热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从乡村旅游角度去撬动广西旅游业复苏必须打好“土”“绿”“融合”“文化”四张牌。
新冠肺炎疫情唤醒了人们的养生意识,想获得健康、舒适体验的呼声进一步上涨,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和养生,因此必须对现有乡村旅游粗放式的产品供给进行改革,旅游产品要从“姓野味、有野味、是野味”转变为“姓农、姓少、姓土”,打造带有乡土气息的旅游产品。一是打造有机绿色农产品。开发以贵港莲藕、荔蒲芋头、江菜牛、田林八渡笋、容县浪水红香菇、广西富硒大米、富硒肉鸭、富硒蔬菜等为特色生态绿色产品。二打造是少数民族特色产品。开发以壮乡五色糯米饭、壮乡三味菜、粽粑、苗族“打油茶”、竹板鱼、巴马香猪、马山黑山羊全羊宴、全州醋血鸭、荔浦扣肉芋头、梧州纸包鸡、信都三黄鸡、岑溪古典鸡、侗族的竹笋肉,毛南族的烤香猪等具有壮乡风情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产品。三是打造富硒主题产品。依托广西丰富的富硒农业产业,开发富硒大米、富硒茶、富硒果蔬、富硒药材、富硒肉鸭、富硒鱼等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土特农副产品。加强农产品商品标注册,形成种类丰富、市场知名度高的土特农副品牌。四是打造海鲜主题产品。主要开发以北部湾的大蚝、青蟹、鱿鱼、对虾、文蛤、鲍鱼、红烧海参、葵花扣鲜鱿、花衣蜇皮等海鲜美食为主要特色的海鲜产品。在乡村旅游产品体现个性化的同时,通过开展村民经营意识和服务意识培训,提高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向标准化、流程化、卫生化等现代服务理念靠拢,推进乡村旅游的服务产品从业余型向专业型提升。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乡村旅游最大的卖点是青山绿水。广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因此要围绕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持之以恒打造本地生态品牌,扩展绿色生产和消费市场。通过乡村旅游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村景有价,振兴富民,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一是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自然山水观光游、山水生态休闲游、山水文化体验游、山水休闲度假游,丰富山水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高山水旅游产品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依托广西优美的山水田园景观,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乡村风貌,打造一批以山水生态观光为主题的特色景观村寨。以现代农业景观为依托,引导乡村公路沿线的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以特色瓜果、蔬菜、五谷杂粮和花卉苗木为主,营造四季可赏、全年花果不断的生态农业景观走廊。二是加强乡村资源保护。强化对重大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增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意识,统筹乡村山体、河流湖泊、森林草地、基本农田等保护。严格遵守生态红线和用途管制规定,做好生态敏感区域乡村旅游开发引导,规范乡村旅游建设与经营活动。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规定,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兴建乡村旅游休闲设施。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加强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和周边山地森林、湖泊湿地、滨海风景资源的保护,特别加强针对广西石漠化地区的景观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和景观风貌,优化生态旅游绿色屏障,筑牢乡村旅游发展本底。三是优化乡村旅游环境。继续实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巩固“生态乡村”“清洁乡村”建设成果,推进“幸福乡村”“宜居乡村”建设,持续开展乡村风貌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景观提升,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对广西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全国旅游重点村等区域的乡村河塘清淤整治,开展池塘生态化、鱼塘标准化改造;规范漓江、右江、红水河、郁江、黔江等河段水上旅游活动,加强水域沿岸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活动管控。四是倡导绿色乡村旅游消费。制定发布绿色乡村旅游消费公约或消费指南,引导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中节勤俭节约。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提倡绿色出行,采取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大力倡导游客旅行自带洗漱用品,减少一次性日用品使用。提倡“光盘行动”,减少食物浪费行为。提倡游客理性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共识。
疫情是对旅游业供给改革和结构性调整的一次促进,更是一次助推的机会。因此,广西要立足特色资源,拓宽乡村旅游的宽度和深度,促进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健康、体育、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旅游新业态,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一是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立足百色芒果、荔浦芋头、钦州大蚝、横县茉莉花、梧州六堡茶、永福罗汉果、宜州桑蚕、富川脐橙等一批“桂”字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优势资源,深化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庄等产业融合品牌。积极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重点县遴选推介工作,重点培育50 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10 个休闲农业重点县,推出一批条件优越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和线路。推动玉林市“五彩田园”中国农业园建设提升,打造国内具备科技性、引领性的国家农业公园。二是依托森林、水域、医药等资源发展康养旅游。依托广西优良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特色文化、长寿文化和中医药壮瑶医药资源,加强乡村旅游与养生养老、健康疗养、健康食品生产、健康运动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河池盘阳河沿岸、桂林遇龙河沿岸、百色右江河谷沿岸、河池红水河沿岸、来宾百里瑶寨沿线旅游景区发展乡村康养旅游,开发康体养生、健康休闲等主题游线,完善沿线医疗保障和康养旅游服务驿站,打造乡村生态养生旅游发展带。三是依托优越的森林生态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生态资源和地方文化特色,创新开发“森林+”新业态体验产品,提升森林旅游产品品质。推动大明山森林康养基地、六万大山森林康养基地、拉浪森林康养基地、东兰红水河森林公园等四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完善森林康养基础设施,推动森林康养旅游提质升级。加快推动玉林大容山、龙胜温泉、六万大山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进一步提高森林康养服务水平,打造一批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森林观光、森林度假、森林运动、森林康养、森林科考等多产业融合的旅游产品。四是依托现代科技推动乡村旅游智慧化。以“一键游广西”大数据平台为依托,遴选南宁忠良村、龙胜大寨村、阳朔骥马村、北海流下村、田阳巴某村等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试点单位,实施“智慧乡村”旅游信息化工程,纵向实现乡村景区景点、民宿旅馆、交通信息和特色产品等信息有机融合,横向实现客源市场、产品供给、销售渠道等信息有效对接。支持乡村旅游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数字乡村博物馆、数字乡村民俗展览馆等,提升乡村旅游体验。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一种异域或异质文化。疫情防控常态化,在人们无法满足跨省长假旅游的情况下,乡村目的地结合区域内的优势文化,提炼人文历史或相关文化因素,展示传统风俗,保持固有特色,将极大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因此,广西乡村旅游摆脱同质化困境途径之一就要进一步发掘乡村旅游的“魂”。一是推动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产品开发和乡村旅游的线路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时,充分融入乡村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提升乡村景观文化韵味。利用广西乡村非遗文化、历史文化元素,打造集文化、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新乡村旅游景点,打造非遗文化村、镇。挖掘桂剧、彩调、壮剧、壮族歌圩、壮族三月三、壮族蚂拐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广西丰富的歌舞、节庆类民俗文化资源,策划开发乡村民俗演艺、民族节庆、非遗文创、农耕文化体验、非遗文化体验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非遗工坊、非遗传习场、非遗文化传承体验基地。依托广西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着重优选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村、灌阳县月岭村、灵山县大芦村、富川福溪村等一批发展条件较为成熟的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二是推动乡村红色文化开发利用。围绕红色文化,推动红军长征、百色起义等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优势,重点培育兴安界首古镇、全州县才湾镇、东兰武篆镇、灌阳县岩口村、乐业县百坭村、田东县百谷村等一批红色旅游村镇,发展“红色+生态农业”“红色+研学教育”“红色+文化演艺”“红色+非遗文化展示”等业态,开发乡村特色文旅产品,打造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广西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三是促进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非遗+旅游”,提升壮锦、瑶绣、民族医药、木雕等传统技艺,扶持开发工艺美术类、民俗艺术类、生活创意类、饮食饮品类、服饰装饰类等系列文创旅游商品。创作生产一批反映广西乡村主题的舞台艺术精品、特色旅游展演、民族戏曲和音乐(歌曲)、舞蹈、美术等文艺作品。发展文创主题农庄、文创亲子园、文创休闲农牧场、文创酒庄、文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文创农产品农场、文创农艺工坊等农业文化创意项目。加快搭建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创建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培育一批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上下游企业,拓展产业链,厚植文创产业发展的土壤。◆